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54年~2006年介休市降水及干旱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省介休市气象局1954年-2006年的降水等资料,分析了介休市近53年来的降水及干旱气候变化.得出:a)近53a来,介休市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减少速度为22.1mm/10a,显著高于全国水平。20世纪90年代减少趋势尤为显著。在季节上,夏、秋降水减少明显,说明降水减少主要是由夏、秋季降水减少造成。b)53年间介休市有2个明显干燥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干燥系数四季均有增大趋势,但春季增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华南沿海近42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任崇 《气象》2002,28(6):52-55
运用华南沿海6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58-1999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对华南沿海地区近42年来的气候作了分析。结果结果:近42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188℃/10年),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8年是近42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最暖的一年。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华南沿海地区近42年来的气候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则得到为冷期,后为暖期。降水量也呈上升趋势(29.46mm/10年)。  相似文献   

3.
额济纳旗近47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额济纳旗地面气象站1960--2006年降水、气温、蒸发量、风速、大风日数和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额济纳旗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趋势无明显变化,蒸发量、风速和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不明显减少趋势;以80年代中期为界分为冷、暖2个时期,80年代中期之前为冷期,之后为暖期;60~70年代冷湿期,80年代气候以干燥为主,前半期干冷,后半期干热;90年代波动较大,但总体降水增加,温度增高,为湿热期;2000年以来持续干热,暖干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42年辽宁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 24个台站 1960~2001年的气温资料 ,对辽宁近 42a来的气温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辽宁近 42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 ,1998年为辽宁近 42a的最暖年。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泽当气候变化初探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陈克东  建军 《气象》2000,26(1):51-55
根据泽当1960年1月~1999年4月的气温度及降水资料,对泽当近40年的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得出近40年来泽当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8.97mm/10年),各部委降水量却呈上升趋势(2.16mm/10年);气温呈上升趋势(0.230℃/10年),特别以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增温明显,冬季变暖的趋势大于夏季。可以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泽当这40年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6.
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咏梅  王少俊  秦爱民 《气象》2010,36(9):55-59
首先分析了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探讨了影响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同期、前期因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山西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显著,上升趋势仅为0.04℃/10a。夏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偏暖期,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则为偏冷期,90年代后期进入偏暖时期。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区域差别较大,北部、中部是增暖趋势,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则是变冷趋势。冷、暖夏年同期和前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差异显著,极涡、高纬地区的阻高和副高是影响山西省夏季气温异常的关键系统。前期冬、春季的LaNina事件可作为山西夏季气温异常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7.
近42年辽宁气温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24个台站1960~2001年的气温资料,对辽宁近42a来的气温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近42a来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8年为辽宁近42a的最暖年。  相似文献   

8.
桂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桂平市1954~2007年气温资料,通过滑动平均、线性回归、距平列表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桂平市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桂平市四季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趋势较全区均值大,80年代中期以后呈加速增温,气候异常偏暖的年份都出现在90年代以后的偏暖期;四季的气温均上升,其中冬季增温贡献最大,春季次之,90年代后出现了明显的暖冬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商洛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近60 a的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等资料,选取10种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累积距平法,对商洛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季节变化特征,异常性及极端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0 a来商洛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高气温的线性倾向率最大;除平均最低气温冬季线性倾向率呈下降趋势外,平均最低气温的春季、夏季、秋季和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四季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春季线性倾向率最大,平均最低气温夏季线性倾向率最大;季节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点为20世纪60—90年代为相对偏冷期,21世纪为相对偏暖期;通过M-K突变检验和累积距平法得出商洛年平均气温发生了由低温到高温的突变,突变时间在1987—1988年;分析平均气温异常性得出偏暖年份多出现在21世纪之后,偏冷年份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尤其集中在60年代中期左右,秋季偏暖年份最多,春季偏冷年份最多;近60 a极端最高气温有显著的年际变化,暖夜日数呈增多趋势,冷夜日数呈减少趋势,暖昼日数较冷昼日数增多明显,昼指数变化较夜指数变化明显,热指数呈上升趋势,冷指数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说明商洛呈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长治市划分为南、北、东三部分,并各选取一个代表站,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年代为1961年-2005年。将其45年来各气象要素的分析与全球、全国气候变化对比,得出以下变化事实:近40年长治年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2.53mm/10a),秋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1.85mm,10a),冬季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0℃/10a),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增温显著,尤以冬季增温明显(0.525℃/10a),夏季气温有略微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降水趋于增多,而气温仍趋于增高。统计气温资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为偏冷期,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而1998年和1999年是最暖的年份。  相似文献   

11.
浅析近50年新巴尔虎右旗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1960—2008年)新巴尔虎右旗气温、降水、湿度和风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得出:新巴尔虎右旗近50年平均气温总趋势是明显上升的,年平均气温各年代逐步递增,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加幅度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加幅度;年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20世纪60、70、80年代均小于气候均值,90年代明显偏多,2000—2008年明显偏少,各季各年代降水量分布不同;年平均相对湿度2000年以前变化不大,以后有所减小;1960年以来平均风速逐渐减小,1984—2008年连续25年均小于气候均值。  相似文献   

12.
太原市气温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太原市1916~2000年气温资料,利用周期图等方法分析太原市近85 a气温变化得出,85a来,太原市的年和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春、夏和秋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发现年平均气温存在17、13 a周期,春季平均气温存在17、14、45 a周期,夏季平均气温存在48、15 a周期,秋季平均气温存在48、42、18、13 a周期,冬季平均气温存在43、17、13 a周期;年和春、夏、秋季的平均气温经历了高、低、高3个阶段,冬季平均气温经历了低、高2个阶段;各季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末都处在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川西高原4条树木年轮年表序列,分析了树轮年表和川西高原气象要素的关系。通过响应函数计算得出,树轮年表对川西高原6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反映敏感,由此重建了该地1617~1994年6月的平均最高气温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具有区域代表性。在重建的378 a中,10 a尺度的显著较高时段有2个,即1651~1670、1941~1960年;显著的较低时段有7个,即1691~1730、1741~1760、1771~1790、1801~1820、1831~1900、1911~1940年和1961~1990年。平均约27 a发生一次10 a尺度的突变,19、20世纪是川西高原6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多变时期,17、18世纪是平均最高气温的相对稳定时段。19世纪2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升温显著,20世纪70~80年代降温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安市区及郊县国家级一般气象站1971年12月至2011年11月的年、季、年代平均气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回归线性拟合、距平分析、变异系数、冷(暖)冬期、突变检验等分析方法,分析总结近40a来市区及郊县的气温变化特征:(1)市区及郊县的逐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市区增温速率高于郊县0.27℃/10a;(2)市区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基本持平,逐年极端最低气温明显升高;(3)市区及郊县1990年代前升温缓慢,1990年代后升温迅速;(4)市区和郊县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升温的贡献;(5)市区及郊县冷冬基本都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暖冬均出现在1990年代末以后,且市区冬季气温距平上升率高于郊县;(6)郊县的突变时间早于市区。  相似文献   

15.
根据青海省玉树站近58 a (1951~2008年)的逐月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M ann-Kendall法和S/R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站春、夏、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8 a来玉树站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阶段,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春季气温上升最快的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到90年代,其它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出现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2)各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具有准5 a的年际振荡;3)各季和年平均气温突变普遍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4)根据S/R分析得出,未来一段时期玉树站气温依旧保持增暖趋势,尤其在秋、冬季的增温显著。   相似文献   

16.
The ten-year mean anomalies of seasonal and annual tempera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historical documents of cold events such as severe snowing and freezing of lakes and rivers.The assorted eventswere calibrated with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transformed into ten-year mean anomalies.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series show predominance of cold climate in the first four hundred years of theperiod examined.The centenary seasonal temperature anomalies for the 16th to the 19th century vary between-0.1 and -0.7K.The coldest decade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of 17th and 19th centuries.It provided theirrefutable evidence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 China.The minima of ten-year mean temperatureanomalies ranged about -1.5 to 2.0K in spring and winter.Meanwhile,the variance of ten-year mean tempera-ture wa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0% in comparison to the 20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7.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are revealed by comparing a Qamdo tree-ring δ13C, the Dasuopu ice-core δ18O series, and a previous composit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Results show that an obvious warm period during 1200-1400 AD corresponds to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MWP) when summer temperature was 1.2℃ higher than the recent 1000 years average, and a cool phase from 1400 to 1700 AD, with summer temperature being 0.5℃lower than long-term average, can be correlated to the Little Ice Age (LIA). The 13th century was the warmest phase during the past 1000 years, while the coldest period occurred during 1000-1200 AD. The 20th century warming wa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winter temperature rise while summer temperature at that time displayed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天山和阿尔泰山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基于树轮资料的25条历史气候序列,集成重建了天山和阿尔泰山近150 a的年降水量和夏季气温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世纪上半叶是天山区域极端气候年份频现时期,而阿尔泰山极端气候年份在20世纪上下半叶分布数量相当且在19世纪下半叶相对较少。两个山系极端低值气候年份的一致性更好,且与部分历史记录吻合。天山在过去150 a内大致经历了5个偏干时期和5个偏湿时期,以及3个偏冷时期和3个偏暖时期;阿尔泰山则经历了5个偏干时期和6个偏湿时期,以及4个偏冷时期和4个偏暖时期。此外,除均存在2~6 a左右的变化周期外,天山年降水量重建序列存在27~30 a和38~39 a的变化周期,夏季平均气温重建序列存在10.5 a、53.5 a和63.7 a的变化周期;阿尔泰山夏季均温存在12.6 a的变化周期。分析表明,ENSO对天山和阿尔泰山年降水量有显著影响,而太阳黑子数与阿尔泰山夏季气温呈滞后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CMIP5模式集合预估21世纪中国气候带变迁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数据,结合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20世纪末期气候带分布;以此为基础,模拟并分析了RCP2.6和RCP8.5两种情景下中国21世纪中期和末期气候带的变迁趋势。结果表明:CMIP5模式集合数据能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形态,CRU分析资料描述的气候带分布与柯本气候分类吻合较好。21世纪中期、末期与20世纪末期相比,RCP2.6情景下,气候类型及分布变化并不显著,RCP8.5情景下,热夏冬干温暖型分别增加了28.2%(中期)、86.9%(末期),草原气候分别增加了24.1%(中期)、49.4%(末期)。热夏冬干冷温型到21世纪末期有明显的增加,但苔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类型所占比重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