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陈富伦 《地质论评》1987,33(2):148-157
徐宿旋卷构造主要由东西向和新华夏两种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方形地块经旋转扭动而成,笔者根据组成旋卷构造的各种构造要素的组合特点及各旋扭带对内生矿产的控制作用将旋卷构造划分为四个旋扭带,并简述了每个旋扭带对内生矿产的种类、分布、规模、矿物共生组合及伴生组分的控制作用;同时指出,上隆构造和断裂构造是内生金属矿床的主要赋矿构造。文中还阐述了铁矿的形成与煤质分布和富水带的关系,进而指出成矿物质有其多种来源,地下热卤水的成矿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了中国地质学家对旋扭构造研究的历史与成果,也介绍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李四光先生通过四篇论著奠定了旋扭构造的理论基础。在后来的研究和找矿实践、多种模拟仿真新方法试验以及力学解析中进一步丰富了旋扭构造的研究内容,深化了对旋扭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与动力学机制等的认识,提出了有些旋扭构造是螺旋运动的结果及旋扭构造的形成很可能与地球旋转动力问题有关;特别是在找矿勘探方面取得的成功和经济效益,提高了成矿理论认识的水平。文章最后提出今后研究旋扭构造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玉琛 《矿床地质》1988,7(4):73-82
本文从凹山地段各种旋扭构造与环状铁矿床的关系,探讨了旋扭构造对整个铁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控矿过程,指出了以往遵循的岩性、火山构造控矿理论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找矿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油气运移和聚集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些发现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对这一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补充和完善了该理论。  相似文献   

5.
双核型旋扭构造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佐勋 《地质学报》1990,64(2):93-106,T001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旋扭构造类型——双核型旋扭构造。它以具有两个砥柱为特点,区别于单核型旋扭构造。双核型旋扭构造旋回面组合形态最常见的有S形、反S形,其次有椭圆弧形、双曲线形,有时还可见涡轮状等。在野外构造研究基础上,文中提出了绕双砥柱旋扭运动的力学模型。采用流变学原理与方法,得到了这种构造型式的应力场与变形场的伯格斯粘弹性解析解。并进行了模拟实验。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力学模型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部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扭)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扭)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湘黔汞矿带旋扭构造动力作用与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黔东地区,在古生代沉积盖层中,北北东向保靖-铜仁断裂带的东侧,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平移逆冲压扭性断裂构造带,它们均具有相似的变形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构成一个大型压扭性旋扭构造系统。旋扭构造控制了湘黔汞矿带的分布,其中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了汞矿带内各矿田的展布,而由北东向断裂带所派生的次级张扭性断裂裂隙带,则控制了单个矿体或矿床的产出和定位,特大型和大型汞矿床均产于旋扭构造的应力强区内。  相似文献   

9.
李东旭  许顺山 《地质论评》2000,46(2):113-119
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越北古陆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导致红河断裂和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进而引起的旋扭隆升。后期叠加伸展拆离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完达山区旋卷构造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发育于完达山优地槽褶皱带内,构成饶河复背斜。该复背斜总体呈近南北向,略向西突出的弧形逆掩推覆于宝清过渡带。用旋卷构造"三大特征"对比,一系列弧形褶皱和断裂向北东方向收敛,向南东方向撒开,围绕以蛤蟆河岩体为中心旋扭,内旋面向撒开方向、外旋面向收敛方向旋扭,具压性—压扭性特征。这一旋卷构造是由富锦——小佳河断裂的剪切牵引为主、敦密深大断裂的左旋走滑剪切为辅的联合作用形成的。根据旋扭构造的发育情况大体划分了三个旋扭层。目前已知的铜金矿(点)床主要分布于各旋扭层的撒开段,但收敛段找矿潜力较大,其次为各旋扭层界面和向西弧形突出部位也具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北京西山水峪复合型旋扭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西山水峪为中心有3条弧形断裂,总体呈涡轮状,且都具有压扭性特征,外旋呈逆时针扭动。组成这个旋扭构造的结构面产状不规则,力学性质较复杂,不易辩认。通过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查明该旋扭构造的旋回面大都是追踪早期不同系统、不同性质结构面归并复合的结果,为燕山期新华夏系SN向对扭构造应力场的派生产物。   相似文献   

12.
莲花状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岩块或地块中由于旋扭运动而发生的旋卷构造的特征,作者之一在另一文中曾初步地作了一般叙述和探讨。但在该文中对旋扭构造的各种类型,并未作有系统的分析。其中有些类型,例如英国西罗普郡司脱列墩教堂镇附近出现的那个构造型式,由于资料不够充实,缺少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走滑断裂带对中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研究难点之一.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本文采用多种地震构造解析技术,瞄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开展了精细走滑断裂带解释和变形样式分析.在燕山Ⅱ幕构造活动期,侏罗系发育了NWW向左行压扭性和NE向左行张扭性两类走滑断裂带.它们都是由4组剪切断层复合而成,共同遵从左行简单剪切模式,但几何学特征和构造属性差异很大.NWW和NE向走滑断裂带不存在共轭剪切关系,而是在钝夹角区(135°左右)普遍具有弧形联合与归并趋势.在构造变形中,两类同期左行走滑断裂带弧形联合控制了变形区域旋扭形变和剪切破裂,构成了一个大尺度“面”状旋扭构造体系.旋扭构造变形样式对中亚陆内造山带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压扭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黄骅坳陷断裂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认为黄骅坳陷在第三系盖层中极难出现明确的走滑断裂,但形成大量斜向滑动断层,具有典型的扭动构造特点。扭动构造包括直扭型和旋扭型两种,其中沧东断裂、徐西断裂、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以及皂坡-故县隐伏断裂带所围限的区域以发育直扭型构造样式为主,组成"λ"字形、雁列式及"S"形断裂构造样式等。在豫冀鲁巨型帚状构造体系和边界大断裂共同作用下,以南皮洼陷为漩涡中心,形成帚状旋扭构造样式。这一旋扭构造样式在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带南部的乌马营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其次为沧东断裂下降盘的舍女寺地区,平面上呈向南西方向收敛、向北东方向撒开,在沙二段、沙三段地层最为明显。张扭性断裂系统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圈闭和断裂构造带形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作用以及控油性差异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陇西系,是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一个巨型旋扭构造。它对广义的陇西地区和河西走廊东南部的综合构造形态,起着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並且密切地控制着这一带的煤、石油、天然气、汞和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这个旋扭构造,自1955年李四光教授在《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一书中提出后,二十多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进展,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系统和深入了。与此同时,对于它的某些方面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其中关于陇西系成生的地质时期和它的旋涡何在?就是在认识上比较分歧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旋卷构造首先是李四光教授等发現并加以論述的,多属于軸近水平的一組箒状节理的綜合,因其展布范围非一般节理的概念所能概括,故被称作旋卷构造,它們是属于一种小型旋卷构造的范畴。这种构造和其他类型旋卷构造的出現,表明了地壳中岩块曾发生过旋扭运动,但由于岩体四周布滿岩石,所以岩体的旋扭程度往往是比較輕微,常生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无限小弹性理论讨论旋扭构造的形成机制,最近几年来已发表了数篇论文。然而,这些讨论都是建立在无限小弹性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这种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应力主轴和应变主轴看作重合的,就是说应力迹线的形态和性质反映了结构面展布的形态和力学性质。因为采用了无限小变形的假设,所以也就不必考虑有限变形和旋转变形问题。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旋扭构造的形成一般都经过了较大的变形,在这种大变形的条件下应力场和应变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大变形过程中结构面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滇东南金石坡锌铜矿床控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金宣 《地质与勘探》2009,45(5):524-529
金石坡Zn、Cu矿床位于著名的滇东南都龙环形旋扭构造西南侧,属都龙矽卡岩型锡石多金属矿田部份,矿质来源于老君山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基。文章通过对金石坡矿区大量探采工程及周边矿区资料的综合研究,深入剖析了构造、岩性,围岩圈闭条件对矿床规模大小、富集程度的制约;探讨了南北矿带中矿床沿平、剖面的总体展布规律与控矿特征;提出了金石坡锌铜矿床三位一体控矿组合,其中尤以层间滑动带通过碳酸盐岩不同岩石界面为最佳;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南北矿带中同类型矿床寻找的有利部位,同时对整个环形旋扭构造不同区域、不同矿种的构造控矿特征作了有益的探讨、预测。  相似文献   

19.
袁万明  李红阳  邓军  郇伟静 《岩石学报》2010,26(6):1785-1792
玛曲格尔珂金矿田位于青藏高原北东部,主要包括大水、格尔托和贡北三个金矿床,成矿作用受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控制。本项研究识别出区内存在的旋涡状构造,它与金矿田的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二者的规模与分布范围吻合,直径达4500m左右。中心部大理岩化白云岩和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岩体,构成旋涡状构造的砥柱。旋涡状构造包括6个放射状弧形旋回层,其中南部4个旋回层的的旋扭面(弧形断裂)凸向W-NW,属于张性结构面;北部2个旋回层的旋扭面凸向NE,为压性断裂,从而可认为旋涡状构造是由2个性质不同的旋扭构造所构成。在ETM遥感影像图和地形图上,旋涡状构造清晰可见,地势较高,桔黄色旋回层正地形与深蓝色负地形带相间,砥柱区高峰4000m,相对高差500m。旋回层内的石英闪长岩脉产状与旋扭面一致。贡北、大水和格尔珂金矿床分别位于旋涡状构造编号为1,4和6的NW向旋回层、NE向旋回层和SE向旋回层,这3个旋回层宽度较大,平面上构成了旋涡构造的主体。旋涡状构造的张性结构面成为容矿构造,所以,具张性旋扭特征的南部旋回层,其旋扭面是主要的容矿构造;而具压性特点的北部旋回层,容矿构造与旋扭面相交。依据旋涡状构造的控矿特性,预测区内其它旋回层的扩容区或张性结构面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20.
广西隆林县坡陇金矿近SN走向的侵蚀沉积间断面,受构造运动复活改造为逆冲断裂(R),成为导矿和含矿断裂,并在坡陇屯拐弯处被F5、F7断层错断位移,致使夹入断层间的灰岩岩体转动而产生“旋扭构造”,在旋扭应力作用下于旋扭壳体上形成NE、NW组“x”型共轭构造格架,并控制坡陇的“卡林型”'金矿。文章论述了坡陇“旋扭构造”及其控制的“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拟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