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物-水界面是湖泊生态系统中营养盐循环的重要界面,因而研究水生植物对沉积物-水界面微观剖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轮叶黑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来自于香溪河、太湖和东湖3个样点的沉积物及上覆水中N、P等理化性质,并利用微电极研究轮叶黑藻对3种沉积物-水界面微观剖面是否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轮叶黑藻生长迅速.增长率因沉积物不同而不同,有一定的耐污能力;轮叶黑藻使水体和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含量减少,对水体和底泥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轮叶黑藻可使水体溶解氧升高,并使沉积物有氧层厚度增加,改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轮叶黑藻可能改变了根际微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而使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pH、N2O和H2S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太湖环棱螺对两种常见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秀玲  谷孝鸿  张钰 《湖泊科学》2007,19(1):98-102
环棱螺(Bellamya sp.)是太湖常见的一类软体动物.本研究通过室内实验,探讨环棱螺对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 ST John)生长的影响及水体营养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情况下,单位质量伊乐藻增加的数量分别为:H组0.475 g,L组0.106 g,C组0.021 g,单位质量轮叶黑藻增加的数量分别为:H组0.704 g,L组0.663 g,C组0.478 g.从实验前后两种沉水植物的长度和分蘖数变化来看,H组最高,L组与C组分别次之,所以不论生物量、长度还是分蘖数的变化量,与环棱螺共存的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变化都高于对照组中两种沉水植物的变化.环棱螺新陈代谢促进水体中溶解态氮磷含量增加,三种情况下水生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都相当,由此可推测环棱螺通过新陈代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种沉水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刘鑫  王哲  张一  柳光宇  黄诚 《湖泊科学》2003,15(2):184-188
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实验用养殖污水,伊乐藻、轮叶黑藻作为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材料,建立封闭型(非换水)和交换型(定期换水)的两种鱼草共生的生态系统并与传统的商业性养殖系统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养鱼水体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及对鱼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作为实验组的鱼草共生系统两种水体水质优良,鱼类生长良好,交换型水体中D0值≥8.0,NH4—N≤0.34,COD≤18mg/L,悬浮物≤12mg/L夏花成活率为93.3%;封闭型水体中D0值≥7.5,总NH4—N≤0.92,COD≤28mg/L,悬浮物毒20mg/L夏花成活率为60.0%.2.作为对照组有色无草的封闭系统中水质逐渐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生存也不能保障,其中,D0值≥2.5,NH4-N≤3.22,COD≤88mg/L,悬浮物≤55mg/L,夏花成活率仅为6.7%;交换系统中D0值≥4.0,总NH4—N≤2.41,COD≤66mg/L,悬浮物≤51mg/L,即使定期换水夏花成活率也仅达66.7%;研究结果表明:鱼草共生系统中栽培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可有效地净化水质,不仅确保了夏花生产良性运行,还节约了水资源并达到无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4.
陈开宁 《湖泊科学》1996,8(Z1):93-98
通过人工围隔内伊乐藻种植区、无草区和围隔外湖区对照点的水质,底质定期观测,研究了伊乐藻对围栏养鱼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养鱼残饲和排泄物增加了水中N、P和COD含量,使DO与pH值降低,但伊乐藻对N的净化能力较强,使种植区TN和ION比无草区低14.5%和33.1%;(2)围栏养鱼对底泥的影响,无草区无明显变化,伊乐藻种植区养鱼前期N、P、C含量均低于本底值,养鱼后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3)据N、P投入、输出计算,输出和迁移至伊乐藻与鱼体的大于投入的,计算表明,在伊乐藻生长旺季,养鱼与种植面积之比为1:3.58时,不会增加水中N、P含量。(4)养殖水体稀释扩散试验结果,在有草水体中围栏养殖水体对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外来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相较我国本土螺类其牧食量更大且繁殖速度更快,对栖息地水生植物的现存量和实施水生植被恢复的生态治理工程的成功性可能构成威胁,目前对福寿螺影响浅水湖泊沉水植物的重建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通过设置不同沉水植物种类组合系统,研究福寿螺对3种常用于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沉水植物密刺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的牧食偏好以及不同植物配置系统理化因子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福寿螺对沉水植物植株附着偏好为密刺苦草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而牧食破坏强度为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密刺苦草,轮叶黑藻最容易受到福寿螺牧食影响而快速消亡,穗花狐尾藻叶片也会被全部牧食仅剩下茎,而苦草存活受到的影响较小.福寿螺会导致轮叶黑藻+密刺苦草组合系统中总氮、氨氮、总磷、正磷酸盐浓度显著升高,而密刺苦草+穗花狐尾藻组合中总磷、正磷酸盐浓度显著升高,但是在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组合中仅总氮浓度显著升高.研究表明福寿螺能够影响沉水植物间的竞争关系,但是3种沉水植物均不能阻止福寿螺的牧食;福寿螺牧食会显著降低沉水植物生物量,最终会影响草型清水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利用不同物候期水生植物配置提高碳氮比失衡湿地脱氮能力的可行性,设计了向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浮床人工湿地系统中添加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的实验,研究了在秋、冬季低温条件下,暖季型植物分解释碳对系统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轮叶黑藻显著提高了系统水体碳氮比,促进反硝化作用,提高总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在4个周期中,与对照组相比,物候期组合型浮床人工湿地系统的总氮去除率分别提升23.03%、10.90%、18.55%和22.93%,硝态氮去除率分别提升38.28%、20.74%、17.87%和17.06%.由此可见,利用暖季型和冷季型植物配置提高碳氮比失衡湿地氮去除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是我国浅水湖泊常见的沉水植物,经常用于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然而在生态修复中后期,轮叶黑藻又往往会过度繁殖,影响其他湖泊功能的发挥.镧改性膨润土(锁磷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含量,近年来被用于控制湖泊沉积物磷释放,其对轮叶黑藻生长和形态的影响还有待阐明.本研究在2种不同上覆水营养盐浓度条件下,设置添加和不添加锁磷剂2种处理,探究沉积物添加锁磷剂对轮叶黑藻生长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物添加锁磷剂之后,铁锰结合态磷、有机磷、铝结合态磷等生物可利用磷浓度显著降低,而生物不可用磷,如钙结合态磷浓度显著升高; 2)沉积物添加锁磷剂显著降低了轮叶黑藻的生物量和生长率.添加锁磷剂的处理组植物的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低于无锁磷剂组;相反,添加锁磷剂显著增加了植物的根长和地下部分生物量,进而提高了植物的根冠比; 3)锁磷剂对轮叶黑藻生长的影响程度与水体营养盐浓度有关,在低营养盐浓度水体中锁磷剂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表明,锁磷剂的添加能降低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浓度,抑制轮叶黑藻的生长,同时这种影响程度与在水体营养盐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下弱光环境是水生态系统沉水植被恢复面临的常见问题,因此研究沉水植物在弱光胁迫下的适应性是必要的.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州洱海南部重度退化的湖区(惯称湖心平台,曾分布有大面积沉水植物)作为实验地点,选取4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原位盆栽实验,通过比较4种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来选取潜在的目标物种,为洱海湖心平台沉水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下弱光环境对4种沉水植物生长均造成胁迫,生物量和株高显著性降低,物种间的相对生物量差异表现为:苦草和竹叶眼子菜轮叶黑藻和穗花狐尾藻,相对株高差异表现为:苦草竹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2)生理特征方面,苦草、穗花狐尾藻和竹叶眼子菜有相似的胁迫反应,均表现为:氮(N)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升高,碳氮比(C∶N比)、可溶性糖含量与淀粉含量均下降,仅苦草的叶绿素含量升高,而轮叶黑藻的生理胁迫反应表现为: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升高;3)四者最终存活率为:苦草竹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且苦草相对生物量和相对株高高于其他3种植物.以上原位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植物相比,苦草更能适应湖心平台的水下弱光环境,可考虑作为湖心平台沉水植被恢复的目标物种.  相似文献   

9.
田翠翠  肖邦定 《湖泊科学》2016,28(4):835-842
铁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在根际形成微域的氧化圈,根际是氧化、还原同时发生的生物活跃区.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电极和荧光定量PCR探讨根系泌氧作用对沉积物中典型铁氧化菌(嘉利翁氏菌)和典型铁还原菌(地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叶黑藻生长迅速,通过根系泌氧作用影响沉积物中铁的价态和形态,是根际铁循环的重要参数,并对根际微区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根系泌氧使根际嘉利翁氏菌和地杆菌数量增加,进一步影响根际微生物铁循环.实验结果可为微生物对根际铁循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太湖椭圆萝卜螺的食物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是太湖常见螺类,能牧食附着生物与多种水生植物。对植食性螺类而言,食物的主要来源究竟是水生植物还是附着生物尚存在争议。以来自太湖的苦草、轮叶黑藻、附着生物及混合食物(苦草+轮叶黑藻+附着生物)作为椭圆萝卜螺的四组食物,通过两个月的室内养殖实验,根据椭圆萝卜螺的生长指标来分析其主要食物来源。结果表明:以苦草、轮叶黑藻为食物时,椭圆萝卜螺的成活率(成螺)、特定生长率(幼螺与成螺)均显著低于附着生物、混合食物,食物种类对幼螺成活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另外,食物种类对幼螺壳长的增长有显著影响,在牧食两种水生植物后,幼螺平均每天壳长增长在0.01-0.02mm之间,而牧食附着生物与混合食物后每天增长0.05mm以上。分析认为,椭圆萝卜螺尽管牧食水生植物,但附着生物仍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黑藻对沉积物及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同一区域湖泊和河流沉积物及土壤培养黑藻,运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对底质中磷的不同形态进行分离,同时分析黑藻生物量及底质中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变化,并对底质中生物可利用磷进行了估算,揭示沉水植物对底质中不同形态磷的利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底质中弱吸附态磷、可还原性磷(RSP)是黑藻利用的主要磷形态;土壤与沉积物相比不利于黑藻生长,营养水平高的河流沉积物有利于黑藻初期生长,但容易使其早衰;沉积物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底质中RSP含量的控制;土壤作底质上覆水和间隙水磷浓度主要受弱吸附态磷控制;黑藻能促进底质中磷向可利用态转化;黑藻对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利用率比沉积物低。  相似文献   

12.
龙感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93年9月对龙感湖水生植被及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龙感湖有水生植物26科38属50种,依据优势种群划分9个群丛,其分布面积283.5km^2,占全湖总面积的89.7%,植被现有年生产力达2147730t,对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对该湖植被应合理开发利用,如果围网养鱼得到广泛地发展,渔业生产潜力每年可达4181.8t。  相似文献   

13.
张圣照  濮培民  王国祥 《湖泊科学》1998,10(S1):529-538
In the barren lake, algae-type eutrophication lake, fifteen aquatic vascular plants were introduced and vegetated in our enclosures of physical-ecological engineering. The area of each enclosure is 200 m2, with length of 40m, width of 5m and depth of 1.8m. From 1995 to 1997, we had successfully vegetated 15 communities with the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pot-culture and sturdy seedling. The communities included floating, leave-floating and submerged macrophytes, such as Altemanthera phyiloxeroides, Eichhomia crassipes, Trapa maximowiczii, Nymphoides peltata, Potamogeton maackianus, P. crispus, Myriophyllum spicatum, Hydrilla verticillata, Elodea nuttallii, etc. These aquatic macrophytes not only adapted themselves to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purified the lake water.  相似文献   

14.
采用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法,追踪测定微囊藻的生长量、光合速率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观察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研究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黑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藻细胞生长量显著降低,细胞超微结构进行性损伤直至细胞解体,藻体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呼吸速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量与膜的损伤程度相一致.在黑藻养殖水中初步分离得到黑藻分泌的抑藻物质.  相似文献   

15.
赵建成  杨扬  钟胜强  李锟  陈小刚 《湖泊科学》2016,28(6):1274-1282
实验设计中试水槽装置,模拟研究2种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n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对农村水体的净化效果,并探讨沉水植物在水体氮、磷去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系统均能显著降低水体中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去除率分别达到50.5%、84.4%、41.9%和64.6%,且轮叶黑藻组选择20 g/m2,苦草组选择40 g/m2为适种密度.水体流经各串联单元时氮、磷去除负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总氮、硝态氮、磷酸盐浓度在有植物单元高于无植物单元,铵态氮浓度相反,结合单元内溶解氧浓度、硝化与反硝化细菌总数表明,有植物单元可显著发生反硝化作用,无植物单元可显著发生硝化作用,有无植物串联单元更有利于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16.
The algae were cultivated in an outdoor cultivation unit in waste water from sewage treatment plant processing city sewage and largescale hoggery effluent. The cultivation area (2m2) had a slant of 3% and the suspension layer thickness was about 5 cm. The total suspension volume in the cultivation device was 150 I. Mass balance served us for derivation of formulas for the average rate of algal biomass production and for the extent of nutrient removal from waste water. Experiments showed a considerable effect of dilution rate on individual parameters in these formulas.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s optimal at a dilution rate of 0.3 day?1 whereas optimum biomass production lies at about 0.1 day?1.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yield coefficient Y (g biomass/g element) are practically identical, both of them depending on dilution rate. The effect of the dilution rate on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luent water has not yet been unambiguously prov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of bacteriological and mycological examinations, in addition, of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resulting algal biomass.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滆湖3种沉积物(表层湖泥、硬底湖泥、表层覆岸泥)对菹草和伊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于表层湖泥、硬底湖泥、表层覆岸泥的菹草和伊乐藻生物量分别为4.07、1.98、3.69kg/m2和1.86、1.27、1.74kg/m2,表层湖泥较适合这两种沉水植物生长.3种沉积物对菹草和伊乐藻的干湿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种植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受损水体的最主要的生态修复方法之一. 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及营养物质的去除效率可为受损水生生态系统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我国水体修复中常用的3种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为研究对象,采用1种生长型种植和2种生长型及3种生长型混种模式,研究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组合及其不同生长阶段对实验系统水质指标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所有植物组合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系统中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 在实验前中期总氮、总磷和氨氮去除率最高. 从本实验受试物种组合来看,1种和2种生长型组合比3种生长型组合具有更高的生物量累积量和总氮去除率.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系统中的pH、DO浓度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氮、总磷、氨氮浓度均与植物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 建议在受损浅水水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根据生态修复不同阶段考虑不同生活型、生长型和功能群的水生植物组合;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加强管理,如水生植物收割等,才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