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酸雨原始记录的初查、录入、形成酸雨S文件、报表预审要点和方法等方面阐述了酸雨月报表的制作流程和编制技巧,供有酸雨观测业务的气象台站参考.  相似文献   

2.
酸雨观测站观测环境报告书可以客观的反映酸雨采样点周围的环境状况,对酸雨研究部门分析酸雨的各项指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所以要求在每年年初和每月的S文件中上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环境报告书的制作方法和上报规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南宫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并对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酸雨发生频率63%,强酸雨频率28%;降水平均pH值为5.22,降水最小pH值为3.08;酸性降水量比例80%;降水平均K值为94.1 μS/cm,最大K值为529.0 μS/cm.酸雨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秋季是酸雨出现频率最多、酸性较强的季节;春季则是酸雨出现频率低的季节.酸雨的形成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性质及大雾有关.  相似文献   

4.
高龙 《陕西气象》2013,(3):25-27
利用汉中基准气候站2006—2009年酸雨pH值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汉台区酸雨时间分布和强度特征以及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汉台区秋季、冬季和初春酸雨频率较大,春末和夏季酸雨频率较小;2006—2009年酸雨频率分别为16%、16%、20%、22%,有逐步增大的趋势;汉台区出现的酸雨酸性强度总体较弱;汉台区酸雨主要集中在日降水量为0~20mm时,暴雨以上级别降水时几乎未出现酸雨;酸雨对应的东北风(NE)、偏东风(ENE)、南风(S)和偏南风(SSE)最多,占总次数的60%。应对酸雨危害的对策建议主要有:通过加强对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从源头防治酸雨;倡导环保和绿色理念。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酸雨历史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长春与四平2个气象站从1992年1月开始进行酸雨观测工作,已积累了每场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等大量资料。所获得的酸雨资料基本反映了吉林省中部酸雨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简要介绍了资料整理与检验及建立省级酸雨历史资料数据库的方法,对吉林省中部酸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宁县国家基本气象站2007-2012年酸雨观测资料,分析广宁县降水pH、K值的状况.结果表明:广宁属于轻酸雨区,6年的年平均pH为5.03,为弱酸雨等级,酸雨年平均pH最低达3.58,最高达6.73;6年的酸雨年平均发生频率为44.7%;强酸雨年平均发生频率为25.4%.6年y值平均为42.8 μS/cm,最大为215.4 μS/cm,最小为7.9 μS/cm;γ值较大,杂质较多,年平均降水pH上升,酸度减小;春、冬季节的降水平均pH分别是4.96、4.75,夏季是5.37,秋季最高5.42; 1-3月酸雨的出现频率较高为50.1%、12月酸雨的出现频率就有12.9%,5-11月酸雨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为41.9%;酸雨一般出现在下午到上半夜,16:00-20:00出现最多.另外气候条件对酸雨的形成和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梅县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梅县近3年的酸雨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梅县酸雨现状从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县酸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从年变化趋势来看,酸雨强度较大,受酸性降水污染较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季度变化趋势来看,第1、4季度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从月份变化趋势来看,1~4、8、9、12月酸雨强度较5~7月严重,10、11月未达到酸雨标准。同时酸雨与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在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探讨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同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武汉市近9年以来的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武汉市酸雨现状从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同期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一些对武汉市酸雨有影响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