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疆金窝子矿区深穿透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新疆金窝子金矿区,利用2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金属活动态提取方法和电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在隐伏矿上方有效地发现异常.在干旱荒漠区由于氧化作用和蒸发作用强烈,地表形成氧化地球化学障和大量盐类的蒸发地球化学障,这些地球化学障可以捕获由深部迁移至地表的含矿信息,因此,用深穿透地球化学的铁锰氧化物膜提取和盐类蒸发障良好导电性能的电提取可以有效地指示矿体.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矿产勘查程度的日益提高,浅表矿特别是出露矿已发现殆尽,地质找矿的主体对象逐步转向覆盖区及深部。近年来深穿透地球化学已被证明是有效寻找隐伏矿的方法,其被定义为研究能探测深部隐伏矿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1]。例如瑞典Kristiansson等[2]提出的地气(Geogas)方法,美国Clarke等[3]提出的酶提取方法,前苏联的电地球化学方法(CHIM)、元素有机态法(MRF)[4],  相似文献   

3.
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山东大尹格庄金矿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大尹格庄金矿埋深距地表距离大于200 m,属典型的隐伏矿床。选择大尹格庄金矿开展金属活动态测量、地球气测量、地电化学测量、土壤全量测量的方法,以检验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勘查隐伏矿的有效性。试验结果显示:在埋深达300 m的隐伏金矿体上方发现了较明显的地球气、水提取与地电化学Au异常,异常与已知金矿体位置吻合程度较高,而土壤全量测量只在蚀变带头部有所反映,显示了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隐伏矿勘查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隐伏矿床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隐伏矿床的勘查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成矿理论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新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在隐伏矿床勘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以金属活动态测量法、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法、电地球化学方法、活动金属离子法等一系列偏提取技术为代表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能够获取深部矿体的直接信息,是隐伏矿床勘查技术上的一项重大...  相似文献   

5.
穿透性地球化学迁移模型的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穿透地球化学是通过研究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从隐伏矿向地表的迁移机理和分散模式,含矿信息在地表的存在形式和富集规律,发展含矿信息采集、提取与分析以及成果解释技术以寻找隐伏矿.  相似文献   

6.
聂兰仕  程志中  王学求  魏华玲 《地质通报》2007,26(12):1574-1578
在内蒙古花敖包特铅锌矿区,应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进行地球化学调查,探索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新方法。分别进行了金属活动态测量、地球气测量、地电化学测量、土壤全量测量。在埋深70m的隐伏金矿体上方发现了较为明显的地球气、水提取与地电化学异常,与已知矿体位置吻合的程度较高,显示了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隐伏矿勘查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增大和地表矿的日益减少,寻找深部矿以及运积层覆盖下的隐伏矿显得日益重要。地电化学法是一种新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于探测隐伏矿体有很大的优势(李兆谊等,2010)。1985年,美国学者Shmakin发表题为"稳定电场中地球化学勘查的部分提取金属法"的论文向西方学者介绍CHIM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地球化学勘查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包括:解决了几种特殊景观区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风成砂等因素对异常的干扰问题;电地球化学、地气溶胶地球化学、金属元素活动态地球化学等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寻找隐伏矿的理论和应用上逐渐趋于成熟;构造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成为隐伏矿定位预测评价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勘查技术流程;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等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新方法不断发展;建立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体系,实现了资源调查与环境调查并举。未来,地球化学勘查将在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坏境预警和保护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深地勘探的化探新方法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然而随着已知矿、露头矿及浅部矿的日渐枯竭,未来的勘探工作重点势必将由地表浅部转向地下深部的隐伏矿勘查。国内外找矿实践证明,化探在寻找深部及隐伏矿床方面是一种直接、快速、有效的方法技术,而且随着"深穿透地球化学"概念的提出及发展,通过对穿透能力很强的气体、纳米级微粒、离子提取技术和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技术,本文对其异常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在寻找深部及隐伏矿床中的成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中铜活动态提取条件研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穿透地球化学是通过提取地表土壤中深部隐伏矿发出的元素直接信息的找矿方法,元素活动态提取是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但地表土壤中元素活动态含量信息微弱,活动态提取、元素分析的过程复杂,分析误差容易掩盖有效信息。目前的研究对提取过程条件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法标准化程度不高。本文研究了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中活动态铜的提取条件,包括提取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液pH、固液分离方法、提取温度等,对提取过程进行优化,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铜的含量,方法检出限为0.03μg/g,精密度(RSD)为4.95%~7.39%。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较好,应用于河南某隐伏铜多金属矿的探测,通过分析矿床的铜总量和活动态铜的含量,发现在矿床土壤中探测到了较为明显的与深部矿体成矿元素的活动态异常,探测结果所圈定的异常与实际矿(化)体相符。  相似文献   

11.
战术性与战略性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谢学锦 《地学前缘》1998,5(2):171-183
多年来地球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圈定出露及亚出露矿化四周的地表次生分散晕和分散流找矿或圈定盲矿上方地表的原生晕找矿,取得极大效果,但对被厚层运积物或厚层成矿后沉积岩或火山岩埋藏的矿体,由于地表次生异常与原生晕皆被掩蔽而显得无能为力。80年代以来发展了一些新的能有效探索被厚达数百米运积层及成矿后沉积岩或火山岩埋藏的矿体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澳大利亚的MMI方法,加拿大与美国的酶提取方法,前苏联的CHIM方法,瑞典的GEOGAS方法及中国的NAMEG与MOMEO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数是用于详查中,用在地质预测认为深部有远景或地球物理方法发现深部有某种异常,但又无法取得可靠的矿化直接证据的地区,而中国的NAMEG与MOMEO方法则既是战术性的,又可在找寻隐伏的大型、特大型甚至巨型矿床上发挥巨大的战略作用。文中列举了在乌兹别克斯坦穆龙套巨型金矿及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巨型铜铀金银矿周围进行的战略性深穿透NAMEG与MOMEO测量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战略性与战术性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发展将会加速在隐伏区找到大型至巨型矿的进程,并为勘查地球化学在21世纪开拓广阔的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纳米地球化学:穿透覆盖层的地球化学勘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盖层下方隐伏矿成矿及伴生元素如何穿透覆盖层到达地表,是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的热点。笔者以隐伏铜镍矿和金矿为例,同时采集地气、土壤、矿石样品,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中微粒物质的粒径、形貌、成分、结构进行了观测,发现微粒具有下列特点:(1)广泛观测到的微粒成分是铜及铜合金,金只在金矿上方土壤孔隙气体中能被观测到;(2)单个金属微粒粒径主体为几十nm,也有个别小到几个nm,大到上百个nm,微粒大多呈团聚体;(3)微粒晶形完整,内部原子呈有序晶体排列;(4)迁移柱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快速迁移能力。在地气、土壤和矿石中同时观测到纳米级金属微粒,粒径大小、微粒形态、元素组合都非常相同或相近,表明两者具有来源一致性并具有序晶体结构,表明形成于内生作用。这是首次同时观测到矿石、土壤、气体介质中具有继承性关系的纳米金属微粒。矿石中纳米级金属微粒通过与微气泡表面相结合,以地气流为载体,或纳米微粒本身具有类气体性质,可以克服重力影响,穿透厚覆盖层迁移至地表,到达地表后一部分纳米颗粒仍然滞留在气体里,另一部分被土壤地球化学障(粘土、胶体、氧化物等)所捕获。这为深穿透地球化学从描述性或推测性模型走向实证性科学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利用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精确分离含矿信息用于寻找外来盖层下的隐伏矿提供了纳米地球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新类型难识别矿地球化学勘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求 《物探与化探》2004,28(3):202-205
讨论了4种新类型难识别矿的地球化学勘查研究进展,包括使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在吐哈盆地砂岩型铀矿的试验和在胜利油田伴生金的地表地球化学显示,从全国铂的地球化学分布看西南黑色岩系中寻找铂族元素的前景,地球化学填图增加到70余种元素分析对稀有、分散元素的研究和寻找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NAnoscale Metals in EarthGas (NAMEG) and MObile forms of MEtals in Overburden (MOMEO) methods in regional scal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giant deposits in terrains covered by overburden. These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gases generated from the earth's interior can not only transport mobile forms of elements from an ore deposit and its geochemical halos to the surface to form a local anomaly, but also transport them from distinct bedrock “geochemical blocks” hosting large and giant ore deposits and give rise to large regional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geochemical provinces at the surface.Regional NAMEG and MOMEO surveys for giant gold deposits were carried out in Shandong Province, where the largest gold deposits in China are found, and in the Muruntau region of the Kyzylkum Desert, Uzbekistan,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gold ore provinces.In Shandong Province, where most of the area is covered by complex overburden, large regional anomalies in earthgas and water-extractable Au were delineated over and around the giant gold deposits. For many trace elements, the anomalies are larger in area and have greater contrast than those from other methods. High concentration of water soluble Au extends into the southern area covered by transported overburden, suggesting that this region may have potential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concealed gold deposits. The anomalous provinces of Au in both earthgas and water soluble salts coincide with a deep fault, supporting the idea that the deep fault is the main conduit of Au from the interior.In the central Kyzylkum Desert, nearly all Au-hosting rocks are covered by sedimentary sequences overlain by desert sand. Gold and As anomalies over Muruntau and Kokpatas gold deposits have contrasts ranging from 2 to 400 times background. Strong anomalies were also discovered in the south of the Muruntau region, suggesting a promising area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giant gold deposits.  相似文献   

15.
It is a worldwide challenge to explore the deeply buried deposits. Deep-penetrating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were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ow to ge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buried deposits in the covered layer. The methods were successfully used to indicate some buried deposits, but not all kinds of deposits. What is more, a method cannot be used in all kinds of landscapes. In this paper, theories and case studies of deep-penetrating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including mobile metal ions, enzyme leach, leaching of mobile forms of metals in overburden, electro-geochemical extraction method, biogeochemical exploration, nano-metal in geogas were reviewed. Elements migration, unloading mechanism and anomaly mode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for deep-penetrating geochemistry and need to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applicability, sampling and analyzing procedures should be simplified to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all methods.  相似文献   

16.
深穿透勘查地球化学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28  
王学求 《物探与化探》1998,22(3):166-169,165
笔者根据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寻找隐伏矿的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提出了深穿透勘查地球化学的概念、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必要性。将深穿透勘查地球化学定义为研究能探测深部隐伏矿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它的目的是将各种寻找深部隐伏矿的新方法的理论基础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其发展成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经验或技术上,以便为更科学有效地寻找深部隐伏矿提供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学求 《物探与化探》1998,22(2):81-89,108
为了在广大覆盖区寻找隐伏大型特大型矿床的需要,我们探索研制了能在短期内以较少的费用迅速覆盖广大覆盖区的能觉察地下深部发出的极微弱直接找矿信息的战略性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金属活动态测量和地球气微量金属测量。这两种方法在各种景观覆盖区被广泛地加以试验与应用。其结果表明:(1)隐伏大型特大型矿床四周巨大的地球化学模式可以被各种营力搬运至地表,地气对超微量金属的搬运是厚覆盖区隐伏矿床在地表形成叠加含量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原因。(2)在覆盖厚度从几米至三、四百米都可以发现清晰的异常显示,因此为厚覆盖区找矿提供了强有利的工具;(3)地气与元素活动态不仅存在局部异常,而且在大型特大型矿床四周存在区域异常和地球化学省,用很稀的采样网就可以捕捉到这种大规模异常,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大面积覆盖区的战略评价中;(4)地气和元素活动态所反应的指标和适用性在不同的景观、不同的矿床类型上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应用最佳的方法指标。地气与元素活动态配合使用所获得的深部矿化信息更稳定更可靠。(5)利用元素活动态可以近似定量估计或预测可被成矿利用的金属供应量,据此推测某一地区潜在的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