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对切16井区E1+2油藏各主要含油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和非均质系数)进行了计算,结合昆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切16井区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方法——参数差值平面分布法,对切16井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最后,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方面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整体上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制约本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可以为昆北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惠民凹陷临盘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大量取心井样品的压汞曲线、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了临盘油田储层岩矿特征及微观非均质性,将本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对本区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和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特征等研究,揭示了临盘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总体采看,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均较强。其非均质程度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注水开发也改变了储层参数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有利于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为改善临盘油田的开发效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强非均质性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大的特点,通过分析测井渗透率分布规律可定量评价煤层的平面和纵向非均质程度。采用达西公式确定煤层基质渗透率,运用双侧向测井资料估算裂缝渗透率,绘制煤层渗透率贡献率在序数百分数坐标下对应的累积分布曲线,定义坐标变换后累积分布曲线的斜率为非均质程度系数。实际应用表明:非均质程度系数能够反映不同煤层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差异,进而可定量评价煤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和计算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对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强,随着开发注水的深入进行,非均质性有减弱趋势,但减弱幅度不大;各小层及其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沉积微相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在剩余油挖潜的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厂油田沙三下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春 《地质论评》1993,39(7):55-62
笔者对马厂油田沙三下亚段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 研究,分析了其控制因素,提出了非均质综合评价方法,并进行了非均质 评价。认为储层的非均质性受其沉积环境、成岩后生作用和构造运动控 制。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及平面非均质性较严重;砂组非均 质性较强,小层的相对较弱。评价结果表明,本区中等非均质储层分布普 遍。  相似文献   

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表征参数是基于少量离散观测值(井点)的统计。文章根据地质建模成果并结合地质规律,对曙光油田杜229区块兴隆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兴隆台油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属不均匀型。兴I—兴V组储层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由于河道摆动频繁,相变快,层与层之间渗透率差异性大;其中分流河口坝砂体非均质性最弱,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最强。兴VI组为水下重力流沉积,岩性变化大,层间渗透率差异明显,非均质性更强。兴VI组辫状水道相非均质性最弱,水道间薄层砂微相非均质性最严重。隔夹层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在冲积扇分流河道内、边滩及心滩内等部位较发育,纵向上,隔夹层分布不均一,上部各油层组之间夹层分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更强烈。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M油层为一厚层块状砂岩油藏。由于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物颗粒分选性较差,岩相变化快,加之后期成岩作用的差异,造成了油层平面井间和剖面层间的非均质性。本文以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M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储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不同级别储层单元内渗透率的垂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M油藏全层和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北部斜坡区(阜北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进行探讨,为研究区头屯河组储集层深入勘探提供指导。综合运用钻测井、岩心描述、薄片、粒度、(恒速)压汞曲线以及核磁曲线等资料,对研究区头屯河组储集层的微观、宏观非均质性以及非均质性的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头屯河组储集层发育2类孔隙结构,造成储层微观非均质性较强;储集层包含3类粒度韵律、2类渗透率韵律以及2类夹层不均匀分布导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分层系数以及砂地比不均导致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非均质性系数反映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宏观非均质性整体表现较强。沉积环境和成岩环境对头屯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程度都有影响,以成岩环境为主。最终认为研究区勘探目标区为应首选头一段河道砂体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10.
针对英东地区含油储层井段长、非均质性严重、传统渗透率模型无法满足储层评价精度要求这一矛盾,在综合试油、MDT资料,深入分析油、气、水、干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流动带指数按照“单元化分类评价”的思路分地层对储层渗透率进行表征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电性参数下渗透率流动带指数计算模型。工区实际生产资料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流动带指数渗透率模型计算出的渗透率相对误差低于25%,绝对误差也能控制在半个数量级以内,其结果有效地提高了非均质储层渗透率预测精度,符合储层实际情况,能够满足油藏描述及生产的需要,对该地区后续长井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后期层间吸水矛盾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庆宋芳屯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刘大锰  彭承文 《现代地质》2012,26(1):175-183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资料分析,结合测井数据统计以及压汞试验等方法,综合考虑孔隙度、砂岩密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对东坑大阳湾地区延9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以及微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延9储层为较强-强非均质性程度。  相似文献   

13.
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J11断块沙四上亚段Ⅰ~Ⅲ砂组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渗透率韵律类型、夹层分布特征差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隔层分布特征、分层系数、砂岩密度特征影响;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砂体连续性影响;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石结构及孔隙结构影响。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区主力小层进行了储层评价,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北堡油田中区东营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通过对岩心薄片、铸体薄片、电镜、X-衍射等试验数据以及测井储层评价数据分析,揭示冀东北堡油田中区东营组储层非均质特征为:储层岩石成分复杂,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分选差,含泥沙质结构;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粘土矿物转化现象普遍,成岩变化大;中小孔细喉结构,连通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宏观非均质性较强,层内纵向上渗透率差异明显,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值较大;层间非均质程度与层内的相近;平面非均质性强,砂体连通性差,有效砂层系数较小,非均质参数在平面上变化大。采用压裂措施,降低储层非均质性,改善储层连通性,可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北堡油田中区东营组储层非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非均质性包括微观和宏观非均质性。通过对岩心薄片,铸体薄片,电镜、X-衍射等试验数据以及测井储层评价数据分析,揭示冀东北堡油田中区东营组储层非均质特征为:储层岩石居分复杂,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分选差,含泥沙质结构;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粘土矿物转化现象普遍,成岩变化大;中小孔细喉结构,连通性差,微观非均质性强。宏观非均质性较强,层内纵向上渗透率差异明显,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值较大;层间非均质程度与层内的相近 平面非均质性强,砂体连通性差,有效砂层系数较小,非均质参数在平面上变化太。采用压裂措施,降低储层非均质性,改善储层连通性,可提高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周湾南部长6~长7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通过对长6~长7储层的层内渗透率韵律性分析,层间的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进行统计、对比,储层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以及砂体的横向连通性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长6各小层非均质均较强,而长73非均质性强,长72非均质性弱。  相似文献   

17.
西峰油田合水区的长8油藏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岩心分析表明该地区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通过砂体和沉积微相的相关数据对其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长813小层、长812小层、长821小层、长823非均质性较强,长811和长822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宏观非均质较强的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中间或河道拐弯和分叉处,稍次的则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侧翼,为注水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5,(5)
Y133井区目前已经步入含水快速上升的前期,而目前实际地质采出程度还很低。通过对井区储层精细划分小层的基础上进行非均质性深入剖析,为该油田改善开发效果,实现高产、稳产的探索提供依据。利用钻、测、录井等资料统计分析进行综合分析,发现Y133井区储层整体上渗透性差,微观非均质性较强。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显示,长6113砂层组层内非均质性在六个小层里非均质性最强,以相对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为主;长6323和长6123砂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弱,长6113砂层层间非均质性最强;平面非均质性研究表明,沉积相带控制着储层物性的好坏,高孔高渗带所处的位置为浊积水道微相。其研究成果对制定合理注水开发技术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控模型进行井间参数预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桂峰  马正 《地球科学》2001,26(1):49-53
储层物性参数在空间的展布,一直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难点,利用分形和蒙特卡洛方法,在精细的沉积微相及小层对比研究基础之上,预测了井间的岩石相分布,并根据取心井资料,建立了各种岩石相的渗透率相控模型,从而预测出井间渗透率的分布。该方法以地质特征为基础,将地质资料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渗透率在井间既具有连续性,同时变化又非常剧烈的特点,为储层物性空间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孔渗关系趋势较差,导致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储层渗透率评价技术出现了精度大幅降低或失效的情况。为有效地解决研究区储层渗透率精细评价的问题,利用取心井段岩心分析孔渗资料、测井资料,选用流动单元指数FZI值进行储层分类,建立各类储层的渗透率精细计算模型。优选反映储层特征变化的测井变量,运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储层类型判别标准的新方法应用于莺歌海盆地东方13气田中,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计算精度有了明显提高,为研究区的复杂储层渗透率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