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为了加强玉米良种更新换代,大陆的许多育种单位每年冬季都去海南岛搞玉米种子繁育工作。笔者1997年10月至1998年3月曾在海南岛三亚地区繁育玉米种子。如何使作物在南繁期间正常生长,趋利避害,避开不利气候影响,使南繁工作顺利进行,是关系到各育种单位南繁成败与否的大事。本文拟就海南岛气候条件与玉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光水等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遵循海南岛气象条件的基本规律,搞好玉米种子的南繁生产。1海南岛气象要素对南繁玉米的适应性1.1海南岛气侯资源海南岛地处热带,位于东经108°36'—110°04',北…  相似文献   

2.
1975年冬到1976年春我省在海南岛南部崖县、乐东、陵水一带,搞杂交水稻制种和繁殖不育系种子(以下简称冬季南繁)三万三千余亩,获得全省平均亩产70多斤的好收成,其中十二个县和农场的育种队平均亩产过100斤,慈利县育种队50多亩突破亩产200斤大关。冬季我们从大陆到海南岛的目的是加  相似文献   

3.
雨季海南岛绕流区的雨量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恒强 《气象》1984,10(11):36-38
我们过去的工作曾指出,5月分来自琼州海峡和海南岛西侧的两股暖湿气流在东兴—钦州一带辐合,对那里的降雨有明显贡献。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两股气流是远处乎行的气流在向大陆进发时,受海南岛地形的阻挡,产生绕流效应而形成的。从平均流场上看,5月份绕流辐合点落在钦州附近,由于辐合点附近的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使钦州雨量增加,又由于十万大山的地形抬升等作用,使东兴的雨量增加更明显。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广西气象局的《广西气候资料》(1973年4月)和粤桂沿岸及近海台站和海南岛部分台站的气候资料,对雨季海南岛绕流区的雨量分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9—2013年海南岛7个基本气象观测站前汛期(4—6月)的月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海温资料,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海南岛降水的联系,并利用ECHAM5对印度洋海温与海南岛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1969—2013年海南岛前汛期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5—6月,降水极大值分布在海南岛东部及北部地区。华南前汛期印度洋海温与海南岛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对应较弱的印度季风和赤道太平洋地区较强的东风异常,导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北部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不利于海南岛对流发展,同时反气旋南侧的异常东风不利于孟加拉湾水汽的输送,使海南岛降水偏少,反之亦然。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增暖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的维持和发展,导致海南岛在华南前汛期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G IS技术,以县市行政区为单位,选用多年平均台风灾害过程中的综合灾度、风速和降水因子,利用台风灾害危险性指数法对海南岛台风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危险性最大值分布在海南岛的沿海市县。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为海南岛的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展辽阳县“两高一优”农业,促进大豆生产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使大豆生产栽培技术更符合自然规律,更进一步科学化;促使加快大豆生产单位应用良种更新换代的步伐;使育种单位的育种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秋季降水异常对应的热带大尺度环流和海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陆日宇  何金海 《大气科学》2006,30(5):1034-1042
海南岛的地理环境特殊,具有独特的降水变化特征.作者利用海南岛7个站的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海温资料,研究了近45年海南岛降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产生降水异常的一个可能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秋季的9、10月份降水最大,而且这两个月降水的年际方差占全年降水总方差的47.1%.秋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对应的环流形式主要表现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的两个异常的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当降水偏多时,有两支异常的气流分别从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吹向海南岛附近地区,为该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水汽,有利于岛上降水.而当降水偏少时,两支异常的气流变为从大陆吹向海洋,使海南岛上空水汽偏少,不利于岛上降水.另一方面,这种与秋季降水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是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造成的,异常的海温将使热带地区的沃克环流发生异常,并最终使海南岛附近环流发生异常,导致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17年海口常规探空资料、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CMWF-Interim),采用REOF和k-means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冷空气低空偏东急流(LLEJ)背景下海南岛暴雨和少雨两类天气的环流形势分别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导致海南岛暴雨和少雨的主要环流形势分别有两种。总体上,暴雨型中的海南岛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抬升触发条件较好,而无雨型中海南岛受下沉运动控制,水汽输送条件一般。其中,暴雨Ⅰ型中海南岛低层至中高层深厚的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和暖湿不稳定能量,较强锋面的抬升作用使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水;暴雨Ⅱ型中海南岛低层(850 hPa以下)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南支槽和较弱锋面的抬升作用触发较强降水的发生;少雨Ⅰ型中海南岛受较强干冷空气影响,500 hPa为偏西风影响,700 hPa为反气旋环流控制,低层水汽条件差;少雨Ⅱ型中海南岛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影响为主,700—500 hPa皆位于反气旋环流中心附近,以下沉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9.
近40年海南岛冷冬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晶晶  赵小平  吴慧  党建涛  易灵伟 《气象》2018,44(10):1286-1294
利用海南岛17个市、县近40年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参照《暖冬等级》国家标准,对海南岛异常冷冬事件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指数以及1977—2017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NOAA ERSST全球海表温度格点资料以及Nino3. 4指数和AO指数,对海南岛冷冬事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冬季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40年海南岛冷冬频发,共出现12次冷冬年。南部市、县发生冷冬的频次大于中部及北部,北部市、县冷冬发生的强度强于南部。海南岛冷冬形成原因主要是对流层大气环流异常,西伯利亚高压增强,东亚冬季风显著偏强,对应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影响海南岛的冷空气更加活跃,使得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另外,南海海温较常年偏低,ENSO冷位相叠加AO指数正位相,有利于进一步诱发大气环流异常,促使海南岛冬季气温偏低,出现异常冷冬事件。  相似文献   

10.
顾建峰 《气象》1999,25(4):39-44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海南岛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这正是五指山脉对冷空气的抬  相似文献   

11.
选取温度、湿度、日照、降水、风速等相关的气象要素,建立表征海南岛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的旅游气候指数计算模型,利用1981—2010年海南岛气候数据和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1981—2010年、2011—2040年、2041—2070年海南岛旅游气候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表征海南岛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旅游气候指数在不同月份发生明显变化;2011—2040年、2041—2070年海南岛旅游气候指数在温度和降水增加的情况下,与1981—2010年平均水平相比,1月适合旅游活动的舒适水平提高,TCI指数大于70的分布范围增加;在4、7、10月,适合旅游活动的舒适水平降低,TCI指数小于59的分布范围增加。同时选取吸引指数和旅游气候指数,选择海南岛5个旅游客流量较大的海口、三亚、万宁、儋州、五指山,建立海南岛气候-旅游流模型;利用RCP4.5预估数据,在假定旅游吸引指数不改变的情况下,以海南岛的热点城市海口、三亚为例,分析了气候变化情景下旅游气候指数的变化对各月客流量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旅游气候指数的减小将导致该月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69—2018年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信息熵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方法,分析海南岛降水随机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月分配的不均匀性由东向西逐渐增大。近50 a来,北部、西部及南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月分配的不均性增强,其余地区总体减弱。海南岛年和四季日降水量随机性空间分布各异,且与暴雨及以上等级降水日数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时间变化上,海南岛绝大部分市(县)年和四季日降水量随机性增大,尤其表现在四季强降水发生概率增加。春、夏、秋、冬季需依次重点防范中部、西北部、东部和东部地区的暴雨至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冬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敏  陈晖 《气象》1999,25(3):39-43
分析表明,海南岛冬半年日际气温的变化幅度很大,平均气温很难表征海南岛冬季“冷”的气候特征,从冬季农作物生长角度出发,统计了海南岛(以海口为例)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提出海南岛存在的“相对的冬季”进一步,引进“冷指数”替代平均气温来表征海南岛冬季的“冷”,对冷指数的主要成分分析表明:(1)以五指山脉为界,海南岛南,北两区在冬季存在明显的冷暖差异,山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的气候概率明显大于山南地区,在科  相似文献   

14.
1949~2005年海南岛登陆热带气旋的若干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热带气旋(TC)年鉴资料和海南岛逐日降水量资料,对海南岛57a登陆TC年频数、强度、登陆位置、活动时间、登陆维持时间、登陆TC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南岛登陆TC年频数有显著减少趋势,但登陆时TC的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都有增强趋势,这主要归功于南海登陆海南岛的热带低压年频数的显著减少和强热带风暴的弱增加;登陆TC具有准3a的周期,而南海登陆海南岛的TC具有准3a、准5a的周期,西太平洋登陆海南岛的TC具有准13a和准3a的周期;海南岛登陆TC的登陆点位置有南移趋势,80年代中期以来在海南岛最南端地区登陆的TC频数明显增多;登陆TC的活动时间和登陆维持时间均有弱的缩短趋势;登陆TC暴雨与登陆时TC强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和登陆维持时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登陆时TC强度对暴雨的影响强于登陆维持时间;登陆TC年降水量呈减少变化趋势,其中登陆风暴和强风暴的年降水量有增多趋势,登陆热带低压和登陆台风年降水量均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增明  高素华 《气象》1982,8(12):15-17
海南岛位于108°36′—111°04′E、18°10′—21°10′N之间,北近东亚大陆南缘,西临北部湾,东南濒临南海及西太平洋。地理位置使海南岛具有充足的光能、丰富的热量及充沛的雨量。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热带大农业,尤其是橡胶等重要经济作物有特殊的意义。目前海南岛已有橡胶林三百四十多万亩,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和建设,森林覆盖率也在不断下降;1943年前约为50%,到1956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2003~2009年雷暴日及典型雷电灾害资料,在统计分析海南岛雷灾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灾害易损性角度出发,对海南岛雷电灾害易损性差别进行研究,对各种易损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形成海南岛雷灾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雷灾集中发生在4~9月份;多发生在下午;无防雷条件或条件差的露天野外和简易工棚等地是雷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发生地点;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雷击灾害的发生及损失程度;形成的海南岛雷灾易损度区域划分图,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1年逐日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气象要素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年和四季的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海南岛年蒸发量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蒸发量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和夏季次之。从空间上看,年蒸发量呈东北少、西南多的分布,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小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M-K检验说明年与春冬两季蒸发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中,日照时数和风速是造成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降水量的影响仅次于风速和日照时数,而气温不是造成海南岛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可能是海南岛的蒸发量减小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8.
海陆风是触发海南岛春夏季节对流天气的主要因素,对海南岛闪电活动有很大影响。利用2007—2008年以及2013年海南省气象局地闪定位监测网资料、中尺度气象自动站逐时地面风向风速等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海南岛地闪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海陆风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地闪主要发生在春夏季,大部分地区地闪主要发生在白天,特别是下午,而南部沿海和西部沿海地区的地闪在夜间较白天更为活跃。春夏季活跃的海陆风对海南岛地闪活动有很大影响,是导致海南岛地闪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西北部内陆和东北部沿海地区,白天偏北海风与环境偏南风辐合,造成地闪活动多发生在白天;而在南部沿海地区,夜间偏北陆风常和环境偏南风辐合造成地闪在半夜和早晨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9.
基于REOF方法的海南岛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8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对海南岛气候季节进行划分,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体感温度方法计算人体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对海南岛季节人体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获取海南岛气候康养的最佳舒适区域。结果发现:(1)海南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2.9~25.3℃,年平均雨量为1157~261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4%~86%之间,年平均比湿在14.8~16.4 g·kg^(-1)之间,十分适宜康养旅居。(2)与常规气候统计相比,气象行业标准更符合海南岛的季节划分。其中,海南岛夏季为3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春、秋两季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表明海南岛无冬,最佳的气候康养时段为春、秋两季。(3)春、秋季海南岛人体舒适区可分为琼北、琼中、琼南3个区域,整体上以琼中为最佳舒适区,且3个区域近39 a来气候稳定。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1974,(2):53-57
我国近年来引种较大数量的墨西哥小麦(下称墨麦),为了做好墨麦引种工作,本文试从生态气候角度作一初步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墨西哥的小麦育种工作是1945年开始的。他们利用墨西哥低纬度高山地理气候特点,在西北部低海拔的索诺拉州建立冬季育种圃,在中部高海拔(2675米)的托卢卡建立夏季育种圃,这样一年可繁殖两代,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