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前在地震前兆的观测方面,普遍趋向于将最突出的地震前兆根据可能有的预警时间归类于一种地震发生的模型.例如,Rikitakc(1987)最近收集了418个日本的地震前兆异常,并按照前兆时间作了分类.虽然在可靠性和统计意义上变动很大,但是这种经验观测至少可以分出4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统景地震对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产生了显著影响,不仅新涌出泉水16处,且使原有泉水、钻孔中水位、水温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文中还对本次地震导致的滑坡、崩塌、地裂隙等次生灾害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地地震将在海底触发相应的地震,不过海底地震将发生在几十年之后,并且其震中离陆地地震震中有几百公里之遥。 华盛顿卡内基学会的保罗·赖德利克和塞尔温·萨克斯研究了多震的日本东北部所发生的全部大地震和自从1600年有可靠的地震纪录以来,发生于相邻的太平洋洋底的地震。 他们发现,陆地地震的地震波缓慢地通过柔软、粘滞的地慢。(构成地壳的板块漂浮于其上)。陆地上大震所产生的地震波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震活动与新构造关系的观点对日本本州及其周围地区地震发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日本本州岛由两个大的地壳块体构成:一是日本东北部地块,另一是日本西南部地块,这两个块体的结合部是在大深沟的北部,横穿本州岛中部地区。据认为,引发西南日本内带浅源地震的地壳中的构造应力是通过这个结合部从日本东北部传递过来的。由于这种构造力的传递,在日本西南内带的地震活动,显示出一些重要特征,即与日本东北部主要的地震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沿着日本海东部边缘发生的大震提供了这方面的清晰证据。沿着日本海东部边缘大的地震发生以后,日本西南部的某些地区地震活动增强了。随后几年之内,大深沟地区北部地震活动也增加了。地震活动的这些证据表明,日本本州岛的地壳块体中存在着从东到西的应力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日本西部内部省(Inner Zone)的M=7.4的Tottori地震是1943年以前在日本首次获得大地震先兆的仪器记录的。从这以后,努力来观察和分析世界上地震的先兆现象。 30年前日本地震学家于1962年发行的蓝皮书指导我们研究地震预报。在美国、中国和前苏联也进行类似的计划。日本国家地震预报计划开始于1965年。近42年来日本地震活动已经明显地减少,地震预测研究观察网已累积了有价值的数据来促进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2000年11月14日,在中国大陆昆仑山口西(36.2°N,90.9°E)发生了M_S8.1地震。这是建国以来,继1950年察隅M_S8.6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虽然震中附近人烟稀少,人、畜、财产损失有限,但其威力和影响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科学地分析、研究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评估中国大陆西部未来地震趋势,已成为地震学者必须认真考虑和极待回答的问题。对此,本文据有关地震活动、钻孔应力、应变资料,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部分前兆异常与中国大陆西部未来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涡阳-凤台地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以涡阳~凤台地区为例,对其进行综合剖析,推演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发生时间等参数。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北纬36.2°,东经90.9°)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继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华北北部部分地温测点观测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本文对这些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地温观测资料的前兆特征,提高地温观测资料预报地震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16日日本发生ML 6.8地震。此次地震前的7月6日,山东泰安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异常变化。本文报告了变化情况,同时给出了水位和气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96年5月3日在包头市西部(109.6°E,40.8°N)发生Ms6.4地震。呼和浩特市及陕西和山西北部强烈有感。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为百万以上的城市,给包头市及邻区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认真分析研究这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对全面认识包头西Ms6.4地震的成因机理有其重要意义。一、包头西Ms6.4地震的主要形变前兆异常内蒙古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共有三处测点,均分布在包头市的东部地区(图1)。这三处测点在包头西Ms6.4级地震前均有异常变化。其变化是: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同井不同埋深地温探头观测效应的差异,是地温台站数字化改造后发现的。笔者曾于2001年讨论过北京延庆五里营井孔、天津张道口井孔同井不同埋深地温探头的观测效应。2002年10月20日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发生M_L5.2地震,2002年12月25日河北省宁晋发生了M_L4.3级地震。我所三马坊地温台站、昌平地温台站对两次地震有明显的前兆反应。昌平站在2001年首都圈台站数字化改造后,钻孔内加放一地温探头,两个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区钻孔应变观测及地震前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分量式钻孔应变测量已有2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期间经历新疆境内6级以上强震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共30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1次。在30次地震事件中,63%的地震前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异常变化。其中,天山地震带上有17次地震,有明显的地震前兆记录的13次,占76%,钻孔应变台站均分布在此带上,对地震的震前异常记录效果更好;昆仑山地震带上有9次地震,其中5次地震前记录到应变异常,占56%。阿勒泰地震带上有4次地震,均无异常记录。新疆钻孔应变仪多次重复地记录到了震前非线性应变能积累的过程,其异常的主要特征是:(1)异常类型为年变畸变、阶变、指数型、大幅度应变张-压 (压-张)型,突跳型;(2)应变异常量级≥10-6;(3)异常持续时间以短期和短临异常为主,多数在6个月以下。本文仅举10组大震观测结果,以示应变前兆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水化地震前兆的灰色系统识别方法, 并以北京栏杆市热水井H2浓度动态为例建立了GM(1, 1)滑动识别模型。文中提出了动态前兆识别参数M(t)的概念, 认为动态前兆识别参数M(t)比静态识别指标更有效。用这种识别法进行后验性识别, 提前于内蒙丰镇1981年8月13日5.8级地震前15天识别出发震前兆。以唐山地震前后津2热水井CO2前兆异常识别的失败为反例, 分析了失败的原因, 认为对地震平静期的观测研究是进行水化前兆灰色识别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自Mandelbrot(1967)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分形与分维的概念以来,分形理论已经在包括地球科学等在内的众多学科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地应用,由此分形理论也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3大科学发现之一.对于地震,相关研究不仅已经揭示出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与能量这3个方面的分形性质,而且还认为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地震活动的分维会出现变小的趋势,并由此认为分维可能是预测地震发生的一个较好的物理量(朱晓华,1999).在大量关于中国地震研究的基础上(李善邦,1981;傅征祥,1997),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8大自然区内公元前1831年~公元1979年间地震活动的总体特征、地震强度-频度关系对长时段地震资料的适用性以及地震活动b值与分维值在空间上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地震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高景华 《地质与勘探》2002,38(Z1):86-90
地震方法技术在能源和工程地质勘查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技术。由于在金属矿区所涉及到的地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震方法技术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为有效地识别和利用地震记录上复杂的地震波场,并使地震方法技术较好地应用在金属矿勘查中,结合内蒙古大井多金属矿区的地震试验,开展了复杂条件下的地震模拟和解释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通过数学物理实验方法,建立简化而实际的地震模型,来重现地震活动的基本规律,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如滑块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非弹性单元(元件)模型等,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如较好地解释了Gutenberg-Richter公式所表示的震级与频度关系及大震发生的时间间隔等。但模型的细胞(或单元)基于数学或物理假定被赋予假定的尺度与阈值,失稳条件完全依赖指定的阈值,并假定失稳后能量均匀传递给四周,这些假定也没有更多的考虑真实的震源物理规律及震源介质力学参数,因而许多结果缺少直接明朗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