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0-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2003-2013年的牧草返青时间与枯黄时间以及产量分析了近些年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期出现时间以及平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生长发育受温度、降水、日照的影响较大,春季温度高可使牧草返青期提前;降水多的年份牧草生长期明显增加,黄枯期延后;秋季温度高也可使牧草黄枯期延后。牧草的产量主要受气温、降水、日照等因素的影响,随其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呼伦贝尔牧业气象实验站2000—2009年牧草(干重)产量资料,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鄂温克旗草原牧草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牧草生长期,产量与光、热、水三大气象要素有着不同的相关关系。采用牧草产量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建立多元回归牧草产量预报方程,制作牧草产量预报。为当地畜牧和草原等部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选用三江源地区甘德县1994-2006年牧草及其气象资料,利用SAS统计软件,分析了甘德县牧草生长特性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以及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牧草千株鲜重、株数和产量跟年降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牧草株数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牧草生长特性中受气象影响最敏感的因子首先是株数,其次是千株鲜重;而气象因子按照影响力的大小依次为: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4.
利用牧气预测站的牧草生长状况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牧草生长高度和产量量与水热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降水在牧草各生育阶段的贡献,提出最佳人工增雨期。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典型草原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琼  梁秀婷 《气象》2006,32(S1):116-120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分析水分条件与牧草产量的关系是确定旱灾指标、评价草原生态环境优劣的基础。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了各水分因子相关性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土壤水分与产量的相关好于降水量;降水与产草量多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多呈直线变化;相关程度随生长进程的推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玛曲草原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及牧草产量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甘肃省玛曲县气象站1985~2005年生长季4~9月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蒸发量、≥0 ℃积温以及牧草产量资料对年序列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得出光热水配置对牧草产量影响显著;模糊聚类的结果与≥0 ℃积温的强振荡波和次强振荡波的迭加有关.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4月降水对牧草返青至关重要,6月气温对牧草分蘖和抽穗影响最大,7月降水对牧草抽穗和开花作用明显;其次,5月、7月日照,5月气温、9月降水对牧草生长发育也有较大影响.牧草产量的突变点与气候突变点重合,认为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或累积效应是引起牧草产量突变的原因.由于玛曲草原气候生态系统复杂,对牧草产量进行GM (1, 1)建模预测,对认识气候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牧草生长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海高原天然牧草产量预报方法及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颜亮东 《气象》1997,23(12):52-54
依据青海省铁卜加特业气象试验站观测的多年资料和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天然牧草的生育规律及其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映,将牧草产量分解成平均经济产量和气象产量,设计和计算综合牧业气象指标-水热指数,并分析牧草产量形成规律,对不同时期的牧草产量进行模拟预报 。  相似文献   

8.
青海气候条件对牧草再生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如英  汪青春  陈芳 《气象》2005,31(5):21-25
选取1994~2001年河南、甘德两站牧草再生草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牧草再生性的影响,建立了牧草再生草产量气候模式,讨论了再生草增、减产的气候条件。研究得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割草不一定能增产。  相似文献   

9.
本选取1994~2001年河南、甘德两站牧草再生草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牧草再生性的影响,建立了牧草再生草产量气候模式,讨论了再生草增、减产的气候条件。经研究得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割草不一定能增产。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省敦煌农业气象观测站1983-2002年的棉花生物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就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棉花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绿洲作物棉花的生长季提前,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棉花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应用青海省2004年5.8月20个生态环境监测点内(未食)外(牛、羊等踩食)观测的牧草生长状况资料分析,监测点内外,牧草的高度和产量具有显著的差异,覆盖度差异不显著;其中,平均高度高出0.7—4.8cm,覆盖度高出3.8%-6,6%,鲜草产量高出183.0-1263.0kg/hm^2。  相似文献   

12.
环湖地区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200l年秋季人工增雨资料,结合1987—200l年历年秋季降水资料,从秋雨春用、影响地下水位涵养、青海湖水量盈亏等方面分析了秋季人工增雨的综合效益,并着重分析了秋季降水与环湖地区土壤水分贮量以及第二年春季环湖天然草场土壤墒倩、牧草返青时间、生长状况、牧草产量的关系。分析表明:秋季降水越多,环湖区土壤水分贮存量越多,翌年土壤墒倩越好、牧草返青越早且牧草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3.
青海甘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德地区1994—2016年牧草产量资料和1976—2016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牧草产量和气候因子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牧草产量之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6年甘德地区牧草产量以每10a按271.5(kg/hm~2)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1976—2016年甘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11.6mm/10a和-18.9h/10a的速率呈不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夏、冬季,秋季呈偏少趋势;日照时数除夏季增加外,其余季节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41℃/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增温,四季气温增加在各个季节均有体现且秋季增温对年气温升温贡献率最大;牧草产量和同期温度、降水(除秋季外)之间呈正相关,但温度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要大于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红豆草、无芒雀麦、老芒麦四种人工牧草生长高度的变化与光、热、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置倍程度可达0.001,生长高度的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规律。产量的动态变化与光照、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比较密切,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气象站2004—2019年5—8月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资料和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了2004—2019年近16 a牧草高度与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牧草高度与气候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近16 a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为41 cm,5—8月高度在14.2~55.9 cm之间;(2)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光、温、水条件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8月牧草高度增加趋势明显,16 a增加了16.5 cm;(3)生长季平均牧草高度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该地牧草高度受降水量影响较大,降水量越多,日照时数越少,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气温日较差越小,牧草长势越好,而热量条件变化的大小对牧草长势的影响不大。以4个要素作为因子建立的牧草高度回归模型,历史拟合效果好,可以根据当年生长季气候条件预测牧草高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地区天然牧草对水分条件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应存  高贵生  严进瑞 《气象》2006,32(8):107-112
利用青海省铁卜加牧业气象试验站1987-1996年的气象和牧草资料,研究了降水、土壤湿度与蒸发量等水分条件对青海湖地区铁卜加草原5种优势种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干生苔草Carex aridul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m、杂草产量比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生长高度和产量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得出了大部分牧草产量形成需水临界期在6月份的结论。这对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增水抗旱工作的时间安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的青海省牧草产量估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杨英莲  邱新法  殷青军 《气象》2007,33(6):102-106
利用青海省22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和2004年牧草生长季内各月所测的牧草鲜草产量数据,并搜集了该时段内逐日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对图像的预处理,云区识别,植被指数的计算及月最大植被指数的合成,形成了与牧草产量数据相对应的MODIS EVI数据。然后按牧草生长季和草地类型建立了牧草鲜草产量与MODIS植被指数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MODIS E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用指数函数建立产量模型效果较好。按牧草生长季建立的牧草产量检测模型比按草地类型建立的模型相关性要高。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及其邻近地区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若尔盖及其周边8个站点从建站以来的气候资料以及对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近期遥感监测资料,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了该区域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若尔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起环境变化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若尔盖及其周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逐渐上升,若尔盖上升幅度达到0.2284℃/10年,同时各个季节的温度也在逐渐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牧草生长季有延长的趋势,对牧草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病虫害的越冬,对来年牧草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铁卜加1987-1996年的气象、牧草资料,对环青海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5种天然牧草在不同水分丰枯年份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湖地区山地草原草场中紫花针茅、冷地早熟禾、干生苔草、猪毛蒿、天山赖草、杂草产量比例为8:15:15:16:18:28。5种天然牧草的发育期、生长高度和产量形成对水分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天山赖草最耐旱;干生苔草次之;猪毛蒿和紫花针茅的抗旱性相当;冷地早熟禾对水分条件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我们通过对紫金县30多年的气候资料和晚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影响晚稻产量的气象因子,建立了紫金县晚稻产量预报模式,现介绍如下:l晚稻生长期气候特征与产量波动特征紫金县地处粤北山区,又靠近南海,热带气旋和寒露风是影响晚稻生长的两大灾害。另外,晚稻生长前中期,热带气旋降水过程造成的淹浸,日照减少,温度偏低等,对晚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1957年开始,紫金县晚稻产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1978~1979年晚稻产量大跌,年均递减率为ZI%;1982~1983年晚稻产量又大升,年均递增率为14%。从气象资料分析,晚稻产量的大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