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纵观整个《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逐条对史料信息进行分析并分类,以及对前人的历史地震烈度评定分析研究和统计,结合近代地震大量的宏观震例,以《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为标准进行分析对比,试建立起有统一依据的历史地震烈度标度对比表.  相似文献   

2.
长江下游地区江河湖潭广泛分布.在历史地震文献中,这些陆域地表水的地震反应记录屡见不鲜,是历史地震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历史地震资料中地表水地震反应的研究很不充分,各种地震烈度表中均未将陆域地表水的反应作为地震烈度影响的标志.作者信箱:朱升初,zhu shengchu@126.com  相似文献   

3.
王盛泽 《华南地震》2010,30(1):82-91
从历史最大地震烈度分布图分析,可知揭阳、汕头、潮州三市位于Ⅶ~Ⅷ度高地震烈度区。该城市群地震灾害有以下特点:市区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大;地震时市区地震烈度高,地震灾害大,损失严重。采用宏观经济易损性的地震损失分析方法,重演该区的历史破坏性地震。分析表明:抓好该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持社会和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首先利用最短断层法烈度衰减模型分别模拟两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空间分布,并通过与实际地震的极震区对比,验证该模型模拟地震烈度的可靠性.然后,基于模拟的地震烈度空间分布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层高等信息,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城关区建筑物进行三维震害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最短断层法是一个模拟历史地震烈度空间分布较好的模...  相似文献   

5.
京津唐地区地震灾害和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京津唐地区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尝试进行了地震灾害与危险性分析,以提供制定抗震设防基本参数或烈度的参考.首先,我们用ArcGIS把这些历史烈度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并把研究区分成 0.1°×0.1°的小方格.然后,我们对烈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每个小方格的地震烈度-频度关系(即灾害曲线).最后,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利用灾害曲线估算了京津唐地区的地震风险,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 50年)该地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如Ⅶ,Ⅷ,或Ⅸ度)的超越概率.同时,我们还估算了50年超越概率10%所对应的地震烈度,如:北京为Ⅸ,天津为Ⅸ,唐山为≥Ⅸ,保定为Ⅷ,廊坊为Ⅸ.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唐地区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现行的抗震设防要求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6.
随机方法在地震烈度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监测台网间距大,很难实现大震发生时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快速编制.基于随机方法,利用历史小震数据反演地震动估计模型的参数,参考地震发生时获取的少量强震动数据,选取合适的震源参数,正演地震动场的分布.根据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实现地震烈度速报.本方法可以模拟大震的近断层地震动特征,对高烈度区的判断较目前常用的烈度速报方法更为合理.研究成果既可以用于首张烈度分布图的发布,还能够用于地震烈度的动态修正.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比较分析以往烈度表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社会反响标志;对Ⅹ-Ⅻ度的房屋建筑物和地表现象标志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完善了作为12阶烈度表相应的《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文中对烈度表的各项标志作了简要说明,并列举了国内外10次历史地震事件的评定实例.本文提出的历史地震烈度表,保持了以往烈度表的适用性与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江西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椭圆长、短轴联合衰减模型和近、远场补点与长轴可转向方法,建立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衰减关系符合该地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假定未来某段时间内研究地区或场地上地震烈度影响事件遵从贝努利(Bernoulli)随机独立试验过程,利用历史地震烈度-额度统计关系,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地震损失概率预测的危险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及时地将青海省地震局1994-1997年2月在湟水构造盆地活动构造调查及古地震、历史地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湟水流域主要城镇的地震烈度分析.得出了海晏县城、民和县城的地震烈度宜为见度的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二滩水电站坝区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二滩水库坝区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采用Der Kiureghian-Ang的断层破裂模型。断层破裂长度及烈度衰减的统计数据取自本地区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现行地震烈度区划图没有表示出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烈度的概率,并以描述性的宏观地震烈度为基础。本文用在一定时期内地震烈度超过某一特定数值的概率来表示其地震危险性,作为改进现行地震烈度区划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浙江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及其周边的历史震例资料稀少,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直沿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本文采用椭圆模型,利用浙江及邻区历史地震的震害资料,建立了浙江及邻区天然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根据东南沿海地区水库地震多发的特点,收集整理了水库地震相关震例数据,建立了浙江及邻区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最后,将本文拟合结果与其他学者拟合出的衰减模型通过实际震例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4.
王虎栓 《地震学报》1993,15(2):208-216
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工程地震动参数的研究中,在地震烈度与峰值地震动物理参数间建立起智能推理网络,其以实际强震记录为基础,对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可以直接推理出相应的峰值地震动物理参数,并且可以充分考虑地震震级、震中距对地震烈度与峰值地震动物理参数间关系的影响.它无需在地震烈度与峰值地震动物理参数间建立某种基于经验的统计关系.通过美国西部大量地震记录,对建立的人工神经元网络系统的训练,其推理结果表明,该网络在地震烈度与峰值地震动物理参数间建立良好的推理关系.这种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参数拟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已有的新疆历史地震考察资料,数字化处理后重新量取1716~2010年以来收集到的破坏性地震事件的103幅地震烈度等震线图的烈度外包线,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总结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提供了椭圆模型烈度衰减函数,分不同时段和区域进行拟合结果对比,并采用头尾限定的方法给出新疆地区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烈度快速评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包括地震烈度评定标准、烈度衰减规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及仪器烈度等.讨论了在强震观测台网密集、比较稀疏以及无法实时和近实时获取震后强震资料等情形下,进行烈度快速评估的方法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震观测台网较为稀疏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合成方法估计地震烈度分布是进行烈度快速评估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对震后救灾部署和震灾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库地震烈度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地震由于具有震源浅、震级小但破坏较同等级的天然地震重的特点,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在水库地震灾害预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由于水库地震事件数量少,历史震例往往缺乏地面烈度调查资料,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为了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文中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从丰富的天然地震中选择可与水库地震灾害类比的震例,把其烈度资料引入衰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天然地震的烈度衰减进行比较,证明了这种方法具有合理性,所得到的水库地震烈度在近场普遍比天然地震烈度高,但由于加入了天然地震资料使得结果比已有水库地震烈度衰减慢且震中烈度稍低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烈度遥感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发生后,在灾区应急获取了多种高分辨率航空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并快速解译提取了灾区建筑物震害信息.采用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利用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震后震害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研究确定的经验震害遥感定量评估模型,获得了芦山地震灾区126个主要居民点的地震烈度遥感评估结果,并据此圈画了地震烈度分布遥感评估图.结果显示,本次地震Ⅸ度区面积约150km2,Ⅷ度区面积约900km2.该结果在第一时间(4月21日晚)提供给了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指挥部.对比分析显示,地震烈度遥感快速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4月25日公布的地震烈度图,以及与笔者在现场实地进行的建筑物震害详细调查结果基础上评定的地震烈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强烈地震发生后,借助于快速获取的灾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估计地震烈度分布,对地震灾区灾情估计和抗震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阿坝州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目前国内历史地震研究的新动向,在阿坝州历史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阿坝州历史地震烈度评定表,提出历史地震烈度评定的标志,Ⅲ-V度,主要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程度评定;Ⅵ-X度,主要根据房屋、结构物的破坏程度及人员伤亡,地表破坏程度等评定,并按阿坝州历史地震史料记载内容,结合《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和目前多数人所采用的烈度评定标志,对州内历史地震记载中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数量词的运用等进行定量划分等作了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编制出《阿坝州历史地震烈度评定表》,作为对阿坝州历史地震烈度评定时的参考。在历史地震震级的估算中,利用阿坝州历史地震无破坏记载的多,有感点记载详细(到现在的乡、村)等优势。选用现代有仪器记录的州内4-5级地震资料进行统计计算,推算出震级与震感距离的关系式(1),M=1.52logR+1.9;震级与震感距离和烈度的关系式(2),M=0.8logR+0.45I_0+0.71,其中(1)式的相关系数r为0.97,标准误差S为0.28;(2)式的相关系数为0.96,标准误差S为0.21。并规定了在对历史地震震级计算时应基本满足下列条件时方能进行计算。(1)  相似文献   

20.
一、划分太原市地震烈度的历史经过1953年6月24日召开的“太原地震烈度问题研究座谈会”上,科学院研究员谢毓寿同志发言说:我个人初步意见:1、太原不是震中区,过去认为晋北与晋中、晋南是一条地震带,现在由地质方面了解不是一条带;2、现在的发展区域地质不好;3、太原受北部崞县地震影响不大,因其震源不深,岩层亦松;4、太原受晋南赵城以及省外地震影响不大清楚,因太原地层情况不好,估计应该大一些;5、不同意志书上的局部记载;6、个人初步考虑太原地震烈度可定为7度.当时,苏联专家和有关方面多次研究,仍同意1954年2月20日中财委指示暂定为7度的意见,以策今后大规模建设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