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牡丹江市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可成片开发整理土地奇缺的情况下,一手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手抓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收到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我省自1999年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各项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各项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近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早期项目相比较,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范性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我们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际中也发现了一些必须正规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立土地整理工程专业机构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土地管理法》提出开展土地整理以来,国土资源部,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纷纷成立了土地整理专门机构,形成了全国土地整理中心系统的业务垂直指导体系。各级土地整理机构均隶属于同级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内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和项目管理以及施工。有的还担负着土地储备的任务,在组织机构上保证了我国土地整理的有序开展。机构的组成人员多从当地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过渡过来,同时也吸纳了一部分水利、建工、预算、财务等技术人员,在业务上接受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处室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广西国土资源厅成立5年来,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短短的5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整理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造福工程”,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何把好事办好是摆在国土资源部门面前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以来,临沂市实施国家和省、市、县4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1200余个,项目总规模达10万余公顷,新增耕地2万余公顷,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开发整理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007年4月,山东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会议在临沂市莒南县召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在会上介绍了建立阳光土地整理市场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新政为土地整理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改变了我国现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收缴、管理和分配方式,这对土地整理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创土地整理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滨州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土地开发整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关于建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制度的要求。从2009年1月1日起,经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的各级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均须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利用国土部统一开发和应用网络化的项目信息报备系统,全面实施网络监管。这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近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和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全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整体上开展比较顺利,成绩比较明显。但有的市、县(市、区)在项目申报审查、资金使用管理、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与实施、工程招投标、档案资料管理、权属调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及时验收。为切实把全省国家和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好、管理好,通知明确提出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复垦工作自2000年末在我省起步开展以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省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全国测量标志现状的调查结果 ,系统分析了现有测量标志点的完好状况 ,近五年国家等级点的使用状况 ,可用程度 ,近五年社会各行业应用测量标志点的用途及各等级标志点的使用频率 ,进而论证了在测绘高新技术条件下测量标志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集体土地使用权尤其是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变得日趋活跃.目前,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国家试点单位在积极地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活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然而由于我国集体土地的产权建设仍不完善,有关土地流转的规章制度还不健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仍旧没有一个合法的体制和形式.本文试图通过目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的探讨、分析,提出有关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建设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喜爱一些好看的、少见的、不易损坏的石头。这三个特点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为界定宝玉石的三个重要条件,即美观、稀少和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矿城:历史·现状·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作家钱锺书《围城》里的这句名言,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不说家喻户晓,恐怕不知道的人是不会太多的了。 这在钱钟书自然是一种比喻。他是借用人类生活聚居的城市比喻男女之间由恋人走向婚姻之后的感情历程。不过,在现代社会,城市的的确确经历着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深刻变化。眼下,在许多西方大城市,白领族不是在天天上演城里上班、城外居住的活剧吗?!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一些大都市,同样的景观也是端倪已现,方兴未艾,正在加速度地展示。郊区化势不可挡。 有趣的是,矿业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类型,同样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性地演绎着在没有城市的地方诞生矿城,不是矿城的城市发展成为矿城,到头来万千矿业城市经营者、学界精英和政界要员,却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承认:矿城的出路在于变成非矿城。这难道有什么值得奇怪吗?是不是钱锺书的谶语在又一次显灵?  相似文献   

15.
对"九五"期间山东省国土资源工作作了回顾.提出了"十五"山东省国土资源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2001年国土资源工作的主要任务.强调了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和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广大干部职工把握大局,团结奋进,进一步开创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具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形成条件大致相近 ,周期性变化规律。其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降雨。本文采用统计法和标准点密度法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 ,并根据地质背景条件及气象周期、地震活动规律预测了灾害的多发部位和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疫情数据成为民众关注的重点,涌现出了大量可视化图件,及时地向公众传达着疫情的数量信息和时空分布及变化,帮助大众快速了解疫情当前状况、推断发展趋势。本文从疫情数据可视化表达内容的维度出发,分析不同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以及其对疫情数据的加工程度,结合示例把可视化分为“1阶”、“2阶”和“多阶”,并分析各自表达的数据类型、表达方式、设计特点和信息传递。同时,针对疫情可视化中的不足,探讨了数据统计中制图单元多级选择、数据分类中的极值处理问题,以及疫情可视化手段中不同颜色的内涵、质底法地图中区域面积和统计单元的影响、符号地图中符号压盖处理、热力图中比例尺的影响、统计图表和标注信息等在疫情可视化中的设计问题,指出疫情可视化设计中的视觉效果误用、设计过于复杂的误区,最后指出疫情信息可视化应具备讲故事的能力、问题针对性的特点,以图面简洁、高效信息传递为根本,为制图者合理设计图表和用户理性阅读疫情地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辉煌中的忧思--来自中国矿山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丰富的矿产资源保证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正逢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酷的事实,那就是随着我国矿业的高速发展,高采掘、强采掘,使许多矿山,或以矿业为支撑的资源型城市面临了资源枯竭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核能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物理学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有许多惊人的发现和成就。特别是爱因斯坦的E=mc2,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展示了核能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巾国核能技木的历史回顾铀是建设和发展核工业的最基本原料,是实现核裂变反应的主要物质。也是我国的特定矿种之一。1954年,地质部普委二办在综合找矿中,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苗头,采集了铀矿石标本。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了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之后,中国成立了地质部第三局(隶  相似文献   

20.
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研究广义的国有企业入手,所得结论同样适用于测绘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