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野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11月,调查北京野鸭湖4个采样区6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计算其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与水质理化参数的关系,利用修正卡尔森指数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4~11月,4个采样区共发现8门116种藻类,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裸藻门占76.72%.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季节变化较大.在夏、秋季水温较高时,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其中,以绿藻门(40.73%)最多,其次为硅藻门(26.96%)和蓝藻门(17.56%).春季和冬季水温较低,浮游植物种类比较少,但仍然是绿藻门和硅藻门植物占主导.各采样区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之和,在6月达到最大值,为36 119.9×104 cells/L,最低值出现在11月,为5 209.75× 104cells/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夏季和秋季较大,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具有一致性,即随着水温的升高和水中营养盐的增加,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细胞密度都在增加,且都是蓝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绿藻.Ⅰ区~Ⅳ区浮游植物的年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4 881.36× 104cells/L、1 015.22× 104 cells/L、4 875×104 cells/L和2 466× 104 cells/L,其中,绿藻门和蓝藻门植物细胞密度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99.81%,优势种为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大螺旋藻(Spirulina major)、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和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野鸭湖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规律一致.野鸭湖春季和冬季水质相对较好,夏季和秋季水质相对较差.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野鸭湖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很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群落均匀度的变化而不是由于其种类数的变化.野鸭湖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较高.4个采样区的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野鸭湖已经被污染,其水体为富营养型.水温和总氮含量是影响野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9年3-5月对汉石桥湿地南部核心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4属71种,水体属于绿藻-硅藻型水体,针晶蓝纤维藻是春季持续存在的优势种。浮游植物密度为1.14×10~6~23.33×10~6个/L,平均为8.99×10~6个/L;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64~22.80 mg/L,平均为5.64 mg/L,密度与生物量峰值均出现在4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34~3.85,平均为3.0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42~0.91,平均值为0.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3.15~5.58,平均为3.60,综合说明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多种浮游植物生物学指标评价水体处于贫-中营养状态,受到轻度污染。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溶解氧、电导率、水温、总氮、总磷、COD是影响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2018年4月、6月、9月和11月,在辽东湾北部浅海中的6个采样点,采集了浮游植物、水和沉积物样品,测定了水环境指标,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采样点,共记录2门26属50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共22种;9月采样日的浮游植物丰度相对最大;4月、6月、9月和11月采样日,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分别变化在1.55~3.93、1.53~3.85和0.42~0.95之间;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的季节更替率、物种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值分别变化在60.0%~88.2%、34.48%~67.44%和-17.24%~11.63%之间;水温、水体pH、沉积物pH、水体的盐度以及水体中的叶绿素a、化学需氧量、溶解无机氮、溶解氧、硝酸盐氮和氨氮含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关,优势物种的丰度与水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的每月中下旬,对射阳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重点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对射阳湖水体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射阳湖的浮游植物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57种,其中,绿藻门物种数量(61种)最多,其次为硅藻门(37种)、蓝藻门(29种)和裸藻门(18种)的物种数量,金藻门(5种)、隐藻门(4种)、甲藻门(2种)和黄藻门(1种)的物种数量较少;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月牙藻(Selenastrum bibraianum)和湖泊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浮游植物丰度为0.36×106~10.25×106cell/L,平均值为3.27×106cell/L;射阳湖的水体处于贫—中营养状态;夏季,浮游植物丰度最大,冬季的最小;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72和0.87,射阳湖的水体为轻度—中度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5.
2021年7月,在达里诺尔湖采集表层水体样品,并同步进行环境因子观测,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利用传统的人工镜检技术,在12个采样点的水样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6种,隶属于8门11纲22目41科52属,比2015年夏季鉴定出的浮游植物增加了5门13属,但减少了1种,以绿藻门(48.68%)、硅藻门(21.05%)和蓝藻门(19.74%)为主;浮游植物密度为2.30×106cells/L,比2015年夏季增加了922.22%;优势物种由2015年夏季的蓝藻、绿藻和硅藻向绿藻、隐藻、蓝藻和硅藻演变;优势物种主要为蓝藻门的微囊藻属一种(Microcystis sp.)、绿藻门的小球藻属一种(Chlorella sp.)和硅藻门的菱形藻属一种(Nitzschia sp.),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105、0.052和0.051;湖区中部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大于湖区北部和南部,湖区北部和中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稳定性都高于湖区南部;浮游植物物种数量分别与氨氮浓度、溶解氧浓度、化学需氧量、透明度和pH显著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显著负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受pH、...  相似文献   

6.
2018年5~10月,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三泖养殖基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态养殖池塘和其水源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功能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由8门48属92种构成,其中,有绿藻门物种41种,有硅藻门物种16种,有蓝藻门物种14种,有裸藻门物种12种,有甲藻门物种4种,有隐藻门物种3种,有金藻门和黄藻门物种各1种;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糙纹囊裸藻(Trachelomonas scabra)、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镰形纤维藻奇异变种(Ankistrodesmus falcatus var.mirabilis)、二角盘星藻纤细变种(Pediastrum duplex var.gracillimum)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共13种,其由功能群Lo、TC、H1、C、D、MP、W2、Wo、X1和J共10种功能群构成;13个采样日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4.659×10^(6)~40.221×10^(6)cell/L,平均生物量为15.639~35.463 mg/L;水源水体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528×10^(6)~29.976×10^(6)cell/L和11.744~24.097 mg/L;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674~4.851、0.644~0.799和2.879~3.970,水源水体的分别为3.647~4.822、0.654~0.810和2.395~3.566;水温、水体pH、氨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磷酸盐含量为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研究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模式下,幼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环境适宜幼蟹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于2019年4月20日、7月20日、10月20日和2020年1月20日,在该公园的各湖泊中,共设置了11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鉴定浮游植物物种,确定优势种,计算浮游植物生物量、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湖泊水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太阳山国家湿地公园湖泊中,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7属46种,其中硅藻门的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9.1%,绿藻门的物种数占23.9%,蓝藻门的物种数占19.6%;2019年4月20日,各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都为硅藻,2019年7月20日和10月20日,各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以硅藻和蓝藻为主,2020年1月20日,各湖泊中只有硅藻;各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019年7月20日,最小值都出现于2020年1月20日;各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669~2.80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18~3.990,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46~0.936,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681~0.988;根据浮游植物密度,4座湖泊水体都处于富营养状态;根据浮游植物生物量,小南湖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其它3座湖泊水体处于极富营养状态;根据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湖泊水体基本处于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8.
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营养状况,2011年5~9月对小兴凯湖12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对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的种类、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兴凯湖这5个月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21种及变种中,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绿藻门(Chlorophyta)和蓝藻门(Cyanophyta)为主,分别约占44%、26%和22%;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丰度变化范围在13.06×104~153.87×104个/L之间,生物量在0.11~1.73mg/L之间;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在2.64~4.64之间,Margalef指数在1.46~5.17之间,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35~0.86之间。通过对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的组成、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的综合评定,小兴凯湖浮游植物全年以蓝藻和硅藻为主,7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多,9月浮游植物种类最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都在5月最高,9月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9月最高,7月最低;未受扰动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湖区。  相似文献   

9.
2012年4月至11月,对翠湖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在翠湖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3属154种,以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数量最多,且8月份种类达到高峰。翠湖湿地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14243.62×104cells/L,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的藻类密度最大,黄藻门和甲藻门藻类密度最小;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1.50,且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群随季节变化而不同。翠湖湿地浮游植物的变化与水温、总氮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密切相关,多项指标表明翠湖湿地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污染程度为中污染,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于2015年6月5日、8月5日和10月5日,在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河流水体中,采集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进行测试和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水质理化因子关联度,对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水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22科41属66种及变种,物种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59%),优势种(84.3%)、生物量(68%)和丰度(75%)都是硅藻占优势。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6~4.33和0.31~0.75,多布库尔大桥附近水体(5号采样点)、森林防火水库下游水体(6号采样点)和大金河急流区(12号采样点)水体属于β—中污染水体,其它采样点水体属于寡污—清洁型水体,多布库尔自然保护区水体水质整体良好,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变化特征,于2019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生态公园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采样,利用镜检法鉴定浮游植物种类并统计数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55属69种,主要由绿藻门(20属26种)、硅藻门(15属22种)和蓝藻门(9属9种)等组成。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5~110180个/L。大湖藻密度各个季度均较低,1月最高值仅0.19×10^(3)个/mL;小湖和修复带藻密度在7月最高,分别为1.73×10^(3)个/mL和2.6×10^(3)个/mL;老河口和监测站的藻密度在10月最高,分别为10.18×10^(3)个/mL和7.06×10^(3)个/mL。Shannon-weiner、Simpson和Margalef指数分别为0~2.94、0~0.92和0~3.8,生态公园的水体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不同地点及季节间变化较大。研究揭示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为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木兰溪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2年5~6月,对福建省木兰溪流域11个断面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木兰溪流域,共鉴定到浮游植物6门51属68种.绿藻在种类组成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有25属36种,占浮游植物总数的41.57%;其次是硅藻,有16属21种,占总数的29.70%;蓝藻有5属6种,占总数的26.96%;其他藻类占1.77%.木兰溪流域内,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22.28×106个/L;其中,浮游植物的最高密度(49.67× 106个/E)出现在下游木兰陂段,最低密度(6.31×106个/L)出现在上游支流金溪段.水体溶解氧和氨氮含量是影响木兰溪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木兰溪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7~2.87,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73~0.92,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72~2.2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5~0.86.木兰溪流域下游木兰陂段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污染状态;上游支流苦溪和柴桥头溪水体处于中营养化污染状态;流域的其他水体处于贫—中营养化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其水生生物生态现状,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次年5月(丰水期)对阿克达拉水库内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101种,其中硅藻40种、绿藻38种、蓝藻7种、裸藻6种、黄藻4种、金藻3种、隐藻2种和甲藻1种,绿藻与硅藻在种类组成上具有显著优势.不同时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呈现...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7个采样点,于2004年1月10日、4月11日、7月11日、10月3日和2005年1月9日,在各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在实验室鉴定浮游植物样品的种类,计算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结果表明,草海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共105种(含变种),分属7门10纲17目28科53属,以绿藻种数最多,其次为硅藻和蓝藻;常见污染指示种有33种,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微小隐球藻(Aphanocapsa delicatissma)、点形裂面藻(Merismopedia punctat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和小球藻(Chlorells vulgaris)等在群落中形成优势。计算得到的浮游植物污染生物指数平均值为2.50~2.69,表明草海水质被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江苏省海安市河流和水渠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7月30日、2019年1月8日和2019年4月28日,对其9条河流和6条水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3属61种及变种,其中,硅藻门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多(22种及变种),其次为绿藻门(17种)和蓝藻门(11种),金藻门的浮游植物种类最少,有1种;在3个采样日中,2018年7月30日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都相对最大,2019年4月28日和2019年1月8日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依次减小;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在2018年7月30日最大,在2019年1月8日最小;在9条河流中,东丁堡河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中凌河的较少;在6条水渠中,沿海无名水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多,雅周无名水渠和沙岗无名水渠的较少。  相似文献   

16.
 塘巴湖水库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具有灌溉、生活供给、养殖和发电等综合作用的水库,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2009年5月(丰水期)对塘巴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生态学研究。共采集浮游植物8门97种。库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属于典型的绿藻-硅藻型。不同期优势种不同:平水期优势种为类颤藻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小形色球藻(Chroococcus minor)、广源小环藻(Cyclotella bodanic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韦氏藻(Westlla botryoides)、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矩圆囊裸藻(Trachelomonas oblonga);秋季枯水期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marginata)、小形色球藻(C. minor)、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德巴衣藻(Chlamydomonas debaryana)、双对栅藻(S. bijuga)、小球藻(C. vulgaris)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erosa);丰水期优势种则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 Lemm)、颗粒直链藻(M. granulata)、美丽星杆藻(Asteronella formosa)、被甲栅藻(Scenedesmus armatus)、小球藻(C. vulgaris)、极小拟小椿藻(Characiopsis minim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erosaovata)和裸甲藻(Gymnodinium aeruginosum)。水库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趋势为:枯水期(9.42 ± 2.20×106 ind/L)> 平水期(7.80 ± 1.41×106 ind/L)> 丰水期(1.11 ± 2.32×106 ind/L)。库区水温和水容量变化是影响塘巴湖水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10月,对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白鱼泡中藻类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藻类植物178种,隶属于8门65属,其中,有绿藻门27属67种,占藻类植物总数的37%,硅藻门16属64种,占36%,裸藻门5属27种,占15%,有蓝藻门8属9种,占5%,其它藻类占7%;藻类植物细胞密度为7.45×105~103.85×106ind./L,2013年5~10月白鱼泡藻类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7.79×106ind./L,说明白鱼泡水体中营养化;藻类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746~3.327,其5~10月的平均值大于3,说明白鱼泡水质为轻污染状态,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07~0.998,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890~0.953,说明白鱼泡藻类植物较丰富;水温和总磷含量是影响白鱼泡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多水源水库——玉清湖水库蓝藻水华暴发风险,2017—2021年,采用前置库水位调控、湿地修复、非经典生物操纵、引水稀释等措施对玉清湖水库进行生态治理,研究治理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并总结了几种蓝藻水华风险防范措施的综合治理成效。结果表明,生态治理后浮游植物物种数从2017年的7门33属45种增加至2021年的7门42属59种;优势物种从2017年的9种逐年变化为2021年的14种;微囊藻优势度从0.219降低至0.072;物种多样性指数从2.86±0.29升高至3.34±0.46;物种丰富度指数从2.75±0.02升高至3.80±0.12;物种均匀度指数从0.75±0.01升高至0.81±0.02;水体透明度从(75±40) cm升高至(250±94) cm;浮游植物密度从(868±625)×104cells/L降低至(564±300)×104cells/L;叶绿素a质量浓度从(11.5±6.6)μg/L降低至(2.76±3.58)μg/L;总氮质量浓度从(2.96±1.01) mg/L降低至(2.00±0.62) mg/L;总磷质...  相似文献   

19.
于2011年6月8日和7月8日,对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中的藻类群落进行了样品采集,采用冗余分析法,开展了藻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共发现藻类32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87属。藻类群落结构以绿藻门为主,其组成为绿藻—硅藻型。7种优势种中,包含了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和隐藻门的藻类植物。藻类丰度为1.51×10~5~10.02×10~5ind./L,平均值为4.05×10~5ind./L。藻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表明,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体处于轻度污染或无污染状态。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体pH和水中总磷含量是影响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中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于2021年9月,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的张圩湖和云湖,采集表层水体样品,鉴定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物种,分析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测定水样的理化指标,探讨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张圩湖和云湖表层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64种,云湖中的浮游植物物种数量较多,两座湖泊的相同优势物种为极小集胞藻(Synechocystis minuscula);鉴定出浮游动物3门20种,云湖中的浮游动物物种数量较多,两座湖泊的相同优势物种为无节幼体(nauplius)和桡足幼体(copepodid);张圩湖表层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为贫乏—一般,水体污染程度为中重度,云湖表层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为一般—较丰富,水体污染程度为轻中度,与张圩湖相比,实施生态工程10 a的云湖中的浮游动植物物种数量、生物多样性水平都显著提升;影响两座湖泊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水体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含量(两座湖泊)、总氮和硝氮含量(云湖)以及水体盐度、电导率和水深(张圩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