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踪短临预报,强化流动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固定强震观测台网尚十分薄弱的这一客观现实下,提出了中国地震局系统建立“短临预报-强震流动观测机制”的设想,将强震同地震预报科研成果紧密相结合,大力加强强震动观测,并就强震观测的原则、执行方式、组织管理模式和装备建设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简要回顾了我国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历史,介绍了水工结构强震观测的现状、特点和监测技术,以及大坝地震安全报警和强震观测记录的应用,对今后水工结构强震观测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和任务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强震观测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强震观测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发展我国强震观测工作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强震观测数据库建设与Internet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基于web的强震数据库建设目标、数据模型、web数据库设计;在建立web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强震数据库数据源和质量控制,讨论入库数据的信息范围及标准、数据的常规处理和录人流程、数据分级方式、数据产品产生方法;介绍中国大陆强震观测数据和Internet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5.
使用GAMIT/GLOBK/QOCA处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产出的1999~2011年GNSS连续观测和流动观测数据及相关IGS站的连续观测数据,并在求解中国大陆GNSS速度场过程中扣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地震的同震位移场,从而能够得到精化的中国大陆GNSS速度场.结果表明:精化的速度场不仅较为准确地扣除了强震的同震位移,而且整体一致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数字强震观测网是我国第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强震观测网,是上海市“九五”期间建设完成的,它由3部分组成;地面观测网,结构观测网和深井强震观测系统,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本文详细介绍该强震网的整个概况。功能及取得的部分观测成果。  相似文献   

7.
强烈地震动的计测称之为强震观测。强震观测不仅记录大地震的走时过程,而且还测到具有广义强震观测的强地震动的最大值和计测烈度。强震观测在经历阪神大震灾后10年期间有了很大的变化,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和成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美国加州地区开展的两个强震观测计划,即美国国家强震观测计划和加州强震观测计划的一些情况,重点提供了结构响应观测台阵方面的信息;给出了上述两个计划的网址;简要归纳了利用这两个计划的强震数据所开展的一些结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江苏地区强震观测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2年原国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队与原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合作筹建长江大桥强震观测台网起至今,江苏省的强震观测已经走过了30年的路程。30年中,江苏强震台网在1974年溧阳地震,1983年荷泽地震和1990年常熟地震中获得的有科学价值的地震记录,为大型桥梁空间动力性质的分析提供了实证资料,也为中国东部深井地震性质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江苏省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还进行了大量与强震观测相关的科研工作,至今,在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已形成了固定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强震观测台网,本文简要的回顾了江苏强震观测30年历程,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东省在“十五”期间要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数字强震动台网。目前,强震动台网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基建工作和一部分的仪器安装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强震动台网既满足《强震观测规范》的要求,同时又有创新之处。本文从台网的布局、观测环境、技术系统等几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强震动台网的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