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揭示人口分布规律,预判人口分布趋势。基于陕西省区县级人口、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等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建模解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人口地域别比率不仅取决于一个特定区县内可观测的经济社会、历史基础、自然地理等外在特征,还取决于该区县不可观测的、模型遗漏的其他共有特征,其中经济与公共服务因子、人口基底因子对人口分布具有最显著的正向解释力,其他因素影响较弱或统计不显著;城市等级可显著强化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和地形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研究认为,经济与公共服务因素是优化人口分布的关键,同时需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作用。研究对人口分布优化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为研究对象,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成都市社会区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因子、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因子、少数民族人口因子、知识分子因子、产业工人因子。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将成都社会区划分为6个主要类型即:传统第三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认为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构成的客观因素与城市规划、宏观政策构成的主观因素是限制、调节和控制成都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   总被引:87,自引:10,他引:87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因子生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密集程度、科技文化水平、工人干部比重,房屋住宅质量、家庭人口结构是形成广州社会区类型的五个主要因子;广州社会区的空间模式呈向东曳长的同心椭圆态势,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分配制度是影响这个空间模式形成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居民潜在国内出游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居民的潜在国内出游力作了地区差异分析,得出对居民潜在出游力影响最大的3个因子,验证了吴必虎等提出的结论,同时还提出了户均人口和农业人口百分比对潜在出游力的影响。根据21个地级市的因子总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广东省内居民潜在出游力强弱的5个不同级别的地区,指出了目前广东省居民潜在出游力最强的地区,这对于各旅游目的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广东地区进行促销宣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一平  刘淑珍 《山地学报》1999,17(4):375-379
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聂荣县草地发展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系统关联分析,得出由牧业人口和载畜量为主的人为因素是影响该县草地退化,沙化的最强因子,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对草爱化与强关联因素进行10年的中期预报,并对牧业人口与牲畜结构进行了方案优化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谭敏  刘凯  柳林  朱远辉  王大山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304-1312
人口空间化是实现人口统计数据与其他环境资源空间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夜间灯光数据、道路网数据、水域分布数据、建成区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形坡度数据作为影响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的变量因子,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珠江三角洲2010年人口数据进行了30 m格网空间化,并将模拟结果与三个公开数据集作精度对比,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变量因子重要性分析珠江三角洲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文模拟整体精度达到82.32%,均优于WorldPop数据集以及中国公里网格人口数据集,接近GPW数据集,而且在人口密度中等区域模拟精度最高;通过对变量因子重要性进行度量,发现夜间灯光强度是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的最重要指示性指标,到水域的距离、到建成区的距离和路网密度对珠江三角洲人口分布均具有重要作用。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多源信息能够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人口空间化,可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源,也可为相关政策决策制定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2002年和2003年对东北地区松花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对大量数据的多元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AGP试验和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湖处在中营养和轻度富营养状态;总磷是限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水体中变温层的形成,限制了上、下层湖水的混合,对下层水体中的溶解氧、无机氮和可溶性磷酸盐产生影响,随着变温层的消失,下层内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湖上层,为藻类的繁殖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关伟  王雪 《地理研究》2009,28(4):990-1000
采用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多种数据源,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进行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影响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归纳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因子、区域产业结构影响因子、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子、投资因子和人口因子等5个因子;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达为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从函数关系可知各影响因子对大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因子的影响作用最大,人口、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子的作用其次,投资因子的影响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9.
城市商业土地级差地租的GIS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建刚  屠帆 《地理科学》1996,16(2):176-183
本文尝试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商业土地级差地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土地、效能和人口等空间数据库,分别对商业区位,交通和人口三个评价因子定量化,并采用地理环境2辨识模型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来进行城市商业地租的等级划分。本文同时还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讨论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进行数据提取的一系列方法,最后,建立了该区土地等级空间数据库,并根据输出的土地等级分布图初步分析了土地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从不同尺度上对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更确切、真实地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灾害评价、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区,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统计相关分析方法,比较市级、县级、1 km三个尺度上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统计相关性,试图探讨不同尺度下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影响(指示)因素,从不同尺度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从不同尺度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从宏观到微观不同详细程度的信息。从市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整体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县级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从1 km尺度分析,可以得到山东省各县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②不同尺度上,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不同。市级和县级尺度上,人口分布受环境—经济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与一些因子显著相关,而受空间集聚的作用较小;1 km尺度上,人口分布与环境—经济因子的相关性较小,而主要受空间集聚的作用,在县内部,人口往往集中分布于某一区域,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制定合适的人口发展战略及政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队列要素法,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作为重要变量对上海市人口规模进行情景模拟,依据结果对上海市未来常住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对上海市未来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上海应该给予外来迁入人口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而不是盲目地限制;同时,判定上海市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将增长到3000万~3870万之间。本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与上海具有相似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的大型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对中小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模拟和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制定合适的人口发展战略及政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队列要素法,以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作为重要变量对上海市人口规模进行情景模拟,依据结果对上海市未来常住人口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对上海市未来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上海应该给予外来迁入人口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而不是盲目地限制;同时,判定上海市2040年常住人口规模将增长到3000万~3870万之间。本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与上海具有相似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的大型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对中小型城市的人口规模模拟和政策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环境污染的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数据揭示了太湖目前的水环境问题,并使用了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水环境的社会经济因子,如COD的排放量,工业产值,耦地面积和人口等,结果表明,COD的排放主要受农业与人口的影响,TP受人口与工业的影响,TN受人口与耕地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实行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健全一环保机构,推广污水治理技术等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和限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志明  杨艳昭  游珍 《地理研究》2014,33(8):1395-1405
以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性评价为核心,建立土地资源限制性与限制度模型,从全国、分省、分县等三个不同尺度,全面评估近10年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及其时空耦合规律,定量揭示中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程度及其空间格局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 194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趋于增强; 2010年与2000年相比,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由42.87下降到34.50,土地资源限制度在降低。② 分省的人粮关系趋于好转,大多省份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处于较低水平;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分省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呈降低趋势。③ 2000-2010年分县粮食盈余地区在增加,人口超载地区在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 2010年和2000年相比,基本不受土地资源限制的分县单元由60.27%增至70.63%,基于人口分布的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较低,且近10年呈降低趋势;土地资源限制度整体上东部强于西部、南部强于北部、泛黄河流域强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5.
1987-2006年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北方13省为研究区,利用主成分分析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各个子区域中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有所不同;(2)社会经济要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尤其是人口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3)气温、降水等自然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东北和西北等受自然要素限制较为突出的地区.政策驱动因子在研究中没有得到反映,但不难判定国家生态环境政策无疑也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而简单的评价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很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集中于西部;近2/3的省域存在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可能继续扩大.反映单个人文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互动关系的方程显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文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综合人文驱动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的复合线性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时空分异及人文动力机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而简单的评价指标,对1997—2006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正在快速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很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的空间差异明显,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集中于西部;近2/3的省域存在发散趋异,收敛趋同的省域不到1/3;向上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东、中部,向下发散趋异的省域主要位于西部,空间差异有可能继续扩大.反映单个人文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互动关系的方程显示: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与人文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和对数关系.最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了综合人文驱动因子与人口文化素质指数之间的复合线性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总人口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自然变动(出生减死亡)和由于国家间迁移(迁入减迁出)而引起的变动。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稳定的,据此可以进行短期人口预测。一般地,发达国家对迁入有一定限制,出生和死亡率是稳定的,这样,人口的国内迁移成为影响地区人口变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昆明城市发展对室内外平均气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利用受城市扩大影响的昆明气象站室内外气温资料和未受城市影响的太华山气象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分析了昆明城市发展对室内外平均气温影响程度,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城市增温效应在1-4月较大,5-12月较小;城市增温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上半年是城市人口增加,而在下半年则主要是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另外,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执行的是1983年制定的建制镇设置标准,该标准主要是以人口作为指标,它已不适合目前建制镇设置的要求。笔者选择了对设镇影响较大的8个因素、17个因子作为设置的标准,并通过综合评判模型对各乡镇进行排序,位次在前的应优先设置。以聊城市为例对该设镇方法进行检验和应用,结果说明本方法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