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桐城段韧性剪切带位于大别造山带东北缘。首先对剪切带两端的两套片麻岩进行宏观构造特征、矿物组成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确定片麻岩为印支造山期高压变质产物。之后由于郯庐断裂带左行韧性走滑叠加,在原来近东西向造山带片麻岩基础上形成了NE-SW向的糜棱岩—超糜棱岩带。根据糜棱岩中主要矿物的变形行为,估算剪切带的变形温度约为450 ℃~530 ℃,局部可达550 ℃,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有限应变测量和应变强度计算的结果表明,矿物在韧性剪切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拉长变形,剪切带中间位置变形程度最强,向两边慢慢减弱;运用多种方法对糜棱岩进行运动学涡度的测量计算,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桐城段为一以简单剪切为主导的减薄型一般剪切带。  相似文献   

2.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光  徐佑德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地质科学》2006,41(2):226-241,255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相似文献   

3.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发育多条左行韧性剪切带,岩性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发现:肥东北部烟头山及桃园地区几何学形态呈一背形构造,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自核部向两翼岩性出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古应力方向及运动学涡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构造体主要受到近南北方向的挤压,涡度值Wk在0.73~0.90之间,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对区内变形岩石展开精细化的构造变形分析,包括石英的分形特征、变质变形温度估计、差应力和应变速率的计算等,结果显示: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分维值D在1.111~1.187之间,变质变形温度集中在520 ℃~610 ℃之间,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韧性剪切带的差异应力Δσ介于18.493~95.266 MPa之间,应变速率ε范围在5.418×10-15 s-1~4.748×10-11 s-1之间。对比以上参数发现:韧性剪切带核部和背形转折端附近,岩石变形强烈,变质变形温度高,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较小,分维值较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也较大,远离剪切带核部和背形两翼则相反。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展开精细化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乃至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地下热流体在变质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剪切带变形变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区域性或局部范围内热流体在剪切变形—变质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剪切变形过程中存在着流体作用—体积亏损—元素迁移作用的相关关系。在糜棱岩化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变化与流体作用有密切关系,流体的作用可导致岩石中新矿物相的生成。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岩特别是中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自北向南在郯庐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带沿线选取3条有代表性的韧性剪切带进行仔细的地质测量,共采集有  相似文献   

5.
郯庐断裂带在肥东桃源地区为一混合杂岩带,温压数据显示区域内变形变质环境为中下地壳构造环境。本文对剪切带的应变大小、应变速率、涡度以及应力场等构造特征进行分析测量,结果显示该剪切带所受应力方向为170°左右,夹角为40°~50°,并以简单剪切为主,其变形矿物被拉长。此外,带内发育的长英质糜棱岩流体以及伟晶岩流体均发生同构造变形,本文结合前期年代学研究结果,整合出了3种不同流体之间的关系,并有效限定出带内韧性剪切活动发生在140~124 Ma之间。同时,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年代学数据统计,发现郯庐断裂带肥东段主要记录了早白垩世的剪切活动,而大别造山带东缘、苏鲁西缘分别记录了同造山年代学数据,断裂带中南段在年代学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反映出郯庐断裂带递进变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安徽肥东地区造山带的韧性剪切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肥东地区识别出一条与造山带有关的韧性剪切带(烟头山韧性剪切带),不同于郯庐断裂带韧性活动产生的呈带状产出的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带),岩相学上表现为矿物的重结晶作用,并有新生的矿物形成,变质程度已达低角闪岩相.构造学上表现为强烈的塑性变形、动态恢复及重结晶作用,以及较活动组分的流失等特征,导致岩石体积的缩减和矿物优选方位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9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该带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的研究表明,肥东浮槎山一带是被郯庐断裂带截切,牵引,叠加,改造的印支期大别一胶南造山带的残块,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系统的产物,前者属于滨太平洋构造系统,后者属于特提斯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8.
位于郯庐断裂带中南部的肥东地区是郯庐断裂带内韧性剪切带出露的主体区域之一。本文从肥东北部文集地区的构造岩组成及其变形入手,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变形分析来确定该地区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形态及其涡度、有限应变、分维度、差异应力、应变速率等参数。研究区主要出露角闪岩相肥东变质杂岩,构造岩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根据极摩尔圆法得到的运动学涡度值为0.729~0.870,指示区域内的韧性剪切活动以简单剪切为主。几何学形态上,肥东北部文集地区构造整体呈一背形展出,其枢纽走向NE-SW,轴面倾向SE,物质及变形强度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对称性。研究区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具有统计学上的自相似性,其分维值D在1.143~1.208之间,且自背形核部向两翼,颗粒粒径增大,分维值减小。差异应力Δσ介于17.86~55.18MPa之间,应变速率ε值在1.960×10^-13~7.330×10^-12s^-1之间,且背形核部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较两翼大,呈近似对称性分布。通过对比以上构造参数可以发现,区内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自核部向两翼二者均呈减小趋势;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则与应变速率呈负相关性,即核部颗粒细小、两翼增大。本文从几何学、运动学以及显微构造变形分析等方面对该区构造变形展开精细化研究,借此来分析肥东北部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这对进一步认识郯庐断裂带的演化过程及构造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西侧的桃源韧性剪切带位于合肥市肥东县浮槎山的东麓,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旋平移现象十分经典,走向北北东,垂直于大别造山带展布,带内大量发育高温糜棱岩。综合剪切带内基质的矿物组合、变形机制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本文得出该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550~650℃,压力在0.5GPa左右,属高温中压变质环境,剪切深度大概在20km左右,后期抬升至地表。剪切带内不同岩石分别给出了~0.8Ga、~2.0Ga、~2.5Ga的锆石U-Pb基底年龄。推断0.8Ga和2.0Ga年龄具有华南板块的特征,而2.5Ga年龄岩石兼具有华南和华北板块的属性,仍无法判断其具体来自哪个板块。此外,剪切带内发育的同构造弱变形伟晶岩脉测得年龄为129Ma,指示郯庐断裂带肥东段在129Ma仍在进行左行剪切活动,但剪切强度已大幅衰减。  相似文献   

10.
安徽肥东地区造山带的韧性剪切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徽肥东地区识别出一条与造山带有关的韧性剪切带(烟头山韧性剪切带),不同于郯庐断裂带韧性活动产生的呈带状产出的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带),岩相学上表现为矿物的重结晶作用,并有新生的矿物形成,变质程度已达低角闪岩相。构造学上表现为强烈的塑性变形,对态恢复及重结晶作用,以及较活动组分的流失等特征,导致岩石体积的缩减和矿物优选方位的增强。  相似文献   

11.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早白垩世中期走滑运动的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西韦地区和桃花源地区出露了大规模的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桃花源地区韧性剪切带显示出2期构造变形的叠加。野外构造和显微构造分析皆指示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石英与长石的变形行为指示其变形温度分别为400~450℃和500℃。通过对这两处走滑剪切带内糜棱岩化花岗岩脉的锆石LA-ICP-MS定年,获得了3个样品的侵位年龄分别为(133.2±1.9)Ma,(131.3±2.0)Ma,(130.3±2.0)Ma。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在128~124Ma(早白垩世中期)郯庐断裂带发生过左行走滑活动。综合分析表明,郯庐断裂带在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期分别经历了2期左行走滑活动,而期间和之后的早白垩世则处于伸展活动之中。伸展活动持续较长,控制发育了西侧的合肥盆地及断裂带内一系列岩浆活动;而区域挤压背景下出现的走滑活动则相对短暂。这些演化规律显示该断裂带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呈现为交替式的走滑和伸展活动。新发现的早白垩世中期走滑活动,与太平洋区伊泽纳崎板块板块运动方向的调整相对应,是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短暂调整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是由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经过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拼合的产物。东大别造山带作为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的过渡部位,对认识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大别造山带南北向霍山-马垅剖面进行了野外构造观察和室内显微构造分析。东大别造山带发育地壳深部构造层次上的条带状片麻岩,通过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得到其形成条件为T=737±40℃, P=0.94±0.15 GPa,属于高角闪岩相-低压麻粒岩相变质,形成深度约28 km左右,处于中下地壳流变层。对条带状片麻岩及糜棱岩的应力进行恢复,结果显示东大别主要受到NE-SW向和NW-SE向两个方向上的挤压以及顺造山带的拉伸,可能代表受特提斯和太平洋构造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别造山带受特提斯构造体制影响的应力方向是NE-SW向,此应力可以分解成垂直于造山带挤压和平行于造山带向东牵引的力,并且南北向的空间缩短已经形成,应力已经作用到大别杂岩内部,大别杂岩需要在此应力的作用下由西向东发生塑性流动,进行应力释放,这也是塑性流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动力。大别杂岩由西向东的塑性流动边界是晓天-磨子潭剪切带与殷店-马垅剪切带,开...  相似文献   

13.
大别造山带东部与郯庐断裂带南段的衔接处发育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转换构造,这些转换构造对于揭示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郯庐断裂带桐城段及其邻区发育的转换构造的构造样式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得出该处共出露两种不同尺度的转换构造,分别为较大规模北东向偏转的片麻岩构造带和被北东向糜棱岩带非透入性牵引转换的片麻岩带。发生构造转换的片麻岩、同构造脉体及北东向糜棱岩分别给出锆石U-Pb年龄:812~719 Ma,803~629 Ma、242~208 Ma和176~127 Ma以及735~650 Ma、288~216 Ma。结合前人年代学分析,本文认为片麻岩构造的较大规模北东向偏转活动为郯庐断裂带的初期形成活动,受大别造山活动控制;糜棱岩带的剪切活动的发生始于早侏罗世,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皖中段的韧性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皖中浮槎山地区郯庐断裂的韧性活动以产生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为特征,构造岩为各类糜棱岩,并造成浮槎山的变质变形地质休呈由剪切带围限的透镜状夹块格局,为带逆冲性质的左行平移剪切,形成时代为J1-2  相似文献   

15.
江南造山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野外现象、室内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其经历了较为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岩石经历了NNE向右行剪切改造,变质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阶段,少量达超糜棱岩阶段。结合石英普遍发育边界迁移重结晶、长石多以塑性拉长和少量膨凸重结晶的变形行为特征、石英C轴组构显示出中-高温柱面和菱面滑移为主、重结晶石英颗粒大小-频数及分形维数(1.1646~1.2007),Kruhl温度计测算,揭示了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以中高温位错蠕变变形为主,变形和糜棱岩化环境在450~600℃的中深地壳范围,相当于中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同时,岩石变形的古差异应力为20.76~30.04 MPa,估算所得应变速率主要介于10~(-14)~10~(-11) s~(-1),指示了中高温、低应变速率的韧性变形条件。已有的变形年龄显示,该韧性剪切带为加里东构造事件产物,主要的动力来源与江山-绍兴断裂带发育的陆内俯冲作用主应力在远离造山带的转变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胡博  张岳桥 《地质通报》2007,26(3):256-265
张八岭隆起位于华南地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接的构造转换部位,其西界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东缘属于扬子地块盖层前陆逆冲褶皱构造带。在张八岭隆起东缘来安地区基底变质岩中发现了一条宽达2.5km的走滑韧性剪切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野外测量和岩石学、显微组构、变形运动学分析。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由初糜棱岩带、糜棱岩带和超糜棱岩带组成;糜棱岩叶理近直立,叶理面上的拉伸线理向SW缓倾(倾伏角为10~30°);S-C组构和不对称旋转碎斑指示以左旋剪切为主。根据石英位错密度估算的差应力为65~75MPa。糜棱岩矿物成分和显微组构特征分析显示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在250~400℃之间,形成深度为10~20km。该基底走滑剪切带的发现为张八岭地块的斜向走滑折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17.
韧性剪切带在岩石圈地壳中广泛存在,蕴含应力、应变和温压等环境参数,是构造解析、流变学和成因机制研究的重要对象.辽吉裂谷带位于辽宁东部-吉林南部,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古元古代活动带之一.连山关岩体地处辽吉裂谷带北缘,经历复杂变质变形作用,岩体南缘发育NWW向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显微结构观测分析揭示,剪切带内糜棱岩以S、SL构造岩为主,总体呈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为0.91~0.97,均大于0.75,指示简单剪切为主的变形特征.糜棱岩中云母显示塑性拉长,石英动态重结晶明显,以膨凸重结晶作用为主.EBSD分析结果表明,石英发育中低温菱面组构,对应变形温度450~550℃,暗示糜棱岩形成于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连山关韧性剪切带可能起源于早元古代晚期.连山关岩体先后经历早期隆起造成的伸展-滑脱作用和晚期与上覆辽河群共同经历的南北向挤压,从而在岩体南缘形成陡倾的右行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8.
刘德良  杨晓勇 《岩石学报》1996,12(4):573-588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主干断裂典型的韧性剪切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糜棱岩塑性变形的亚颗粒化、动态重结晶和矿物成分特征及岩石组分迁移变化等入手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计算了岩石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流动应力和流变速率参数;模拟计算了岩石在剪切变形作用下的体积亏损及组分迁移的量值,探讨了变形-变质及流体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嘉山管店-全椒龙王尖断裂表现为多条蚀变剪切带,镜下碎斑旋转变形明显,为"б"型,发育石英布丁构造.构造岩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断裂的存在并具深断裂的特征.糜棱岩形成的差应力和应变速率及运动指向与郯庐断裂带内的糜棱岩相近.分析表明这条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派生断裂,其形成与郯庐断裂左行平移有关.它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产出空间,指示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可能发生在印支晚期.深断裂的属性使其成为金矿重要的区域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20.
出露于鄱阳湖小岛的星子牛屎墩剪切带是一条小型的、北北东向延伸的走滑韧性剪切带,野外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表明其为左行剪切。镜下石英和长石的显微构造特征及二长石温度计计算获得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504℃~530℃。锆石U-Pb年龄测试得到剪切带的走滑活动时代为中侏罗世,属于太平洋构造域,推测与郯庐断裂带为同期的构造产物, 是郯庐断裂系的一部分,代表中生代深部基底的走滑活动特征,而该基底韧性剪切带出露地表是受庐山变质核杂岩隆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