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线粒体16SrRNA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vtocllrome oxidase Ⅰ,COI)基因片段初步研究钦州湾牡蛎(Ostxea)的物种组成。以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分析表明,16SrRNA基因部分长度为413bp,COI基因部分长度为535bp,2种牡蛎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598%;COI基因605%。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存在7个变异位点,4种单倍型,其中包括5个转换位点突变,2个颠换位点突变;COI片段有30个碱基存在变异,7种单倍型,其中包括16个转换位点突变,14个颠换位点突变。运用MEGA4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6SrRNA和COI序列与白肉牡蛎的遗传距离均为0000,有明巨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6SrRNA和COI序列和红肉牡蛎(redmeatostxe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和0011,白肉牡蛎16SrRNA和COI序列和红肉牡蛎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5和0146。结果表明,钦州湾牡蛎分为2个不同的种,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适用于牡蛎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粤西镇海湾水域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群体2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扩增,获得大约50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Clustal X同源排序,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得到414bp的核苷酸片段。27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变异位点,均为颠换位点,没发现碱基位点插入、缺失及转换位点,共3种单倍型,每个单倍型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运用DNASP软件计算得该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036和0.14815。此结果提示镇海湾近江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已很低,很有必要从其他分布区引进近江牡蛎亲贝来扩大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对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的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并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PCR方法得到总长度分别为531~544 bp(16S)、652~675 bp(COⅠ)和406~453 bp(Cyt b)的线粒体片段.片段碱基A+T比例较高(16S rRNA基因58.3%,COⅠ基因56.9%,Cyt b基因59.5%). 16S rRNA片段存在169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4个碱基插入/缺失,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COⅠ片段有512个碱基(333个简约信息位点)存在变异,79个碱基插入/缺失;Cyt b片段存在347个碱基(318个简约信息位点)变异位点,16个碱基插入/缺失.数据分析结果支持3种星虫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地位较近,与软体动物较远的分类观点.此外,裸体方格星虫与澳洲管体星虫之间亲缘关系较近(D=0.3159、03156、0.2361).认为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Ⅰ和Cyt b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三种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星虫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4.
粤西镇海湾近江牡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对粤西镇海湾水域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群体 2 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扩增 ,获得大约 5 0 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 ,经ClustalX同源排序 ,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 ,得到4 14bp的核苷酸片段。 2 7个个体共检测到 2个变异位点 ,均为颠换位点 ,没发现碱基位点插入、缺失及转换位点 ,共 3种单倍型 ,每个单倍型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运用DNASP软件计算得该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 0 .0 0 0 36和 0 .14 815。此结果提示镇海湾近江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已很低 ,很有必要从其他分布区引进近江牡蛎亲贝来扩大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对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澳洲管体星虫(Siphonosoma australe)的线粒体16S rRNA、COI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并对其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PCR方法得到总长度分别为531~544bp(16S)、652~675bp(COI)和406~453bp(Cytb)的线粒体片段。片段碱基A+T比例较高(16S rRNA基因58.3%,COI基因56.9%,Cytb基因59.5%)。16S rRNA片段存在169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4个碱基插入/缺失,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COI片段有512个碱基(333个简约信息位点)存在变异,79个碱基插入/缺失;Cytb片段存在347个碱基(318个简约信息位点)变异位点,16个碱基插入/缺失。数据分析结果支持3种星虫和环节动物的分类地位较近,与软体动物较远的分类观点。此外,裸体方格星虫与澳洲管体星虫之间亲缘关系较近(D=0.3159、0.3156、0.2361)。认为3种星虫线粒体16S rRNA、COI和Cytb基因在种间存在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三种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星虫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巨砺属牡蛎的系统关系和种类区分。【方法】对我国沿海分布的7种巨砺属牡蛎(香港牡蛎、有明牡蛎、熊本牡蛎、岩牡蛎、艾氏牡蛎、太平洋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线粒体DNA片段(COI、12S、16S和tRNAs),以及核糖体RNA基因转录间隔子序列(ITS-1、ITS-2和ITS)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无论种间或种内,tRNAs序列差异最大,亚种内TS1序列差异最大;tRNAs和COI序列较其它序列变异更快,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之间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隙;12S、16S、ITS和ITS2的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无重叠及条形码间隙;ITS1的种间变异与种内变异出现重叠。在亚种层面,12S、ITS、ITS1和ITS2的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出现重叠;16S的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无重叠及条形码间隙;tRNAs与COI序列亚种间变异与亚种内变异之间有明显的条形码间隙,有利于区分亚种。【结论】tRNAs和COI序列可用于种及亚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7.
近江牡蛎两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分子标记和rDNA-ITS1序列分析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湛江官渡和阳江程村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2个RAPD引物共扩增出8838条片段,157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产生13个位点,片段长度在200~2200bp之间。湛江种群和阳江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89.62%和89.57%,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70和0.4334。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27,平均遗传相似性为0.9681,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0.0437。得到近江牡蛎18S、5.8S部分序列和ITS1全部序列,其中ITS1序列片段长度为478~485bp,共有11个变异位点,两个为转换(A/G),其他为插入/缺失(A/-、T/-)。湛江和阳江种群各获得8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为两个种群共享。两个种群的CG碱基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58.29%和58.41%。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0.0254。结果说明,近江牡蛎湛江种群和阳江种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辅以传统形态分类方法,对雷州半岛马尾藻属(Sargassum)6常见种进行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测得6种马尾藻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该序列与Gen Bank和BOLD数据库中马尾藻序列同源性均大于或等于99%,该结果与形态分类学鉴定结果一致。COI基因序列特征分析表明,6种马尾藻保守位点421个,变异位点58个,简约信息位点21个,单一突变位点37个,变异率7.7%,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39.1%、18.9%、19.1%、22.9%,A+T含量(58.2%)高于C+G含量(41.8%),UUU所编码的苯丙氨酸(F)使用频率最高,达12.5%,最大似然法估算的转换颠换比值为2.42,种间遗传距离多在0.030±0.013~0.100±0.016之间。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同源性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连云港及启东沿海蛤蜊科的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中国蛤蜊(Mactrachinensi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3种双壳贝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ITS2核苷酸序列,测序后用DNA star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差异。结果显示:三种贝类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相同,均为306bp(去除引物),核苷酸存在多态性,共有45个变异位点,54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异,全部为碱基置换。西施舌与中国蛤蜊此片段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8.9%,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88.6%,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90.6%。三种蛤蜊ITS2序列分别为390 bp(西施舌)4、41 bp(四角蛤蜊)和466 bp(中国蛤蜊),存在长度多态性,ITS2核苷酸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西施舌与中国蛤蜊的同源性为70.9%-71.1%,西施舌与四角蛤蜊的为70.5%-71.0%,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88.1%-88.8%。ITS2序列分析结果与16S 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一致,2种分子分析法均显示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10.
设计双层洞穴式弹涂鱼捕捉器,于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捕获弹涂鱼类野生群体,筛选出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2个优势种群,并获取其线粒体控制区(D-loop)和cox 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ox 1基因和D-loop区碱基组成A+T含量均大于C+G。cox 1数据揭示,大弹涂鱼变异位点占总长度2.1%,弹涂鱼占2.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0.006,种间遗传距离为0.158,37个个体共定义2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0 45。而D-loop区数据指明,大弹涂鱼变异位点占总长度4.9%,弹涂鱼占7.5%,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0.019,种间距离为0.409,37个个体定义3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水平极高(0.989 49)。中性检验结果显示,2种弹涂鱼进化历程符合中性进化假设,且存在群体扩张的可能。综合cox 1基因和控制区数据显示:弹涂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大弹涂鱼。  相似文献   

11.
应用PCR技术扩增16S rRNA基因和amoA(ammonia monooxygenase subunit A)的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对一株源于海水养殖水体的高效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经PCR扩增得到了1 098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491 bp的amoA基因片段,将其序列用NCBI-Blast软件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后发现,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amoA基因序列分别与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 sp.NS20的相对应基因片段相似性分别为98.4%和96.7%。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发育树,表明用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片段和amoA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与亚硝化单胞菌属类聚在一起,结合该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该株氨氧化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功能基因在海洋弧菌物种鉴定中的作用,为海洋弧菌多样性研究以及致病性弧菌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已有的弧菌分类学研究成果,阐述16S rRNA基因、管家基因和毒力基因等相关功能基因在海洋弧菌鉴定与分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结果】16S rRNA基因和功能基因可用于海洋弧菌的分类学及其快速检测鉴定的研究,对致病性弧菌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功能基因和16S rRNA基因在海洋弧菌菌种鉴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海洋弧菌种间分类的准确性,对海洋弧菌的多样性研究以及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探索新型功能基因在海洋弧菌分类学研究和快速鉴定中的应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PCR技术扩增吉富罗非鱼选育群体第20和21世代18S-ITS1-5.8S序列,分析二序列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8S-ITS1-5.8S序列中,18S、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5.8S序列分别为156、483~540、64 bp,主要变异位点位于ITS1中;基于ITS1序列的第20代吉富罗非鱼(17尾)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01,保守位点530个,变异位点10个,单倍型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0.14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平均核苷酸差异为1.279;基于ITS1的第21代吉富罗非鱼(42尾)群体内遗传距离为0.015,6个个体存在严重碱基缺失现象,保守位点492个,变异位点49个,单倍型12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638±0.083,核苷酸多样性为0.014,平均核苷酸差异为6.945。ITS序列在该两吉富罗非鱼群体中变异较小,基于ITS1序列分析的两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4.
获得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5种虾虎鱼稚幼鱼的45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其T、C、A、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9.9%、28.4%、23.9%、17.8%。45条序列共定义23个单倍型,其中检测到变异位点184个,双带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ifasciatus)单倍型比例最高(80.0%),湖栖鳍虾虎鱼(Gobiopterus lacustris)单倍型比例最低(18.2%)。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显示,种间遗传距离为0.137 6~0.263 5,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0~0.020 8。NJ进化树及ML进化树均表明,聚为5大支系的虾虎鱼类中,阿部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abei)与诸氏鲻虾虎鱼(M.chulae)亲缘关系最近,湖栖鳍虾虎鱼与其他4种虾虎鱼的亲缘关系稍远。基于群体内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中性检验结果表明,双带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ifasciatus)、小口拟虾虎鱼(Pseudogobius masago)、阿部氏鲻虾虎鱼、诸氏鲻虾虎鱼4个群体存在大量低频等位基因位点,而湖栖鳍虾虎鱼群体以中等频率等位基因为主。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南海海域绿海龟(Chelonia mydas)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Cyt b,EU918367、EU918368)和控制区(D-loop,EU918363、EU918364、EU918365、EU918366)的全序列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EU600157、EU600158)5’端DNA标签序列。Cyt b基因全序列和COⅠ标签序列(DNA barcode)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比对,确认样本均为绿海龟。D-loop区序列聚类分析显示中国南海绿海龟分别与中东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绿海龟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次】了解方斑东风螺中响应LPS刺激的SNP位点及SNP所在基因SNP-Unigenes的功能。【方法】使用SOAPsnp软件分析不同时间条件下转录组数据中的SNP位点,使用GO、COG和KEGG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转录组数据中共挖掘到673 782个SNP位点,分布在110 869条SNP-unigenes序列上。SNP类型分析表明,转换位点发生的频率远高于颠换位点,且6种单碱基变异类型中以A/G转换发生概率最大。有5866条SNP-unigenes富集到298个KEGG子集中,其中以"内吞作用"子集中富集的SNP-Unigenes最多,共富集182条。  相似文献   

17.
黄喉拟水龟体表溃疡病原菌SG_(24)的分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溃疡的黄喉拟水龟病灶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SG24。对菌株SG24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测定和ATB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并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其与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普通细菌学方法结果显示菌株SG24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以沙雷氏菌属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了菌株SG24大小约950 bp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显示菌株SG24与黏质沙雷氏菌同类,与已登录的黏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DQ207558)的16S rRNA同源性大于99%。综合以上分类鉴定结果,确定菌株SG24属于沙雷氏菌属的黏质沙雷氏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G24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内源微生物驱采收率,调查大庆油田聚驱后区块的油藏微生物,并采集油水样,分析内源微生物的总数、类型和分布规律.研究聚驱后油藏中的细菌和古菌,利用PCR-DGGE指纹图谱、16S rDNA克隆文库的序列的生物进化树(确立微生物种类)和油藏微生物群落的16S rDNA多态性,得到内源微生物群落的16S rRNA基因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检测柔鱼(Ommαstrephesbartram川、茎柔鱼( Dosidicus gigas)与阿根廷滑柔鱼( IIIex argentinus ) 的种间遗传差异,对线粒体16SrRNA、细胞色素b(Cytb)与编码核糖体大亚基的基因(28SrDNA)片段序列进 行测定。经比对获得同源片段序列的长度分别为444、430、464坤,其中16SrRNA与28SrDNA基因片段上分别存在3处和47处碱基插入/缺失。核昔酸组成分析表明;3种柔鱼在3个基因片段上的核音酸组成差异不显著, 在线粒体2个基因片段上的A+T含量(16SrRNA;69.90%、72.01%、74.66%; Cytb; 63.61%、68.91%、71.65% ) 均明显高于C+C含量(16SrRNA;30.10%、27.99%、25.34%; Cytb; 36.39%、31.09%、28.35% ),而在28SrDNA 基因片段上的A+T含量(37.16%、36.74%、38.29% )明显低于C+C含量(62.84%、63.26%、61.71 %)0 3种柔鱼 在28SrDNA基因片段上检测到的核昔酸替代率最低,为6.68%,而蛋白质编码基因Cytb核昔酸替代率最高,为 20.93%,核营酸替代均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而且未引起氨基酸替代。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与最大似然 法重建的系统树显示,柔鱼与茎柔鱼的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严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柔鱼与茎柔鱼和阿根廷滑柔鱼的分歧时间分别为653-790万a和765 - 925万a,种间分化事件发生在中新世至上新世间。  相似文献   

20.
Su(H)基因(Suppressor of Hairless gene)对生物体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转录组数据库中注释为Su(H)的unigene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应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马氏珠母贝Su(H)[pm-Su(H)]基因cDNA全长序列。结果表明:pm-Su(H)基因全长3 83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含有1 920 bp,编码640个氨基酸残基,5'UTR为1 568bp,3'UTR为342 bp,含有27 bp polyA;预测其分子质量为70.6 ku,等电点为7.38;多序列比对显示,pm-Su(H)与其他物种的Su(H)有较高的保守性,与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同源序列高达80%;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m-Su(H)在马氏珠母贝闭壳肌、鳃、珍珠囊、外套膜、肝胰脏、性腺、足、血淋巴等8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性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珍珠囊和外套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