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汶川8.0级地震中几座近断层桥梁失效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座大型桥梁严重破坏甚至完全垮塌。本文以庙子坪特大桥、百花大桥、小渔洞大桥、石蓑衣大桥、回澜立交桥为例,介绍了结构形式不同的这几座桥梁的破坏模式,初步分析了震害机理。地震动强度过大、强震持续时间过长、近断层特性以及地质灾害等是造成这些桥梁破坏的客观原因;桥梁结构的某些初始缺陷和特殊结构形式导致的受力复杂性是造成地震破坏的主观因素。针对震害特点和破坏机理,本文还探讨了强震区防御桥梁地震破坏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造成玛多县境内的野马滩大桥和野马滩2号桥发生落梁破坏.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烈度表明野马滩大桥处的地震烈度为Ⅸ.然而野马滩大桥附近无强震台站,未能记录到大桥附近的加速度时程,这也阻碍了野马滩大桥在地震作用下破坏机理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采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并参考医学上自身异位皮肤移植的理念,尝试评估野马滩大桥处的地震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可能的取值范围和加速度时程],并与已公布的玛多地震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GB18306—2015)中的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本文得到的PGA的取值范围(320~620 cm/s2)与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中地震烈度为Ⅸ区内的PGA的取值范围(402~830 cm/s2)匹配程度较好;(2)本文合成的地震动反应谱与第五代地震动区划图中,野马滩大桥处的极罕遇地震动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整体匹配较好,表明本文合成的加速度时程可以造成野马滩大桥落梁破坏.研究表明本文给出的野马滩大桥附近的地震动强度特征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野马滩大桥处的加速度时程输入,为研究该桥的坍塌机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了M7.4地震,造成玛多县境内的野马滩1、2号桥破坏,其主要表现为桥梁纵向位移过大导致多跨主梁落梁,桥墩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经现场专家鉴定,地震影响烈度均突破桥梁抗震设计值,并且初步判断这种整齐划一的落梁震害的机理系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的强速度脉冲作用所致.野马滩大桥位置的地震影响烈度调查结果为Ⅸ,但是野马滩大桥附近无强震动观测台站,大桥附近没有获得地震动记录,这不利于野马滩大桥地震作用下地震响应和破坏机理的研究.另外,野马滩大桥的设计参数和折损情况也很难掌握,桥梁模型难以准确估计.为此,本文拟采用另一座同等抗震设防烈度的桥梁,通过有限元程序,使用反应谱法作为参考,同时使用拟合的地震动和脉冲记录进行桥梁结构反应时程分析,以便间接地揭示玛多地震桥梁地震反应特征和破坏机理.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所分析的桥梁结构地震响应位移和内力均超过罕遇地震设计值,其中一条地震动记录最大反应接近极罕遇设计值,导致桥梁结构出现破坏甚至损毁震害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以青海省地震局玛多地震烈度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6个重点地区的房屋震害及极震区桥梁道路的破坏情况。此次地震震级高、伤亡轻,仅造成震中附近个别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出现倒塌破坏,部分砖混及框架结构出现楼梯间及填充墙开裂的现象,多数房屋基本完好;调查中还发现野马滩一号、二号大桥以及昌马河大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塌损毁,这也为烈度图的划分提供了数据支持;最后对此次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灾后重建和抗震设防提出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鸡啼门大桥桥址区断层勘查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结论。指出斜穿大桥轴线的F_3断层,破碎带宽约28m,垂直落差约6m,规模较大,在晚更新世时期重复活动,活动方式粘滑为主。但在距今22000多年以来,已逐渐趋于稳定,全新世时期的活动迹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当辛格 ( Mahendra Singh)返回印度对 1月2 6日发生在这个国家的 7.7级地震作破坏评估时 ,他受到热烈欢迎。在普杰市东南约 1 3 0 km处有一座铁路桥 ,那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 Vir-ginia Tech)的工程学教授 1 964年帮助设计并建造的 ,当时辛格刚从鲁尔基大学毕业。1月 2 6日过后 ,该大桥仍然耸立着 ,而许多其他结构物则未能幸免。当 1月 2 6日的地震袭击古吉拉特邦时 ,它在不到 2 min的时间里毁坏了普杰、安贾尔、帕焦、甘地特姆、库库马、勒德纳、Lodai和 Kottar市以及附近的村庄。在距震中 2 40 km的艾哈迈达巴德 ,一些公寓楼的上层和中…  相似文献   

7.
对拉张雁列断层复杂力学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一些地震及地质现象的理解.基于提出的非均质应变软化本构模型,本文采用FLAC-3D模拟了断层间距对拉张雁列区(岩桥)贯通前后的变形、破坏过程及能量释放规律的影响.在平面应变及小变形条件下,对3个仅断层间距或重叠量不同的标本进行了计算.研究发现,在拉张雁列区贯通过程中,雁列区内部释放了一定的拉伸应变能,而在远离雁列区之外的断层上释放了大量的剪切应变能.随着断层间距的增加,雁列区贯通变晚、变难,断层相互作用减弱,剪切应变能释放量增加.在拉张雁列区贯通之前,拉伸应变能释放率在较低水平上以较小的幅度波动,在贯通之后则不然.因此,从拉伸应变能释放率-时步数曲线上可发现雁列区贯通的标志,这与雁列区内部单元发生拉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造成大量公路桥梁破坏。本文详细介绍了百花大桥、小鱼洞大桥、庙子坪大桥、龙尾大桥等9座典型公路桥梁的震害情况及原因。这个地区的桥梁主要为桥面连续简支梁桥,支座多为直接搁置的板式橡胶支座,地震中稳定性较差,主梁与桥墩连接较为薄弱,更多地发生横、纵向移位,乃至最终落梁。这种薄弱连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桥墩的地震荷载,总体上看桥墩震害较轻,但从破坏的桥墩、拱肋、盖梁来看,直接剪切或形成弯曲塑性铰后的剪切破坏较为多见。提出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若干建议,涉及桥台抗震稳定性及强度校核、曲线梁桥和高墩桥梁设计、支座及防落梁措施设计、桥墩及构件延性设计、场地液化等多个方面。强调了抗震构造措施能够维持公路桥梁大震后应急通行功能的"最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孕震断层中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力学与其蠕变过程联系,发现每个锁固段断裂点与加速应变能释放起点的累积Benioff应变之比,有着依赖于锁固段个数的指数律关系,指数函数的底数为1.48.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以前,每一个锁固段的临界破坏-断裂过程表示一个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预震(preshock)的产生过程;在最后一个锁固段破坏之后,主震将发生.通过相当数量地震实例的回溯性预测分析,表明这一指数律能可靠地应用于中等强度预震和主震的预测.该方法能够在地震的中期、短期以及临震预报方面发挥作用.常数1.48很可能是表征中等强度或更大震级的预震和主震产生过程的普适常数.我们还对地震预报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论证了本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地震对埋地管道破坏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地震波产生的地表差动造成管道接口的拉坏 ,另一种是场地永久地面变形 ,例如地表断裂、滑坡、沙土液化、震陷等对埋地管道造成的破坏。坚固而有韧性的钢管道一般能经受住地震动的考验 ,但不能抵御断层作用和地面破坏所产生的较大的永久地面位移。在以梁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中 ,Newmark-Hall法和肯尼迪 (R.P.Kennedy)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其中 Newmark-Hall方法具有简单明了、易于手算而被工程界广泛接受 ,并被我国 (SYJ840 1 -91 ,1 991 )及美国输油(气 )抗震规范 (Guidelines for the Se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