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津县2004~2005年冬季持续低温和春季寒流,使小麦遭受冬、春季双重冻害.通过调查小麦冻害苗情,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分析,找出了小麦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制定出消除或减缓冻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孟津县2004~2005年冬季持续低温和春季寒流,使小麦遭受冬、春季双重冻害.通过调查小麦冻害苗情,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分析,找出了小麦冻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制定出消除或减缓冻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研究小麦冻害的机制、条件较多,对小麦冻害的形态特征研究较少.比较公认的是Φ、M库别尔曼的结论,他认为小麦分蘖节最抗冻,形态上小麦表现有假死和假生长现象.因而,认为小麦冻害的真实情况不能从形态上判断.这就造成了两个困难:①对冬麦冻害研究的困难.在研究工作中,判断小麦的死活主要用温室返青  相似文献   

4.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牟县2005年度冬小麦发生了冬前冻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期出现了连阴雨,造成小麦迟播且播种质量差;播种后,气温异常偏高后又骤降,变化幅度大;一直无有效降水,土壤墒情差是造成小麦冬前冻害的主要原因.针对小麦出现的冻害提出了防止和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长中后期易受晚霜冻害,造成小麦黄叶、干枯、矮化、不抽穗、穗畸形、不孕穗或穗粒少等多种症状,对产量影响极大.为减少产量损失,2007年4月3日嵩县小麦冻害发生后,对不同类型的冻麦田进行了6次连续监测和详细调查,在综合分析冻害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济宁冬小麦越冬期冻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人们只注意鲁西南一带晚霜冻害的研究,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小麦越冬期冻害。本文结合多年观察,並根据四个年度小麦越冬期冻害试验的结果,初步地探索鲁西南一带冻害发生的特点、类型与形成冻害的临界气温,並提出诊断、监测和予防冻害的主要方法。这对於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根据近两年小麦多品种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论述了南京地区小麦存在着越冬前的抗寒锻炼、绿叶越冬期间的时停时长和冻害的主要症状为主茎幼穗冻坏而根颈无伤等特点,指出由于小麦主茎伤残后植株有调整蘖、穗结构的自身补偿能力,缩小了冻害的减产幅度。最后根据对南京多年气候资料的分析,划分了南京地区的小麦越冬气候生态年型,包括安全型和冻害型两大类,每一类包括三个亚型。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晚霜冻害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小麦晚霜冻害主要发生在中国的黄淮区域,河南占黄淮区域面积较大,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地,又是晚霜冻害的重发区,因此文章以河南为例,从构成晚霜冻害的最低温度和小麦发育期两个因素出发,提出了晚霜冻害指数构建方法,使晚霜冻害指标定量化,并从多年数据库中计算出逐年晚霜冻害发生强度和发生天数.由于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序列较短,影响了大尺度小麦晚霜冻害变化规律的分析,因而提出了冬小麦发育期资料推算方法;对计算出的近50年晚霜冻害资料进行EOF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以发现晚霜冻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晚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高发区频率超过40%,且在20世纪70-90年代有增多的趋势;发生强度和天数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具有发生强度较重区对应着发生天数较多区的趋势,且前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后者;晚霜冻害发生强度的重发区分布在豫东南和豫西南,轻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及豫西部分地区,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16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2年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发生天数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豫北北部和豫西南边界,少发区在豫东北及豫西南中部,其中第1模态分布型存在着准4年、第2模态分布型存在准3年和准6-7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10.
1994年早春出现的低温天气,使南召17.5%种植面积的小麦遭受冻害.1 冻害原因1.1 春性品种面积较大1994~1995年度,南召春性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小麦总种植面积的57.8%.由于春性品种抗寒能力差,早春遇到低温天气,极易受冻害.统计结果表明,绵阳系列、铁河1号、豫麦18等春性品种均受到不同程度冻害;南召麦2号、矮丰3号、郑州8327等冬性、半冬性品种基本未受到冻害.因此,春  相似文献   

11.
高天才 《气象》1992,18(8):1-1
引言 越冬冻害是北京地区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灾害。1949年以来的几个小麦大幅度减产年,差不多都是由于严重的冻害死苗,使每亩穗数减少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济南地区气候比华北平原其它地区暖和,但各小麦在冷冬年份仍有冻害发生。其机率大约十年中可遇到两年较为严重的冻害。 冬小麦冻害与冬季负积温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秋季不同气候型及降温速度对冻害也有直接影响。 冬小麦越冬期冻害以冻死小麦主茎和大蘖为主,使麦田群体质量降低,有效穗数减少,从而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播种及越冬期间气象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冬小麦在越冬过程中,存在着冻害、盐碱害、旱害、病害、冰壳害、冻涝害等多方面问题,其中冻害是造成我区冬小麦越冬死苗囊主要的气象灾害。一般年份,冬麦越冬死亡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6%~8%,冻害严重的年份达ZO%以上,给自治区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血匕,农业气象服务从防冻保苗八手,指导冬小麦越冬有很重要的意义。五冻害的类型与指标冻害是指矿C以下低温对麦苗所产生的生理伤害。冻害可分为低温冻害和融冻型冻害两种类型。低温冻害:冬小麦受冻能否致死,主要决定于小麦分奖节是否受冻。当分兴节温度降到它所能忍受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济宁市2005年冬季11县市的平均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通过对冬后不同生长时段的小麦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2005年冬季天气特点及其对冬后小麦生长的影响。整个冬季,前期气温偏高,中后期气温偏低,负积温较常年偏多,使小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茎冻枯型冻害,致使其苗高增长、单茎绿叶面积衰减、茎秆干重、千粒重增长等差异较大,从而使济宁市小麦平均产量降低,并针对造成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2004~2005年度冬小麦越冬期大面积冻害出现的天气现象及小麦冻害后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04~2005年度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4~2005年度冬小麦越冬期大面积冻害出现的天气现象及小麦冻害后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话霜冻     
霜冻是指气温突然下降到低于作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以下造成的冻害现象,群众叫“黑霜”。我县晚霜日期平均出现在三月二十八日,最早三月二十三日可结束,最迟三月十八日结束。渭河川道一带是历年晚霜冻害最严重的地区,正如群众说的,“积雪高山,霜打平川”。晚霜冻害是小麦的主要威胁之一。三月底到四月上旬为小麦拔节期,最易受晚霜的冻害,特别是冬春雨雪少有干旱的年份,危害比较严重,二十年中62年、69年、70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川东南小麦产量形成与气候生态条件的关系入手,对川东南小麦低产的气象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的湿害、中期的干旱、整个小麦生育期间的光照不足是川东南小麦低产的主要气象原因,少数年份中期的低温、冻害和后期高温对小麦产量也有一定影响。据此,提出了与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改造对策.  相似文献   

19.
川东南小麦湿害、干旱、高温、冻害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川东南小麦生育期间湿害、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水平和立体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减轻灾害影响的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仙居县地处浙江东南丘陵山区,小麦全生育期间,一般年份温光资源充足,地下水位低,利于高产。但近两年来连续出现了小麦抽穗期前后的冻害,其中1987年3月25日,全县普降大雪,山区雪深17cm,雪后转晴的26日出现全县性的冰冻天气,城关地区最低气温-1.2℃,海拔600米的广度乡气象哨达-4.9℃。此时全县主裁品种浙麦2号小麦正处在抽穗前后,结果遭受严重冻害。据县农技总站调查:全县山区小麦节间受冻在50%左右约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