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海——甘肃民和盆地巴州拗陷的白垩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凤娟  李传令 《中国区域地质》1999,18(4):414-417,448
民和盆地巴州拗陷的白垩系按其岩性、化石特征物沉积相自下分为大通河组、河口组和民和组。根据三组的化石特征,探讨它们的地质时代,并与相关地区的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雄飞  顾延生  李长安 《地层学杂志》2005,29(3):306-308,i010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赋存和保存的特征表明:该区早白垩世中期的构造稳定,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是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最佳时期和场所,形成之后的湖进序列是良好的覆盖层。  相似文献   

3.
西宁、民和盆地位于青海东部、甘肃兰州西部,是祁连褶皱东端南侧的山前坳陷盆地,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本文是作者近十年来系统研究该区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的成果。文章对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化石组合特征及相关地层的时代,对地层中所含的介形虫、轮藻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和描述,共得介形虫化石39属、214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06个新种;轮藻31属、13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科、3个新属、66个新种。  相似文献   

4.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及其赋存层位的特征表明,恐龙生息与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关系密切。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和构造稳定时期是恐龙生活的最佳时期和场所。  相似文献   

5.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及其赋存层位的特征表明,恐龙生息与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关系密切。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和构造稳定时期是恐龙生活的最佳时期和场所。  相似文献   

6.
西宁组,为一套内陆湖泊相的含盐红色碎屑沉积,广布于西宁一民和之间,总厚度在1000米左右。对其时代,有的作为上新世在西北地区的代表,有的归为中新世,但总因缺乏可靠的古生物资料,一直未得最后解决。近几年来,我队在民和盆地作了一些地质工作,测制了西宁组的地层剖面,采集到较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经我队古生物组分析、鉴定,现简单报道如下,并提出我们的初步看法,供参考。轮藻化石组合中,主要分子有:Maedlerisphaera chinelqsis Huang et xu(中  相似文献   

7.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形态具很大的不同。恐龙足印化石形态与古环境紧密相关。盆地扩张时期的滨岸环境是恐龙足印化石赋存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8.
对甘肃民和盆地侏罗纪植物化石Ginkgo huttonii(Sternb.)Heer的角质层与现生银杏Ginkgo biloba的角质层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有机物特征符合石油形成中沥青的演化特点。通过有机物组分含量分析,它们相当于中国中、新生代油源岩有机质类型中的腐泥型一腐殖腐泥型。对烃组分三角图进行投点,落入Ⅱ型干酪根范围内。通过有机质中的一些指标分析,发现Ginkgo huttonii的角质层处于低成熟阶段,与煤中显微组分角质体的成烃模式基本一致。另外,角质层的可溶有机质分布特征表明,植物化石角质层对陆相高蜡原油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证明高等植物对蜡质有贡献。当前研究及古植物学资料表明,银杏是一种有利于煤成油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兰州—民和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较大的中新生代盆地,广泛分布着巨厚的白垩纪—第三纪河湖相地层。其中,第三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十分丰富,而白垩纪地层中十分稀少,除微体化石外,未发现任何具有地层意义的宏观生物化石。从而影响对该地区中生代生物演化、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10.
甘肃窑街地区下侏罗统炭洞沟组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青海交界的民和盆地,中生代地层颇为发育,在甘肃窑街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下,有一套杂色碎屑岩系,目前普遍称之为炭洞沟组。长期以来,在该组仅发现过一些植物化石,但其时代一直有所争论,有人认为属晚三叠世,有人建议为早侏罗世。第一石油普查大队于1971、  相似文献   

11.
民和盆地侏罗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伴生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侏罗系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侏罗统炭洞沟组(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红沟组、上侏罗统享堂组。中侏罗世早、中期气候温暖湿润,形成了以沼泽相煤系地层和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为主的生油建造,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气候较为干燥,形成了以河流相为主的砂砾岩储集建造。根据古生物、岩性、电性、含煤性、构造、古气候等地层划分对比标志,重新确立了盆地的地层系统,建立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标准剖面,为盆地石油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粒度组成及物质来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民和黄土进行粒度分析发现,民和黄土粒度组成与兰州、洛川和西安等地差别较大,其黄土粒度明显大于上述地区。传统地把民和黄土划分为黄土带的南部过于简单化,它忽略了因青藏高原隆升而激发产生的高原物源区作用,应将民和黄土归属于黄土与砂黄土的过渡带。青藏高原因冰川反复消融和磨蚀产生的砂尘为民和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事实表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冰融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砂粉尘,不仅是高原腹地黄土区的主要物源,也是青藏高原边缘黄土的主要物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的气候演化与高原隆升的耦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民和黄土的磁化率、粒度、CaCO3和TOC等气候载体进行综合测试分析,可以将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1.90~0.70MaB.P.段划分出7个气候阶段。对民和黄土的气候分析表明,1.10MaB.P.(民和黄土的L11黄土层)前气候差异较小,冬夏季风不强,对抗性较弱,黄土古土壤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10MaB.P.后,冬夏季风对抗性迅速增强,气候差异性增强。将民和黄土与其他地区以及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民和黄土的S8、S9和S10古土壤分别与深海氧同位素21、23和25阶段较好地对应,而L9、L10和L11则分别对应22、24和26阶段。L11黄土层以下的黄土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可比性不是很明显。同时,民和黄土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较好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民和黄土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交接部位,对气候反应较敏感,对该黄土1.87-0.70Ma BP段进行了CaCO3和有机碳总量(TOC)的采样分析。民和黄土CoCO3含量在5.89%-18.63%之间变化,平均11.41%;有机碳含量较低,在0.007%-0.452%之间,平均0.088%。民和黄土中的CaCO3含量明显高于兰州、洛川和西安等地,而有机碳含量则远低于上述地区。黄土中CaCO3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反映了该区1.87Ma BP以来气候变干冷的趋向。分别受复杂的CaCO3来源与类型、困难的采样、地区上的差异对比等和有机碳保存条件、沉积速率以及“埋藏效应”的影响,黄土中的CaCO3和有机碳的波动变化作为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最后指出,在实际应用中,黄土(特别是黄土高原西北部)中CaCO3和有机碳气候指标应结合其他环境指标共同使用,才能从中提取正确的古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民和县古近系西宁群孢粉植物群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从青海省民和县松树公社上路家堡古近系西宁群(EN1X) 剖面所获得的孢粉可知, 以拟白刺粉属、麻黄粉属为主, 青海粉属、藜粉属次之, 伴有其他孢粉成分参与的这种孢粉组合特征, 反映的是晚始新世西北地区孢粉植物群面貌, 属灌丛植被类型, 即以蒺藜科的白刺属和麻黄科的麻黄属植物为主的灌木繁盛, 乔木植物零星分布, 难以形成大片林地的植物景观.同时从出现的孢粉属种的生态习性分析, 说明当时的气候较炎热、干旱少雨, 大体相当于我国目前中亚热带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2002年中国地调局在青海省民和幅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试点,结合实践,详细介绍了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从野外到至内以最终阶段成果的PRB过程,证明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数字化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兰州-民和盆地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兰州-民和盆地的晚新生代地层和环境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地貌学、岩石学、年代学、土壤地层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查明了研究区各地貌单元形成时代与物质组成特点、侵蚀期与堆积期的旋回过程及黄土中1.9MaB.P.以来磁化率与古气候、古土壤事件(S26-S0)、古气候演化的周期(45ka、100ka)、特点和黄土中15万年以来短尺度气候事件(H1-9及DO1-10).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的白垩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杰己 《甘肃地质》1993,(Z1):1-49,134
依据地层区划分原则,将省内白垩系划分为北山、走廊、潮水、祁连、兰州、陇东、西秦岭区7个地层区和酒泉、武威、六盘山、陕甘宁盆地4个地层分区;分别建立了老树窝群、新民堡群、庙沟群、河口群、志丹群、六盘山群、东河群、金刚泉群、马莲沟群、民和组10个群级岩石地层单位;详述了各建群、组的代表剖面;以“热河动物群”、茹福德蕨-拟金粉蕨植物群存在的最低层位的新民堡群、志丹群及与其相当地层的底界,确立为白垩系的底界。以含具冠女星介生物组合的民和组的顶界为白垩系的顶界;按地层区总结了生物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有关生物组合进行了对比,以此确定了省内白垩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决策树方法在遥感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赜  白志强  樊光明  施彬 《地球科学》2004,29(6):753-758
决策树理论在遥感分类中, 分类准确、高效.依据其理论方法, 对青海省民和地区的遥感数据———ETM + (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进行了分类, 选用的ETM +数据为1999年10月份数据, 数字高程(DEM) 数据来自于1:2 5万民和幅地形图, 数据格式为MapInfo通用格式MIF, 数据进行了坐标转换(地理坐标),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 从等高线中提取数字高程.对遥感数据进行地形及光照矫正, 计算植被因子及缨帽变换的3个分量, 同其他5个遥感波段结合形成原始分类图层, 同时确定目标分类结果.原始数据的采样基于目视, 首先采用不同的彩色合成方案突出不同的目标地物, 交互式进行采样, 使用IDL语言编制程序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地物数字信息, 使用Clementine7.2对数据进行处理, 其中10 %的采样数据验证模型准确率, 其余数据用来推算模型, 对数据进行10次迭代, 同时给予75 %的剪枝, 得到区分不同地物(如红层、黄土等) 的最合适图层(band 1 & band 3)和具体数值, 形成决策树模型, 将决策树模型导入Envi4.0中, 对原始数据(9个图层) 进行计算形成初步分类结果图, 对初步分类结果图进行一定的碎片合并, 最终形成分类结果图.该图同1:2 5万地质图进行对比确认分类的效果, 同传统分类图比较确认决策树分类方法优于传统分类.另外来自于决策树所提取的信息, 有利于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0.
吉利明 《沉积学报》1994,12(2):133-142
甘肃兰州西固附近下白垩统河口组上亚组含丰富的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Piceaepollenites-Cicatricosisporites-Tricslpopollenites为代表,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次之,被子植物花粉很少,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Aptian-Albian)?该地层是迄今为止民和盆地所发现的下白垩统最高层位?当时民和盆地正处于植物非常繁盛的热带?亚热带区,前期气候较湿润,后期相对干旱?为我国传统植物地理分区的南方区混生过渡带,在数字分类的孢粉植物分区中处于北方区的西北-东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