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一、大气演化的背景 地球大气仅占地球总质量的10~(-6),而地球也仅占太阳总质量的10~(-6)。大气的演化显然从属于地球乃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在行星形成过程中,决定其有无大气,大气质量以及其成份的因子虽然很复杂,但主要因子有元素丰度、行星质量及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地球》2021,(4)
正地球虽然在现代的太阳系中是一粒很小的"尘埃",然而却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高智慧生命体的行星。太阳集聚了太阳系中99%的质量,而其余8大行星、小行星带及柯伊伯带等共同"瓜分" 了剩余1%的质量。8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而远,地球位列第三,与地球相邻的是金星和火星,金星和火星的大气圈均以二氧化碳(CO_2)为主,  相似文献   

3.
臧绍先 《地震学报》1993,15(3):366-374
地球内部性质和结构是人们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对地球内部有了清楚的认识.才可能了解和解释发生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对行星及太阳系的形成及演化提供更多证据.60年代随板块学说的建立,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岩石层,为了分析岩石层的形成、演化及运动的原因,必然要追踪到地球的深部.地球的内部研究应该包括三大方向: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地震的发生有着种种因素,其主要原因就是地球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地球的运动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等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外部因素。 毛主席说:“……外国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认为:地球内部的矛盾运动,可能使地球的某些特殊部位积聚大量能  相似文献   

5.
陨石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陨石磁学研究是认识太阳系以及太阳系中星体的形成、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磁化率测量作为一种经济、快速、无损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陨石分类,陨石中的磁性物质以及其携带的剩磁特征不仅为分析陨石的来源提供了约束,而且为研究早期太阳系磁场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主要评述陨石磁学的重要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地球在太阳系内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定及太阳光压作用,使地壳处于天然的被“轧制”状态。地壳因被“轧制”而产生“轧展效应”。本文从成因机制上分析了“轧展效应”与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推测地壳“轧展效应”对全球强震群体活动在地壳的地球分布应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太阳系质心坐标系论证了太阳和行星系质心同步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的命题.对K指数的研究发现,太阳系结构演变可导致选定的太阳质心坐标系的性质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太阳系结构变化可以从K指数的量值上予以区分.当行星系统处在K=Kmax和K=Kmin分布状态时,所揭示的正是整个太阳系结构演变的两种性质相反的极端状态.太阳轨道运动的复杂性主要是指太阳轨道运动具有向太阳自转运动转变的周期性变化特征.K指数除了具有指代太阳轨道运动极半径的变化特征之外,还近似具有与木星同步绕转的方向周期.理论分析获得:太阳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变化可导致太阳自转角动量和行星系统轨道角动量的变化,这对进一步探讨地球轨道运动扣自转运动的变化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内陆地震》2005,19(4):353-358
地球内部物质构造转换过程虽然取决于内(地球成因)能,但受宇宙(宇宙成因)力的配置和调节。同时,每一不均匀层对宇宙力分量有独特灵敏性。宇宙对地球作用主要以重力和电磁场时空变化来实现。电磁场变化能量源主要与太阳过程有关,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起最大重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行星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Planetary geology and geophysics,PG&G)是研究太阳系岩体和冰体表面与内部起源、结构和进化的科学.在过去几年中,加拿大地球科学家讨论并参与了一系列的行星科学研究,如对月球、火星和其他星体的研究,及参与探测宇宙飞船等研究.为此,《加拿大地球科学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发表特刊介绍加拿大科学家对行星地球科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磁Z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久常 《地震》2011,31(2):79-86
本文基于对地磁Z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异常和太阳静日变化内外源场等效涡旋电流体系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电磁炉效应"假说,以解释地磁Z分量日变"低点位移"异常的成因.本文认为,起源于地球内部和外部涡旋电流体系所产生的太阳静日变化Sq,作为一个持续的交变磁场,切割地壳深部的高导低速层,形成涡旋电流并产生热能,致使高导低...  相似文献   

11.
在宇宙中,众多恒星发出的光线充斥于万物之间.光压虽然早在1901年就被人们发现和试验证实,但一直未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力看待.其原因是(光压)斥力相互作用(自然力)主要表现在宇观物体(天体)上,在太阳系内的(太阳光压)斥力作用下,能否证明地球物质的宏观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则是人们把(光压)斥力相互作用是否作为一种自然力看待的关键.宋贯一(1991)发现,太阳光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组成了一套类似金属塑性压力加工中的一套天然"轧机",太阳的能量(动量)就是通过这种"轧制"式耦合物理机制传递给地球的,并依据这种耦合机制产生的地壳"轧展"效应特征,发现(1999)太阳光压斥力作用才是控制全球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宋贯一(1992)又发现,太阳光压、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赤黄交角的存在,组成了一套天然的日地间太阳能量(动量)相耦合的"摇摆"式物理机制,依据这种耦合机制特征,发现和证明(2006,2011)太阳光压斥力相互作用才是激发自转轴摆动并产生极移及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力源.上述一系列发现,为(光压)斥力相互作用在自然界的客观存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它与(万有)引力相相互作用一样,在宇宙的演化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期完成的北北东向的繁峙~太仆寺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由山西断隆进入内蒙地轴,它穿过了山西地震带的大同~阳高震区和北西西向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西北缘。其主要目的是探测研究张~渤地震带及其两侧壳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张~渤地震带壳内界面及莫霍面较其两侧有1.0~2.0km的不同程度的上隆;在阳原~张家口之间地壳结构纵向与横向非均匀性明显,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有局部的速度逆转,下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由山西断隆一直延伸至内蒙地轴,上地幔顶部的速度梯度明显增大;在阳原、怀安和张北附近分别存在着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在内蒙地轴一系列壳内界面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抗震性态的设防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礼立  马玉宏 《地震学报》2002,24(2):200-209
以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为出发点,并以我国为例,针对目前国内外抗震设防标准的若干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三环节抗震设防方法.将现有的设防内容改为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类别、确定设计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建筑的重要性等级3个方面,并分别在每一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确定的原则、方法和框架,可以直接用来编制规范供抗震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以观测到的光球视向磁场、K-日冕亮度作为输入,以相应的统计结果为约束条件,利用磁流体力学方程组,给出了等离子体及磁场各参数在源表面上的二维分布.其结果与同期的卫星观测数据和已有的统计结果相比较,显示出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source mechanism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eismic energy of seismic waves from the seismogram recorded at one station. For sparse data (selected events of the 1985/86 Western-Bohemia earthquake swarm) the source mechanisms cannot be determined fromP-wave first motions. Therefore, a new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ource mechanism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energy calculated from observations at two sta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and tested.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metho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The results of the works performed in the field of the most actual problems of physics and optics of the solar-terrestrial coupling have been analyzed. This is the problem of energy in the ionospheric physics, considered because space monitoring of the solar irradiance ionizing the upper ionosphere is still absent. These are the problem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lar flare energy and corpuscular precipitation into the microwave ionospheric radiation. Finally, this is the main problem of present-day natural science: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solar-terrestrial coupling as applied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detected correlations in the Sun-weather and the Sun-biosphere systems. A unified physical (radio-optical)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the processes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and biosphere (including human being), dependent on the level of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and related to the ionospheric microwave radiation in transitions between the optically highly excited (Rydberg) states of all components of the upper atmosphere, has been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壳分层的唐山地震断层震后变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球体粘弹性地球模型研究唐山地震断层基于地壳分层的震后变形影响,计算四种不同类型的地球分层模型(均匀模型和三种地壳分层模型)产生的震后变形场,分析不同模型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异同,定量研究了实际地壳分层模型与均匀地壳模型计算的地表变形差异.计算结果显示,相对均匀粘弹性地球模型,利用分层的地壳结构模型,计算的唐山地震断层附近区域震后28年积累的变形,两者最大差值水平方向可达20mm,垂直变形相差10mm左右.计算的结果显示地壳结构的差异对震后地表变形的影响很大,超过现有高精度测量技术的精度.如果利用该区的实测资料进行反演研究,必须根据实际地壳构造情况考虑地壳分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用1978年和1982年36个磁暴期间的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MF)和地磁资料,分析和检验已有的两类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结果表明:Akasofu提出的耦合函数ε能大致地预报亚暴和磁暴的发生。ε开始起重要作用时即出现亚暴;电离层能耗达到饱和值是发生磁暴的标志。ε与磁层体系能耗之间有接近于对数量的线性关系.用1978-1986年的资料,分析环电流和极光区电离层能耗在121个太阳自转周内的分布表明,日面上可能存在相对持久的活动区域  相似文献   

19.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pansion double spherical seismic isolation (DSSI) bearing by modifying the fixed DSSI bearing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The expansion DSSI bearing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good ...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geodetic deformation fields with seismic activity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zone and East of Qinghai-Xizang Mess has been investigated.Not only is geodetic deformation in non-homogeneity for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but also deformation fields are in macroscopic similarity for the identical time interval.The inherited tectonic movement is a total tendency of recent crustal movement,and the motion mode is in undulations.There are stages of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adjusting of strain energy in crustal movement processes,which may b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relatively quiet and active seismicity.The analysis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tendency since 1991 is of some significance for judging the stress state and the large seismic situation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