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泊松分布的地震烈度发生概率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6,12(2):195-201
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和地震烈度超越概率都是衡量场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地震烈度发生概率的计算民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定。本文根据目前工程地震和地震减灾研究中比较常用的Cornell类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反映地震时,空,强非均匀性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推导了场地地震烈度发生概率和计算表达式,通过计算实例,讨论了其与场地地震烈度极值概率(即超越概率差,通常被用来替代地震烈率发生概率)的差异,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两  相似文献   

3.
高孟潭 《中国地震》1995,11(4):310-314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10年尺度地震危险性(地震发生概率的空间分布)预测结果进行10年尺度地震烈度发生概率估计的方法。并用此方法计算了全国2316个城镇不同地震烈度(Ⅵ-Ⅹ)的发生概率。该结果可以用于相应时间尺度的地震损失预测、地震保险和防灾规划等。该方法也适用于利用短期地震预报结果(以预测单元地震发生概率表示),进行场地地震强度发生概率预测。  相似文献   

4.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京津唐地区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尝试进行了地震灾害与危险性分析,以提供制定抗震设防基本参数或烈度的参考.首先,我们用ArcGIS把这些历史烈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并把研究区分成 0.1°×0.1°的小方格.然后,我们对烈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每个小方格的地震烈度-频度关系(即灾害曲线).最后,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利用灾害曲线估算了京津唐地区的地震风险,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 50年)该地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如Ⅶ,Ⅷ,或Ⅸ度)的超越概率.同时,我们还估算了50年超越概率10%所对应的地震烈度,如:北京为Ⅸ,天津为Ⅸ,唐山为≥Ⅸ,保定为Ⅷ,廊坊为Ⅸ.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现行的抗震设防要求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东部近海海域(25~41°N,117~126°E)为研究区域,基于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和地震活跃水平等资料划分地震构造单元,依次采用基于地震目录的圆形高斯光滑模型和断层导向性的椭圆光滑模型的地震活动参数评价方法,计算各网格点的地震发生率.并利用网格源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方法,由不同输入地震目录得到该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峰值区划结果.  相似文献   

6.
多次强震单个发震概率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1995,11(4):397-400
本文提出了应用复杂记忆概率预测模型,对预测时段内发生多次地震的各次概率的计算方法。对华北北部地区(39°─41°N,114°─117°E)1995年至2005年10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进行了预测,结论是发生一次大于6级地震的概率为0.85;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计算第一次地震后发生第二次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0.24;第三次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概率为0.01。  相似文献   

7.
由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涵盖全国的地震动预测图(以下称概率预测图),是根据对象地震的发生概率及该地震带来的危险性,计算出一定时限内的地震烈度期望值,并且在边长1km的正方形网格上表示出来。作为表示方式表示出受特定烈度以上振动袭击的概率,并且根据特定概率把造成一定烈度的地区表示出来。总之,这类结果最初是由中央防灾会议公布,与东海地震和东南海~南海地震的烈度预测图(以下称方案预测图)很相似。换言之,这次的概率预测图受南海海槽地震的影响很强,暗示着在糸焦川-静冈构造线以外,内陆活断层的作用不大。这显然说明,海沟地震和内陆地震的发生概率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2015年7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37.6°N,78.2°E)发生M_S6.5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文采用无人机遥感影像,结合新疆地震现场调查的真实资料,提取了灾区震害信息,采用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完成了极灾区地震烈度遥感评估,并且完善了新疆多结构类型建筑物地震烈度遥感评估方法。结果表明:皮山地震极灾区地震烈度遥感评估结果与地震现场调查结果一致,与中国地震局公布的皮山地震烈度图中该区域的地震烈度一致,遥感评估结果较为准确。该方法的完善可为今后新疆地震烈度遥感评估工作服务,为今后新疆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深入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二滩水电站坝区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二滩水库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Der Kiureghian-Ang的断层破裂模型。断层破裂长度及烈度衰减的统计数据取自本地区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现行地震烈度区划图没有表示出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烈度的概率,并以描述性的宏观地震烈度为基础。本文用在一定时期内地震烈度超过某一特定数值的概率来表示其地震危险性,作为改进现行地震烈度区划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冯蔚 《地震》2016,36(3):109-115
利用文献记载以及实际震害考察资料, 对地震多发的云南地区进行地震烈度频度估算分析。 首先, 利用ArcGIS对历史震害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并对云南地区进行0.2°×0.2°的经纬单元网格化处理, 分别以1500—2015年、 1900—2015年两个时间跨度资料计算每个单元网格的地震烈度-频度关系, 并进行分析讨论。 同时, 结合百年重复周期烈度与云南地区的人口经济数据对比分析, 提出需要关注的高烈度地区, 为地震危险区划提供参考。 本文的方法依托历史震害资料, 尽可能减少了评估的各种假设, 简明地反映了区域不同烈度频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华北北部地区地下水10年准周期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以来华北北部发生5.0级以上地震16次,根据时间上的密集程度可分为5个地震丛。地下水资料经过排出地下水超采造成的趋势下降干扰后,多井地下水资料呈现出10年准周期变化的同步性特征。地震丛发生在地下水多年周期的高值段,低值年份则没有中强以上地震发生。将10年准周期按一定规则分成低值段、上升段、高值段和下降段,在地下水10年周期4个时段的发震概率分别为0%、25%、50%、25%。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西境内地震序列的分析计算,得出一个适合山西地区地震活动的概率模型。并以此模型对1989年前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计算,给出1989年以来山西地震频繁活动的理论依据,对今后的地震活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陈培善等人对极值理论修改后的极值分布函数模型对1971年1月-2012年9月福建沿海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单位时间内最小与最大地震的确定分别考虑相关区域内台网的监控能力以及删除余震后的实际情况.根据修正后的极值理论统计计算出该地区地震的复发周期及截至2015年12月可能发生的相应地震的次数与发震概率,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映震能力分析,为今后福建沿海地区地震趋势分析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断裂带茂汶—汶川段的长期强震潜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分别讨论了公路在选线、施工和运营期对生态的影响,以及通过生态工程达到生态恢复和优化的设想,并首次阐述了“路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磁暴K指数与云南地区中强震相关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树华  石绍先 《地震研究》2005,28(3):236-238
应用云南通海地磁台K≥6的磁暴数据,对云南省内M≥5.0地震发震时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K≥7的大磁暴对云南省M≥5.0地震触发作用显著,且不同强度的磁暴对地震的触发作用有差异,磁暴强度增加,触发作用也增大。这一分析结果对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海及邻区强震迁移活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研究了青海及邻区Ms 6.8强震在不同地震带之间的迁移规律;6级地震在各个地震带内部不同地段的迁移特征及不同时段。强震集聚区在各个地震带的相互迁移规律和循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强震存在北东方向的迁移规律。同一个地震带内存在沿规模宏大的主活动断裂自西向东或者由东向西的迁移规律。利用马尔科夫过程讨论了其迁移概率。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震影响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赵凤新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04,26(2):203-210
首先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计算了我国34个省会城市所受到的历史地震影响. 这些城市的地震影响烈度分布特征表明,约53%的省会城市没有遭受过Ⅵ度以上的历史地震影响,遭受过Ⅶ~Ⅸ度影响的城市有44%;大部分城市Ⅵ度地震影响的发生频次均高于Ⅵ度以上地震影响;不同城市最大发生频次的地震影响烈度也不同. 为此,在确定城市地震防御烈度时,需综合考虑最大影响烈度和最频影响烈度. 本文还考虑到历史地震记录的不完备性,以福建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地震目录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地震影响的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城市地震影响烈度在不同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变化,以50年超越概率2%作为城市特征地震影响烈度,可以作为城市地震防御烈度确定的依据,并据此对城市未来地震影响进行合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