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开展西北干旱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研究的建议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已从单纯的环境保护转移到环境与发展的结合,即持续发展上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得...  相似文献   

2.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玉林 《浙江地质》2001,17(1):85-89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必须强化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将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引入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中,可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在兴文旅游循环经济中形成三大循环:旅游小循环——四大景区内部的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中循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循环,组织生态产业链联结不同的产业部门,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旅游大循环——整个社会的循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完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再生资源"的闭合环路。这三种旅游循环模式的整合使整个兴文县经济、社会及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为了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达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剖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期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环境灾害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手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方法与策略。通过建立具有系统综合性、动态可调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恢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文章还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及目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公愉 《吉林地质》1998,17(1):43-47
人-地关系动力学将成为新工纪的地球科学的前沿学科。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今日国际社会的共识。从对立统一观分析,人-地关系动力学具有整体性与局部性、缓变性与突发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因果性、不可逆性与避防性、线性变化与指数变化等特性。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制约,要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支持下,保持、发扬优化条件,减少、防止恶化条件,使人类社会经济保持健康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作为地球生态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当与经济联系起来时,便具有确稀缺性和极限性。  相似文献   

7.
如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构建了基于双曲距离协调度的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分析模型方法。根据该模型对全国依赖地下水资源且开发程度较高的514个县的地下水资源和经济数据进行了协调关系分析,评价了各县地下水资源禀赋与其承载的经济体之间的协调关系水平,结果显示2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及空间上具有较大差异性。东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处于地下水资源与经济协调的正向区间,区域经济发展仍具有一定潜力,华北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负向协调区间,经济的发展超越了地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海洋与陆地是全球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需要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本次选取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海洋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条件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5个方面.采用PSR模型,把陆地和海洋有效地连接起来,体现了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索构建矿业开发的环境安全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矿山环境治理问题,它与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一项耦合了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笔者首先从经济、社会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必要性。依据国际、国内有关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联系的研究成果,阐明中国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根据中国西部自然地理条件将广大的西部地区划分为三个地理分区,结合各区的自然条件、资源及产业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分区在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候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评述了我国主要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气候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的发展目标:开展全国和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进行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建立我国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体系,研究气候资源未来演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推广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特别是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气候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曲靖市茨营乡茨营—蔡家冲一带分布着下第三系蔡家冲组的中—碱性凝灰岩 ,厚2 1— 2 4m ,分布面积 69 75× 10 4 m2 ,其含沸石 5 8% ,蒙脱石 10 68% ,ω (K2 O) =3 71% ,稀土总量ω (REO) =0 0 34 %。具吸附性、吸水性、膨胀性及阳离子交换性能 ,是一种新型的农用岩石。储量 3141× 10 4 t。笔者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为该凝灰岩改土肥田的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又通过对该凝灰岩的可利用的元素激活、释放原理及化工工艺的研究 ,开发形成了系列的该凝灰岩为载体的复混 (合 )肥。在烟草、蚕桑、土豆、水稻、玉米五种作物多组试验、示范 ,证明系列凝灰岩复合肥肥效优于同营养成分的其他肥料  相似文献   

13.
"沟域经济"是北京近年来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密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良好的旅游基础。对密云司马台-雾灵山沟域经济发展区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提出其防治措施,为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作为一种重要的勘查技术方法,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自从1932年苏联地质学家费尔斯曼、谢而盖耶夫等开展地球化学找矿尝试以来,其在矿产勘查、生态、环保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长足发展。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通过对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展历程回顾,通过其在多目标领域运用,在有色金属、贵金属、油气矿产、放射性铀矿、隐伏矿床勘查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以期阐明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对生态环境、现代农业、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等目标领域的运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1997年11~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浦东开发区地质条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汇总了浦东新区业已完成的各项地质勘查成果,全面轭要地介绍了规划区及邻近地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背景条件,对新区地下水开采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及饮用开发作了初步预测;详细地简述了地基土工程地质特征,并进行了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划分与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对地面沉降和基底构造稳定性作了评述与初步分析。这是一份基础性地质资料,可作为编制规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心义  黄丹 《地下水》2010,32(1):54-55,70
基于河南省地热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河南省各种类型地热水的开采情况。首先应用已采量与可采量的比值作为评价标准将地热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为五类,评价了整个河南省新生界地热水、基岩地热水、温泉水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各地市城区的地热开采情况,提出河南省应积极地推广地热资源利用,对开采过热的地区要注意防止地热水位下降过快,对开采一般的地区要注意适度开发,对其他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鼓励开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农用岩矿资源的特点和湖南的资源概况。举例说明了其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效益中的作用,并就湖南的情况提出了开发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热作为一种“热、矿、水”三位一体的清洁新能源和资源,越来越受重视和利用。经过初步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密云地区具有地热赋存条件。本文介绍了密云周边地热开发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的《淮河流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收集到的区域基础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开发利用历史及现状进行了调查,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效应及开采潜力进行了分析,从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三个方面说明了淮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