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西南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之一。黔西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喀斯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土壤侵蚀以及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制约着地区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研究区内主要生态退化问题的现状和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构建了生态脆弱度指标,并将研究区分为四个亚区,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深受沙漠化危害,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要措施。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干旱荒漠区,是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多项工程的实施,阿拉善高原土地沙漠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我们认为区域沙漠化土地治理重点主要包括6个方面: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大沙漠交汇扩展治理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区、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稳定区、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区及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3个荒漠化土地防治亚区和12个治理小区,并提出相应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土地退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经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湖南省,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十分普遍,土地退化类型多样,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潜育化,土地贫瘠化,土地污染和土地损毁等一级类型,土地退化发生地域广泛,空间差异明显,由土地退化造成的危险显著。为整治已退化的土地和预防新的土地退化的产生,必须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工业,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治理“三废”,强化土地利用管理和  相似文献   

4.
黑河下游地区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荒漠化的表现有: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植被退化;土壤盐渍化;土地风蚀沙化。治理荒漠化的意见;迅速解决水源,加强绿洲的巩固和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呼伦贝尔沙地自然状况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将呼伦贝尔沙地划分为5个治理区:沙地樟子松林治理区、森林-草原过渡带沙地综合治理区、北部沙地治理区、中部沙地治理区、西部零散沙地治理区;提出了6种适合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模式:沙地樟子松封育模式、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植苗造林治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栽固沙模式、高立式沙障治理模式;针对5个治理区内的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联合国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定义,结合研究区特点,提出以植被覆盖度、侵蚀地貌形态和地面组成物质作为丘陵荒山土地退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既反映了植被的退化和土地表面形态的退化,又反映了土壤的退化。以此为基础,进而通过两期航空相片的解译,完成了研究区50年代和80年代丘陵荒山土地退化程度的模糊数学半定量评价和制图。分析表明,不同等级退化土地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其中严重和剧烈退化的土地约占5%;退化土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坡位分异性和地域分异性;区内严重和剧烈退化的“劣地”早在解放以前即已存在,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50年代到80年代土地退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微度退化土地的明显减少及中度和轻度退化土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9,(3):48-48
日前,赤峰市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对1994年沙漠化普查遥感图片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期间遥感图片解析对比测算显示,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14年治理和减少了1800万亩,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期间,每年治理退化沙化土地面积209万亩,超过年退化沙化面积60多万亩,赤峰市全境生态环境首次实现治理速度超过沙化速度,赤峰市境内的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面积缩减了2/5,生态环境实现了历史性整体良性逆转。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8,(4):47-47
在今天结束的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经过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荒漠化面积缩减,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9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7585平方公里。全国已有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20个百分点以上,并呈正向演替方向发展,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逐年减少,局部地区沙尘暴由过去的强加强区变为弱加强区。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现状、特征与治理途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裘善文  张柏  王志春 《地理科学》2003,23(2):188-192
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制约着该地区农、牧业的发展,该区土地荒漠化具有脆弱性、可恢复性和可逆性的三性特征。采取不同实用技术,治理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张建平 《地理科学》2001,21(3):236-241
土地退化不仅是目前全还需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一,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是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动力形成的,文中简述了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状况,选择了4个(楚雄市、遂宁市,毕节地区及元谋县)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进行分析,讨论了土 退化过程,提出了土地退化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1.
治理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西北部,属月山镇管辖。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无序露天开采石灰岩矿造成的,现场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植被严重破坏,还占压了土地资源。采矿活动严重破坏了区内的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留下多处高陡边坡、危岩体,存在多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本文对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进而对治理工程设计进行研究,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晋陕蒙接壤区土地退化类型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晋陕蒙接壤区是我国土地退化的典型地区,表现出土地退化类型复杂多样,分布重叠。为此,设计了土地退化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本区16个县(旗、市)的土地退化状况和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监测刈割+水淹+种植秋茄综合治理互花米草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于治理前、治理1个月后、治理8个月后采集治理区和对照区(互花米草样地)土壤,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整个治理过程中,互花米草治理区和对照区各土壤层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理过程未造成土壤pH值的变化;治理区表层土壤(0~10cm)土壤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区,其他土层则无显著差异(P>0.05),治理过程导致表层土壤板结,土壤密度增大;此外,治理1个月后,治理区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治理8个月后则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治理措施导致土壤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总之,刈割+水淹+种植秋茄综合治理互花米草对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等产生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科学评价荒漠化治理和零增长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为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概念和监测指标。防治土地退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目标,中国已开展了多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但是,如何将这些监测结果用于土地退化的评估实践,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四大沙地,利用3期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与基于UNCCD框架体系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LDN)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土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沙化土地退化指标体系(CSLDN)。结果表明:UNCCD所提出的LDN监测指标与中国的荒漠化监测数据总体精度为0.51,中国沙化土地监测指标与LDN指标具有宏观一致性。此外,经本地优化后的CSLDN指标克服了低植被盖度区域LDN对土地退化和恢复的评价不准确的问题,更准确刻画了精细尺度空间内的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对土地退化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刘彦随  Jay GAO 《地理学报》2002,12(4):443-450
以陕北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1985-199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土地退化时空规律,趋势和机制等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土地退化的主导类型及土地沙漠化。从成因分析,土地沙漠化主要是长期以来的人口超载,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行为激发了地表自然过程伯退化性演替,致使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怀转化为现实的破坏。过去13年土地退化程度部体上在不断剧,而且退化类型正向多样化发展。最后,依据评价与分析结果,进一步对该区土地退化防治和沙漠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光谱混合分解的民勤生态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退化绿洲典型,甘肃民勤生态治理效果的评价对全球干旱区土地退化防治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使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基于光谱混合分解模型,采用土地覆被/利用分类后比较和端元丰度值差值的方法,对民勤生态工程第二阶段初期(2010—2015年)的治理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县土地退化面积为39 712.14hm^2,恢复面积为101 503.44hm^2,恢复面积大于退化面积,呈现出恢复的态势。沙地面积减少,沙地的沙化程度降低;盐碱地面积虽有增加,但盐碱地的盐渍化程度有所下降;林草地相较耕地、夏作耕地相较春作耕地成为当地优势植被地类;水域面积虽有减少,但水域的水含量有所增加。民勤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治理,已经进入良性修复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退化典型地区-吉林省通榆县为例,在RS和GIS集成技术支持下,利用不同时相的TM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方法,选用植被、盐碱地、裸沙地、沼泽地、苇地作为最终光谱单元进行线性光谱分解,依据盐碱地和裸沙地加权和分量,将试点区的土地退化划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四个等级进行动态监测,并分析土地退化的数量、空间分布与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退化类型与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慧 《自然资源》1995,10(4):26-32
本文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与特点,将我国土地退化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贫瘠化,土地损毁6大类,并总结出我国土地退化的3大特点:(1)发生广,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2)发展快,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3)强度大,生态,社会后果严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卢金发  黄秀华 《地理学报》1997,52(4):339-344
文根据联合国土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定义,结合研究区特点,提出以植被覆盖度、侵蚀地貌形太民和地面组成物质作为丘陵荒山地地退化程度的评价指标,既反映了植被的退化和土表面形态的退化,又反映了土壤的退化。  相似文献   

20.
崔书红  林利 《自然资源》1995,6(3):52-58
本文从植被、土壤和地表形态等3方面探讨了金衢盆地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了土地退化成因及其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