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张勤修教授治疗梅核气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梅核气的发生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痰气交阻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重在立足于肝,多脏同调,注重局部症状的缓解,并以情志转移思想指导临床治疗,嘱患者对“不良行为说不”,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介绍沈其霖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经验。沈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学“咳嗽”范畴,与“哮证”有所区别,在辨证上需注意从邪气的性质、咳嗽的性质、湿邪、大便、汗出5个方面进行辨别、分析,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证候辨证论治,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自创“久嗽汤”为本病专方,并以此方随证加减以宣肺散寒、降气化痰,临床效果显著,并辅以验案1则以佐证其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介绍沈宗国教授运用扶正养脑方治疗老年眩晕的经验。沈教授认为眩晕发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常以肾精亏虚、肝血不足为本,外感风火寒湿、内生痰饮瘀血为标;临床诸多老年眩晕患者年老久病,耗伤气血,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即因虚致眩。沈教授谨守老年患者眩晕多虚证的病机特点,治疗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入手,创制扶正养脑方益肾填髓、补虚止眩,临床中据证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东方鲀属主要经济鱼种繁育养殖、育种和基因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鲀类是指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的一个鱼类类群。在南方,人们称它为“鸡泡鱼”、“气泡鱼”,在北方则称“河鲀”或“廷巴”。鲀类种类繁多,从太平洋至大西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5.
介绍魏绍斌教授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的经验。“不及”类月经病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魏教授注重把握该类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二者相关性主要体现为肾虚、肝郁、血虚、痰湿及瘀血五个方面,且常相兼为病。在辨证治疗“不及”类月经病的同时,多从心、肾、肝、脾调治,合理选用安神药。肾气、肾精不足引起者,常选用寿胎丸、四君子汤、参芪归肾丸、四物汤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者,常选用四逆散、四物汤、逍遥散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若脾肾亏虚引起者,常选用健固汤、四君子汤、圣愈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同时灵活选用穴位贴敷、艾灸、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合治,疗效颇佳。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6.
介绍黄政德教授治疗痛风的经验。黄教授认为,痛风是由脾胃亏虚,内外相合,邪气痹阻经络所致。治疗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纲领,注意固护脾胃。方药擅用蚕沙、萆薢、土茯苓、威灵仙、制川乌、泽泻等祛湿之品,并根据病邪、寒热不同,选择“四君子汤”“四妙散”“苓桂术甘汤”“双合汤”等不同主方,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从胸痹心痛与五脏的关系及“五经配伍”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的临证思路。胸痹心痛的病位在心,涉及肾、肺、脾、肝,其主要病机在于心脉痹阻,病因不外乎不通则痛之实证和不荣则痛之虚证。根据“五经配伍”学术思想,以补虚泻实、抑强扶弱为基本治疗原则:针对虚证,应“虚则补其母”,并抑制“克我之经”及“我克之经”,扶助表里之经;针对实证,则需“实则泻其子”,并扶助“我克之经”及“克我之经”,泻表里经。选穴多以五输穴及原穴为主,取穴原则根据穴位五行性质而定。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介绍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窠囊学说”防治早期胃癌的经验。“窠囊学说”为朱丹溪集各医家之所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窠囊学说”以痰、瘀为基础,对于后世治疗癌瘤类疾病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早期胃癌病因病机复杂,孔教授从“窠囊学说”出发,认为本病不离“虚”“滞”二字,脾虚为病之本,痰湿、瘀血为病之标。其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以培补脾土、燥湿化痰、行瘀消滞为治法,自创经验方四君四逆合郁方,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霍介格教授基于“肺络-玄府”理论治疗肺癌术后慢性疼痛经验。霍教授认为,“肺络-玄府”受损为其关键病因病机:“肺络-玄府”易瘀,不通则痛;“肺络-玄府”易虚,不荣则痛;肺在志为悲,病程缠绵。临证治疗虚实兼顾、各有偏重;府络同调,兼以疏利气机,由此可缓解肺癌术后慢性疼痛。并附验案1则,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沈其霖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经验。沈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以肺气虚为主,渐及脾肾,后期肺、脾、肾三脏俱虚,痰浊、血瘀、水饮互结,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COPD稳定期以本虚为主,即肺、脾、肾三脏亏虚,治疗宜以补肺健脾温肾为法,兼活血化瘀。自拟冬令咳喘膏方应用于临床,收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有关治疗心悸的处方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并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以人参、远志、甘草、茯神、当归等药物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人参-远志”“茯神-人参”“茯神-远志”等。聚类处方有3类:甘草、茯苓;人参、远志、茯神;朱砂、麦冬、当归、酸枣仁、生地黄。结论: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心悸的用药规律,能为临床治疗心悸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肖长江教授基于“阳主阴从”理论论治心脏神经症的经验。肖教授认为,心脏神经症的发病除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等病机外,亦与阳虚密切相关,心阳不足、肾阳亏损、脾阳耗伤、肝阳被郁均会引起心脏神经症。阳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维持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同时又可固护肌表、防御外邪,使阳气不伤、百病不作,故肖教授基于“阳主阴从”理论构建“药物扶阳”“动则生阳”“乐则生阳”“善则生阳”的治疗模式,提出应从药物、运动、情绪以及心态方面治疗心脏神经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趋化模型对海水鱼类寄生虫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趋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刺激隐核虫幼虫在30min时趋化达到饱和, 在温度28℃时趋化率达到最高; 多种硬骨鱼的血清与粘液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都有着强烈的吸引作用, 刺激隐核虫幼虫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没有趋化作用; 在组织匀浆液中, 刺激隐核虫幼虫对肌肉匀浆液有一定的趋化作用, 对肝、肠、胃的匀浆液都没有趋化作用; 感染后鱼类血清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有着更加强烈的吸引作用(P<0.01); 18种中草药中的五倍子、大黄、槟榔、苦楝、虎杖、贯众等6种中药草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有一定的驱虫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刺激隐核虫致病性的认识并对“白点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李心沁运用综合疗法治疗焦虑症经验。李教授认为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病基础,脾胃虚弱、神失所养、气机失衡乃病机关键所在,病位在心、肝、脾,继而提出“阳为神之母,神为阳之用”“阳不足则鬼神扰之”“治疗当以脾为重”等理论;治疗上遵循扶阳健脾、理气调神的治则,采用针刺调气、安神,运用中药从阳入手,以扶阳之弱、开阳之路、益阳之源,并配合隔药灸脐、督灸等方法综合治疗焦虑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介绍柳刚主任医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柳师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病机可总结归纳为“首责于肝,脾为之要,肾为其根”,并认为该病与后循环的解剖学结构密切相关。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独创颈椎横突旁针刺法配合耳穴压籽疗法。颈椎横突旁针刺法可快速松解横突周围肌肉,减轻对横突内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改善大脑供血;耳穴压籽则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的作用。两法联合使用能有效改善眩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李定祥教授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的思想运用中医药治疗下肢水肿水瘀互结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医圣张仲景曾提出“血不利则为水”思想,为水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临床自拟活血利水汤从血、气、水论治,随症加减,取得良效,并附典型案例1则,以期对下肢难治性水液代谢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风邪是心悸的重要发病因素,心悸突发突止、心中悸动不安的发病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风胜则动”的特性类似。风药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性能。在治疗心悸时配伍风药可起到疏散风邪、调理肝气、活血通络、胜湿祛痰、增效补虚的功效。现代医家亦重视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合理配伍风药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海水鱼类白点病的病原虫为刺激隐核虫(Crypto caryon irrtans Brown),多寄生在海水硬骨鱼类的皮肤、鳃、鳍、眼膜等上皮组织中,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海产纤毛虫类。因为此虫大量寄生在海鱼的鳃组织等部位,而使鳃组织受到破坏,失去正常功能,引起病鱼窒息死亡。在一般情况下,用药物治疗又很难在  相似文献   

19.
介绍吴官保教授运用“三九”思维论治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验。概括并阐述吴教授“三条目、九方面”的“三九”思维,即“本为虚,外感邪,内致瘀”“肾为君,肝为相,脾为臣”“先用汤,中期活,后期术”。先用汤:疾病初期,单用中医药治疗;中期活:疾病中期,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后期术:疾病后期,结合手术治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和法”属于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在中医辨证治疗中的体现,为其提供了辨病辨证思路,并指导临床用药。现代中医“和法”,多侧重于其理论和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半表半里、脏腑气血失和、寒热往来、虚实夹杂的病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