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调血脂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孔石莼热水提取多糖和孔石莼乙醇提取物中的有效部位对小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水平的影响 ,发现孔石莼多糖 2 5 0、5 0 0和 10 0 0mg/ (kg·d)三个剂量组均具有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作用 ,而高剂量组具有一定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的作用 ,其增加HDL C/TC比值显著 (P <0 0 5 )。孔石莼乙醇提取物中的有效部位也具有降低血清TC、TG和LDL C的作用 ,其降TC的作用稍次于孔石莼多糖 ,但其降低TG、升高HDL C/TC比值的作用优于孔石莼多糖。  相似文献   

2.
“916”对鹌鹑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实验研究海洋新药“916”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916”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鹌鹑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亚组分Ⅲ(HDL_2—C),减少过氧化脂质(LPO)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生成,降低胆固醇,特别是胆固醇在动脉壁中的沉积,抑制动脉壁LPO生成,从而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生成,能延缓和阻止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两种海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研究菲律宾刺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和日本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菲律宾刺参和日本刺参均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P〈0.01),LDL—C(P〈0.01)含量及LDL—C/HDL.C比值(P〈0.01),提高HDL—C及NO(P〈0.0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P〈0.05,P〈0.01),并提高其SOD和GSH-PX活性(P〈0.05,P〈0.01)。其中,日本刺参对血清TC,LDL-C,LDL—C/HDL—C及肝脏MDA水平降低作用和NO含量提升作用显著优于菲律宾刺参(P〈0.05)。提示了菲律宾刺参和日本刺参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日本刺参的治疗效果优于菲律宾刺参。  相似文献   

4.
硫酸化壳聚糖衍生物对实验性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硫酸化壳聚糖衍生物对实验性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采用定量灌胃酒脂乳剂的方法建立大鼠混合型脂肪肝模型。建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各组均饲以正常饲料,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给药,模型对照组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3周后,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TC、HDL、LDL、AST、ALT和肝组织TG、AST、ALT、SOD含量。结果表明,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的肝组织形态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的好转,血清TC,HDL,LDL,AST,ALT和肝组织TG,AST,ALT含量显著降低,肝组织SOD含量增加;硫酸化壳聚糖治疗组血清TC,HDL,LDL,AST,ALT和肝组织TG,AST,ALT,SOD含量均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硫酸化壳聚糖衍生物对大鼠脂肪肝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土元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原料,圆柱型土元是苏土元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的变异品种.本研究分析了圆柱型土元的一般营养成分,并用圆柱型土元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进行降血脂活性评价.Balb/c雄性小鼠分别喂食标准饲料、1%胆固醇饲料和含10%圆柱型土元粉末的1%胆固醇饲料3周,分析了圆柱型土元对小鼠空腹血脂和肝脏脂肪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圆柱型土元可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液中总胆固醇(P<0.05)、甘油三酯浓度(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P<0.05),提高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降低动脉硬化指数(P<0.001).同时,圆柱型土元可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甘油三酯浓度(P<0.001).本研究结果提示,圆柱型土元可能会对由高血脂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脂肪饮食造成的脂肪肝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1956—2018年31个气象站月值降水数据,采用M-K检验、Pettit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ARIMA模型等方法,分析青海省黄河流域近63年包括趋势、突变、周期在内的降水量特性以及验证未来5年降水趋势预测变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近63年青海省黄河流域降水具有集中程度高、年内分配不均、丰枯季明显的特点;不同年代的月均降水量均集中在4—10月,且未来月均降水量有上升的变化趋势。(2)年降水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率为(9.07 mm/10 a),春季和冬季降水增长趋势显著,夏季和秋季降水无显著的增长趋势,2004年为该流域大的降水转折年。(3)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23~32 a,15~20 a,9~13 a以及4~6 a的周期变化规律,四级降水主周期分别对应30、15、11和6 a时间尺度。(4)ARIMA(2,1,4)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1956—2018年降水序列并对2019—2023年降水数据合理预测;线性回归及M-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956—2023年降水序列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长率为(9.22 mm/10 a),与趋势预测结果相一致;ARIMA(2,1,4)模型可以对青海省黄河流域进行短期年降水量预测,为当地水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了莱阳年、季、月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揭示其主要变化规律,找出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50a,莱阳市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以6.01h/a的速率递减。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79年)与谷点(2006年)两者相差达739.8 h;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照时数变化剧烈,振幅分别达531.0 h和507.4 h;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变化最大,春季最小,各季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夏季、冬季变化较为明显,秋季、春季变化比较缓和;除4月略有增加外,莱阳各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6月减少最为明显,近50a共减少了60.9h;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附近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差184.4h。日照百分率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呈反相关,其相关性分别通过了水平为0.001和0.01的显著性检验;年最大风速逐年减小和水汽压的逐年增加,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大气透明度,成为影响太阳能资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邵锡斌  吴莹  胡俊  鲍红艳 《海洋与湖沼》2014,45(6):1288-1294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颗粒态木质素(p-lignin)进行测定和分析,结合粒度、有机碳(OC%)、叶绿素a(Chl a)、碳稳定同位素(δ13C)等参数研究颗粒态有机物的夏季分布,并对其分布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粒度组成以粘土和粉砂为主,平均粒径为7.9μm;OC%的值为0.57—7.41%,Chl a的值为0.35—3.71μg/L,δ13C的值为-25.7‰—–16.6‰,在口门外水华站位出现OC%、Chl a和δ13C的最大值,表明浮游生物的现场生产是主要贡献;紫丁香基酚类(S)、香草基酚类(V)和肉桂基酚类(C)8种木质素酚单体的含量Λ8(相对于总有机碳的含量)为0.0406—1.47mg/100mg OC;紫丁香基系列与香草基系列的质量比值(S/V)的分布范围较宽,为0.5—1.6之间,均值为0.8;肉桂基含量与香草基含量比值(C/V)的分布范围为0.02—0.2之间,均值为0.09;香草基酚类的酸醛比值[(Ad/Al)v]在0.24—2.30之间。盐度、总悬浮颗粒物(TSM)浓度是控制长江口内区与邻近海域颗粒态有机物来源与分布差异的重要控制因素,颗粒态木质素在向海输送过程中还会受到矿物组分、生物降解、浮游生物现场生产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其组成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木质素等参数表明最大浑浊带尽管对颗粒态有机物向海输送有改造作用,但是影响区域有限。  相似文献   

9.
枝管藻多糖的提取及其抗凝血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枝管藻多糖的提取方法 ,并对枝管藻多糖的抗凝血活性进行研究。采用酶解 -热水浸提法提取的枝管藻多糖能够显著延长小鼠全血凝血时间、大鼠体外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且呈明显的量 -效关系。提示枝管藻多糖具有较强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区域海平面变化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海平面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分析海平面变化,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最小二乘法,利用卫星高度计、验潮站数据,分析了1993—2016年间中国近海及周边海域海平面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EEMD,计算了1993—2016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海平面持续升高,但海平面变化在空间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并不均匀。空间结构大致分三个部分:大陆沿岸海平面持续上升且上升速率逐年增加,近海海区升高速率逐年降低,而研究区域内的西太平洋西部海区先减速升高又加速降低。分别利用EEMD分解和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算法计算了1993—2016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海平面升高速率的空间分布大致吻合。两种方法均显示沿海地区的上升速率远大于近海海区,沿海地区上升速率大约为6 mm/a,近海海区上升速率大约为2 mm/a。但EEMD方法显示在广东沿岸和靠近赤道部分区域的上升速率更大。分别计算了大陆沿岸、近海及西太平洋西部海区三个海区内空间平均的海平面时间变化的线性及非线性趋势。非线性趋势显示大陆沿岸海区海平面加速上升,上升速率由1993年的3.65 mm/a,增加到2016年的5.03 mm/a;近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速率逐年变小,由1993年的4.51 mm/a,减缓至2016年的3.8 mm/a;西太平洋西部海区海平面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从1993年的上升率为9.5 mm/a,逐渐变化到2016年的下降率为2.27 mm/a。利用验潮站数据分析了大连、坎门、香港的水位变化,除大连海平面上升速率降低外,其余均显示海平面上升速度逐年升高,和卫星高度计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南海细基江蓠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中主要含有C_9—C_(30)一元饱和脂肪酸,其中n-十六酸含量占脂肪酸组分的40%以上。单烯和二烯酸的含量较低,缺乏多烯酸及前列腺素类化合物。此外,还含有少量二元酸类、4-及5-羰基羧酸,其中后两者是首次在红藻中发现。南海细基江蓠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与南海海域水质较清、光照充足及水温较高等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剂量~3H-藻酸双酯钠(PSS)在小鼠及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无论口服或静注小鼠组织分布较广,12h以肝、肾最高,脑、脂肪、骨骼较低,大脑、小脑、脑干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差异。静注72h自小鼠尿排泄60%,粪排泄20%。大鼠口服24h由胆汁排泄15.3%。小鼠及人血血浆蛋白结合率24h为98%。PSS0.8%CMC混悬液口服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5.6%,具有吸收好,分布广,排泄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阳虚瘀毒型乙肝相关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阳虚瘀毒型乙肝相关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病死率,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26/30),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凝血功能、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死率治疗组为10.00%(3/30),对照组为20.00%(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茵陈四逆汤可有效减轻阳虚瘀毒型乙肝相关CLF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从正常养殖水温18°C快速连续降温至1°C,并在18、13、8、5、3和1°C共计6个温度点取血采样,分别测定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血糖(GLU)、皮质醇以及不同组织中Wap65-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大菱鲆的血清ALT活性呈升高的趋势,且在8—1°C区间内显著高于18—13°C区间(P0.05);血清CR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在3°C时最高,且显著高于除1°C之外的其它实验(P0.05);血清中LDH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5°C区间内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血清GLU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3°C区间内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呈升高的趋势,在1°C时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连续降温过程中,大菱鲆所有组织Wap65-1基因在特定温度下表达量都有上调(脑、胃、肝脏、头肾、肾脏、脾脏、肌肉、肠道、心脏)。其中,脑、胃、头肾、肾脏和心脏组织中的Wap65-1基因在正常温度下基本不表达,只在降温过程中表达;肝脏、脾脏、肠道和肌肉这4种组织中的Wap65-1基因在正常温度下有所表达,且在降温过程中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溶解有机碳(DOC)浓度,探究了2014年夏季长江口CDOM的来源及河口混合行为。结合吸收系数a(355)、光谱斜率S275-295、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与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港水道受黄浦江输入影响显著,北港水道由长江径流控制呈保守性混合行为,二者CDOM的物质结构性质较为相似。DOC的浓度可通过a(275)与a(295)模拟估算:ln[DOC]=4.94–0.87ln[a(275)]+0.90ln[a(295)],a(275)8.0 m–1;ln[DOC]=4.77–6.79ln[a(275)]+8.05ln[a(295)],a(275)≥8.0 m–1。模拟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CDOM对DOC具有示踪意义。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可得到夏季长江口FDOM含有3个类腐殖质组分(C2,C4和C5)和3个类蛋白质组分(C1,C3和C6)。类腐殖质组分具有相似的来源及地球化学行为,且与a(355)及盐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类蛋白质组分则与a(355)及盐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揭示其与区域内微生物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文中通过小鼠血液凝固时间实验和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研究UFE Ⅰ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用纯UFE Ⅰ为抗原免疫小鼠,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及效价.结果UFE Ⅰ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有效抑制大鼠体内的血栓形成,并显著降低大鼠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原性的研究结果为UFE Ⅰ末次免疫小鼠后,产生微量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方阵法确定了ELISA的优化条件,测定UFE Ⅰ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效价为1∶1 280.本文研究显示,单环刺螠纤溶酶UFEⅠ具有显著的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在小鼠体内产生一过性抗体,但对动物机体不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93—2012年中国海海平面上升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VISO高度计数据计算了1993—2012年中国海海平面上升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海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4.3mm/a,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渤、黄、东和南海的上升速率依次为3.1、2.9、3.0和4.6mm/a;渤黄东海平均为3.0mm/a;(2)首次同时计算了中国沿岸、中国海整体及中国海边界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分别为3.2、4.3、4.6mm/a;中国海边界的上升速率明显高于中国海沿岸及渤、黄和东海。初步认为:(1)渤、黄和东海及中国沿岸的平均海平面均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相当,而南海对整个中国海上升率贡献较大;(2)1993—2012年来中国海外围海域的上升可能是中国海上升的主导因素,建议在监测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同时,必须研究、监测相邻边界海域的海平面变化机制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β-胡萝卜素酮化酶(BKT)是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根据GenBank中所收录的雨生红球藻BKT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高光照处理的雨生红球藻细胞的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的方法克隆出了β-胡萝卜素酮化酶基因(bkt)。序列测定结果表明,bkt全长960bp编码320个氨基酸。克隆的bkt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BKT的cDNA(AY603347)序列只相差一个碱基。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进行了二级结构的预测和疏水性分析。同时将所克隆的bkt构建入衣藻叶绿体表达载体p64Dbkt,为基因的进一步表达研究及探索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福建晚更新世海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沿海在晚更新世大约距今90—80ka、70—60ka、44—39ka和34—20ka期间分别发生过4次海侵。最末一次海侵(距今34—20Ka)期间有过明显的海面下降波动,时间大约在距今28ka前后。  相似文献   

20.
海面温度半球间偶极子(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ter-hemispheric dipole,SSTID)是全球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重要模态之一,表现为南、北两半球间SST的反相变化。此文探究了7—11月SSTID对7—11月北半球平均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强度年代际变率的超前影响。观测分析表明,SSTID超前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年代际分量8~11 a,并在提前时间为9 a时达到最大正相关。通过海洋-大气耦合桥理论进一步分析表明,7—11月北半球TC活跃区海洋可以作为海洋桥,以SST的形式存储超前约9 a的SSTID信号。同时北半球TC活跃区大气作为大气桥将超前约9 a的SSTID信号传递到大气中,进而作用于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该过程以TC潜在生成指数为表征。北半球TC活跃区的垂直风切变和600 hPa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由此建立了基于SSTID的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年代际变化预测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后报性能。利用该模型对2021—2029年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预测表明,7—11月北半球平均TC强度将以持续增强为主并在2020年代末达到破纪录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