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瑶岗仙花岗岩浆演化与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新友 《矿物学报》2011,(Z1):156-157
南岭是世界最重要的钨矿产地,钨矿床成矿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主要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夕卡岩型,部分云英岩型。一般认为,南岭成矿花岗岩均经历了强烈的分异演化过程,分异作用主要是在深部完成的;分异机制以结晶分异为主;成矿作用与晚期岩浆作用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南岭区域岩浆活动存在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2.
广西栗木花岗岩是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含锡、钨、钽、铌矿的稀有金属花岗岩,发育一些紧密共生但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岩石。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热动力学原理对这些特殊地质现象进行成因分析以了解相应的岩浆演化过程,得出的结论构成了岩浆演化的动态证据链并相互印证,且与热动力学方程检验结论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气—液分异是稀有金属花岗岩最重要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机制。当富水岩浆上升侵位时,岩浆发生大规模的气—液分异作用,形成新的熔体相和大量夹带气相的气泡。新的熔体相因饱和水压尸(H_2O)的突然降低而过冷却结晶形成斑状结构岩石,气泡则上升迁移至不同部位,随后破裂再次发生气—液分异形成残余气流体和残余熔体相。残余气流体进一步交代先结晶的斑状结构岩石形成蚀变带花岗岩,或者结晶形成伟晶岩。残余气流体还是金属成矿元素迁移的主要载体,岩体内带的蚀变花岗岩型锡铌钽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对花岗岩的自交代作用有关,而岩体顶上带的岩脉型钨锡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残余气流体在围岩裂隙中的结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徐兴旺  洪涛  李杭  牛磊  柯强  陈建中  刘善科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20,36(12):3572-3592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10vol%)、熔体从岩石中提取锂铍的效率低。这意味着白云母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锂铍金属富集机制可能不是花岗质岩浆获取锂铍的主要机制。基于黑云母熔融可以获得大体积熔体(可达50vol%)的实验结果,指出变杂砂岩(黑云母片麻岩)与含黑云母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高温岩浆(>800℃)其结晶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并可分异演化为淡色花岗岩与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系统,其特征与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残留相没有富含锂铍矿物的形成,新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可以高效地从源岩中获取锂铍金属,是一种新的锂铍富集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年率先进入阿尔金中段无人区开展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地质调查与考察。经过两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新发现2个中-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和塔什萨依金绿宝石矿,发现大量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指出这些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于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异演化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构建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3种组构类型,初步揭示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形成于468~460Ma,为加里东期锂铍伟晶岩区。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成矿特征显示:1)高温黑云母花岗质岩浆可以通过连续的分异结晶形成从下往上依次分带、垂向叠置的系统(组构A),即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与钠长花岗岩、及从近岩体的电气石带到依次远离岩体的绿柱石带、锂辉石带和锂云母带。组构A锂铍伟晶岩的分带与传统的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系统中锂铍伟晶岩的分带相似。2)在剪切构造背景下,花岗岩的分异结晶形成从外到里依次为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花岗岩的环状岩体,而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从环状岩体中穿出、并向外演化为金绿宝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与金绿宝石伟晶岩的发育是此组构(组构B)的显著特征。3)在强挤压与剪切构造背景下,黑云母花岗岩呈片麻状,伴生的伟晶岩为二云母花岗质伟晶岩、顺围岩片麻理发育、无锂铍矿化。这些特征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即构造动力作用影响与控制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金绿宝石可形成于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形成于岩浆分异与演化低程度阶段的低分异花岗伟晶岩不成矿。  相似文献   

4.
以香花岭花岗岩型铌钽矿床为例,把花岗岩熔体内的组分按其活动性分为活动组分、有效活动组分和惰性组分3类;论述了花岗岩熔体在超临界流体作用下(流体—熔体,流体—岩石作用),粘度、内压、结构、组分活动性及相对含量等,随岩浆演化而呈现的一系列变化,同时,铌钽等成矿元素随岩浆体系内超临界流体聚集而富集,随体系内射气分异作用的发生而矿化,成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表现为一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和交代、溶蚀作用并存,沉淀作用和溶解作用交替,实质上是岩浆体系的内部分异作用或自组织作用过程,成矿作用发生在广义岩浆作用范畴,矿床属岩浆成因。  相似文献   

5.
锂(Li)是一种战略关键金属,岩浆阶段主要在花岗质岩石中得到富集和结晶。由于具有不相容和富挥发性等性质,锂对花岗岩的成岩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文章利用电子探针、LA-ICP-MS 等分析手段,对湖南香花岭地区癞子岭和尖峰岭花岗岩进行系统岩相学、主微量和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1)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Li 含量逐渐升高,大幅度降低了熔体粘度,增大了结晶温度区间,花岗质岩浆得到充分结晶分异,导致花岗岩的垂直分带;(2)花岗岩中Li 与稀有金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Li 与Ta、Nb、Sn 等稀有金属具有协同成矿作用;(3)花岗岩中云母类矿物具有向富Li 演化的趋势,以铁锂云母为主,随着铁锂云母的结晶,Nb、Ta、Sn 等稀有金属相继析出,导致晚期云母中Ta、Nb 等含量降低。熔体中H2O、F 等对花岗质岩浆的性质和结晶分异有较大影响,但不足以致使花岗岩呈垂直分带。  相似文献   

6.
汪相  楼法生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13-2022010013
中国岩浆热液型钨矿主要赋存在南岭地区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内部或周围。目前,尚无法精准地测定此类钨矿的成矿年龄,统计上,得出了两期钨成矿作用:150?160 Ma(主成矿期)和130?140 Ma(次成矿期),然而,这困扰了对南岭钨矿成矿作用及其与花岗岩关系的理解。本文将综合分析各种最新资料,对成矿母岩、深部岩浆房和成矿机制开展系统的讨论,从而针对南岭钨矿的成矿模式给出明确的判断:(1)燕山早期呈岩基、岩株状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不是南岭钨矿的成矿母岩,150?160 Ma的年龄值不是钨成矿作用的年龄值;(2)燕山晚期呈岩株、岩瘤、岩脉状的二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是潜在的钨源载体,但其体积太小,也无法满足成矿母岩要求;(3)当组合燕山早期主体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燕山晚期补体花岗岩(二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钨矿三者为一体时,一种新颖的成矿模式被构建起来:一个长期存活的深部岩浆房可以分异出富含成矿物质的残余岩浆;当这种岩浆沿着张性断裂快速侵位时,将发生流体–熔体之间的溶离作用,碱性硅质流体形成含黑钨矿的石英脉,而强硅铝质熔体固结为二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4)130?140 Ma的二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与黑钨矿石英脉是一对同源分体,两者的同步出现充分展示了成矿物质“源–运–储”的完整过程。该认识不仅可以合理地解释与岩浆热液矿床有关的多种地质现象(如“小岩体成大矿”),而且更新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理论,更加重要的是为找矿勘探提供了确切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稀有金属矿产对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极其重要,伟晶岩矿床作为稀有金属的主要来源,其成因与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普遍争论的成因模式包括:花岗岩结晶分异、地壳部分熔融以及岩浆液态不混溶。研究表明地壳深熔过程中锂同位素不发生有意义的分馏,因此在解决花岗岩和伟晶岩的岩浆源区性质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主要从花岗伟晶岩的成因、锂同位素分馏机制以及锂同位素在伟晶岩矿床中的应用三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国内外学者以锂同位素分馏机制详细论述了花岗伟晶岩的Li同位素组成,认为伟晶岩矿床的成因主要为花岗岩结晶分异或地壳部分熔融。但是锂同位素应用于伟晶岩矿床成因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香花岭花岗岩不同岩相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元素对比值和包裹体温度、压力与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香花岭花岗岩为H2O-F-CO2-Cl流体类型,属超临界流体。在超临界流体作用下,岩浆体系内熔体的粘度、内压、组分活动性及含量,随岩浆演化呈系列变化,导致岩浆体系内的成分强烈分异成层;Nb、Ta等成矿元素,随岩浆体系内超临界流体的聚集而富集,随体系内射气分异作用的发生而矿化,成矿作用发生在岩浆期。其成岩成矿作用为一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和交代、熔蚀作用并存,沉淀作用和溶解作用交替,实质上是岩浆体系的分异作用或自然组织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
吴福元  王汝成  刘小驰  谢磊 《岩石学报》2021,37(11):3261-3276
喜马拉雅地区淡色花岗岩广泛分布,但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长期被学术界忽略,因为传统观点认为,这些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原地部分熔融而成。但自提出该地区淡色花岗岩高度结晶分异成因模式后,与这些花岗岩演化相关的稀有金属成矿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并在铍和铌钽的矿化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尽管如此,锂的成矿作用研究和资源寻找并没有取得大的突破。本期《岩石学报》报道的喜马拉雅中部琼嘉岗和热曲锂辉石伟晶岩及珠峰前进沟锂电气石-锂云母伟晶岩的发现,充分说明喜马拉雅地区锂资源前景广阔,表明喜马拉雅有望在近期内成为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的大型接替基地。根据目前的进展,喜马拉雅地区未来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应加强如下方面的研究:1)加大区内淡色花岗岩岩石学与岩石成因研究力度,厘定它们岩浆结晶分异的程度与成矿潜力;2)对北喜马拉雅穹窿和岩体开展接触变质与围岩蚀变研究,以寻找热液交代型稀有金属矿床;3)加强高喜马拉雅地区藏南拆离系与花岗岩侵位关系的研究,以判断分异岩浆及成矿伟晶岩的赋存部位。近期应集中力量围绕普士拉一带的藏南拆离系、韧性变形的肉切村群地层和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等开展联合攻关研究,以期在锂资源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汪相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2-2023030022
本文针对吴福元等(2023)“南岭高分异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一文(后简称“吴文”)提出两个不同认识:① 南岭地区广泛出露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常构成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吴文依靠三个幔源物质(玄武岩、微粒包体和基性岩脉)的证据,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认为这些“幔源物质”的存在不足以作为“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上为沿着地壳剪压断裂主动侵位的同造山花岗岩(主体花岗岩)。② 吴文认为,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中的补体花岗岩(小岩体)也是燕山早期的,为“同源岩浆”的高分异演化的产物。本文对前半句持否定性的看法,但认同后半句的结论,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明,初始花岗岩浆是在重力和热量对流下的深部岩浆房中经历20 Ma以上的分离结晶作用,才可能在岩浆房上部形成含巨量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这些残余花岗岩浆在早白垩世的拉张环境中,快速地被动上侵而溶离成两部分 (流体和熔体),分别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和造山后花岗岩(补体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与成矿有关的碱长花岗岩岩株中发育多种类型包体,包括花岗岩、石英闪长斑岩、黑色包体及云英岩析离体等。这些包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性质不同,来源和演化路径不同,记载着瑶岗仙花岗岩成因和岩浆分异演化的历史。对这些包体岩石学、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岩体本身和区域燕山早期花岗岩基的对比研究,明确了花岗岩包体(Ⅰb)来自深部岩浆房中早期结晶的花岗岩,性质与区域花岗岩相近;石英闪长斑岩和黑色包体为前寒武纪变质岩在重熔时的残留;云英岩析离体是由花岗岩Ⅰ的岩浆晚期进一步分异形成的浆液过渡态流体结晶沉淀而成;产于石英斑岩中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包体(Ⅲb)捕获自岩浆房中分异的补体或补体上升时初步分异形成的花岗岩。形成瑶岗仙岩体的花岗岩高度富含挥发分,致使其中的包体强烈同化混染,并富含萤石、云母、电气石等以及硫化物矿物。瑶岗仙岩体是区域花岗岩基所代表的岩浆房高度分异的岩浆上侵的产物,石英斑岩岩浆直接来自于岩浆房结晶分异残留岩浆,而非瑶岗仙岩体的分异产物。建立了瑶岗仙地区燕山早期岩浆演化序列:岩浆房主体(二长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补体)→碱长花岗岩岩株→浆液过渡态流体成矿→石英斑岩脉侵入。  相似文献   

12.
汪相 《地质论评》2023,69(6):2023-2031
笔者等针对吴福元等(2023)“南岭高分异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一文(后简称“吴文”)提出两个不同认识:(1)南岭地区广泛出露的燕山早期花岗岩,常构成复式花岗岩体的主体。吴文依靠3个幔源物质(玄武岩、微粒包体和基性岩脉)的证据,认为这些花岗岩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笔者认为这些“幔源物质”的存在不足以作为“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南岭燕山早期花岗岩实际上为沿着地壳剪压断裂主动侵位的同造山花岗岩(主体花岗岩)。(2)吴文认为,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中的补体花岗岩(小岩体)也是燕山早期的,为“同源岩浆”的高分异演化的产物。笔者等对前半句持否定性的看法,但认同后半句的结论,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明,初始花岗岩浆是在重力和热量对流下的深部岩浆房中经历20 Ma以上的分离结晶作用,才可能在岩浆房上部形成含巨量成矿物质的残余花岗岩浆。这些残余花岗岩浆在早白垩世的拉张环境中,快速地被动上侵而溶离成两部分(流体和熔体),分别形成岩浆热液矿床和造山后花岗岩(补体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中亚成矿域发育一系列锂矿床,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的造山带中,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包括前寒武纪(1.85~1.83Ga)、晚寒武世-早奥陶世(494~483Ma)、早二叠世(294~272Ma)、晚三叠世-早白垩世(220~180Ma)和早白垩世(139~121Ma)等5个成矿期,矿床类型主要为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基于成矿构造背景和锂成矿特征的研究,以重要构造线为界,将成矿域划分为2个成矿省和7个成矿带:(1)阿尔泰-东萨彦成矿省,位于成矿域的西部,包括阿尔泰、桑吉伦高地和东萨彦等3个成矿带,主要发育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作用集中在上述前4个成矿期,矿床形成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古亚洲洋2个构造体系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成矿省,位于成矿域的东部,包括东外贝加尔成矿带以及Gobi Ugtaal-Baruun Urt和大兴安岭等2个锂远景成矿带,主要发育早白垩世花岗岩型锂矿床,矿床形成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有关。此外,在中国东天山发育少量晚三叠世伟晶岩型锂矿床,构成东天山锂远景成矿带,矿床形成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碰撞有关。中亚成矿域稀有金属花岗岩和大多数稀有金属伟晶岩为花岗质岩浆高分异结晶的产物,其结晶分异的驱动机制主要是热驱动。富含稀有金属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浆的形成温度偏低(~650℃),压力变化较大(500~170MPa);锂富集机理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本次研究分别提出了阿尔泰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模式“地壳熔融→深部花岗岩岩基→浅部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枝-伟晶岩岩脉”和东外贝加尔花岗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模式“地壳熔融→深部花岗岩岩基→浅部花岗岩-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株”。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结晶分异机制概述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刘志超  吴福元  刘小驰  王建刚 《岩石学报》2020,36(12):3551-3571
近年来,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成因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另外,有调研工作发现,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点靶区。稀有金属元素的富集过程应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密切相关。但是,目前我们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岩浆分异演化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也难以对其成矿效应进行有效评估。针对该问题,本文选择喜马拉雅带中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明显发生稀有金属矿化现象的岩体(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的然巴淡色花岗岩和高喜马拉雅带中的告乌淡色花岗岩)开展系统野外地质、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就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分异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综合近年来有关花岗岩结晶分异作用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结晶分异过程可以划分为原地结晶分异和岩浆侵位运移过程中流动分异两种主要机制,大部分的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应是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张乐  任钟元 《岩石学报》2013,29(10):3581-3591
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壳同化混染作用是造成硫饱和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金平-Song Da地区二叠纪低钛苦橄岩为原生岩浆,使用MELTS程序模拟了岩浆在分离结晶和围岩同化混染作用的控制下达到硫饱和,发生硫化物熔体的熔离。模拟结果表明,低钛苦橄质岩浆从源区上升到浅部岩浆房的过程中发生了约10%的橄榄石的分离结晶,形成高镁的玄武质岩浆。高镁玄武质岩浆在浅部岩浆房内同化混染>18%的围岩,并经历约27%硅酸盐矿物的分离结晶后达到硫饱和。熔离的硫化物熔体在岩浆通道内聚集形成了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经历硫化物熔体熔离后的残余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了金平地区亏损Ni和Cu并具有强烈地壳混染特征的低钛玄武岩。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是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分支,属于应用基础类学科,以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造成元素沉淀富集形成矿床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原因和机理。本文讨论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几个问题。指出花岗岩与矿床类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花岗岩是否具有成矿专属性仍然存在争论,需要继续探索。花岗岩类具有成矿潜力不等于这些花岗岩最终都能成矿。决定岩浆发生成矿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岩浆分异作用过程和流体释放时间及其机制可能是决定成矿发生和矿床类型的关键,岩浆熔体中挥发组分及其行为可能是岩浆能否发生成矿作用的决定性要素,聚焦流体流动是成矿作用能否发生的关键环节,而自组织临界性和反馈作用决定了成矿效率和矿床的规模。  相似文献   

17.
浙东晚白垩世酸性岩浆的自混合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丽  杨祝良  余明刚 《岩石学报》2020,36(4):1015-1029
岩浆混合作用是造成火成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诱发火山喷发的重要机制。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基性和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但近年来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报道了浙东小雄破火山一个次级火山口内粗面质和流纹质两种酸性岩浆之间的混合现象。野外调查及岩相学研究显示,粗面质岩浆多呈大小不一的条带状以及透镜体状分布于流纹质岩浆内,局部发生扩散,粗面岩中斑晶大多为粗大的正长石斑晶,强烈熔蚀且聚斑结构普遍;在副矿物聚晶(由钛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组成)的周围常可见反应边结构。流纹岩的斑晶主要由正长石、透长石及石英组成,晶体粒径较小,且熔蚀现象不发育。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及其他地质证据均显示,两种酸性岩浆之间以机械混合为主,其地球化学成分变化趋势主要受结晶分异过程控制。粗面质及流纹质岩浆在矿物组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表明两者来源于同一层状岩浆房内的不同部位,其中粗面质岩浆应代表岩浆房底部及边部富晶体、贫熔体的粥状层部分(正长石+磁钛铁矿+锆石+磷灰石);而分异程度较高的流纹质岩浆则聚集于岩浆房上部形成富熔体、贫晶体的部分。两种酸性岩浆的混合现象是它们在地壳浅部层状岩浆房内自混合的结果,这一过程可能受岩浆房底部基性岩浆的聚集作用所控制,当更热、更基性的岩浆聚集时,岩浆房下部晶粥区内的粗面质岩浆迅速升温、活化,从而向上运移并与上部富熔体贫晶体的流纹质岩浆发生自混合作用。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大规模酸性火山喷发及岩浆演化机制、岩浆房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认识地壳浅部岩浆房内岩浆之间的自混合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是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分支,属于应用基础类学科,以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造成元素沉淀富集形成矿床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原因和机理.本文讨论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几个问题.指出花岗岩与矿床类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花岗岩是否具有成矿专属性仍然存在争论,需要继续探索.花岗岩类具有成矿潜力不等于这些花岗岩最终都能成矿.决定岩浆发生成矿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岩浆分异作用过程和流体释放时间及其机制可能是决定成矿发生和矿床类型的关键,岩浆熔体中挥发组分及其行为可能是岩浆能否发生成矿作用的决定性要素,聚焦流体流动是成矿作用能否发生的关键环节,而自组织临界性和反馈作用决定了成矿效率和矿床的规模.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德会 《地质通报》2005,24(10):885-891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是矿床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分支,属于应用基础类学科,以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造成元素沉淀富集形成矿床的地球化学作用的原因和机理。本文讨论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几个问题。指出花岗岩与矿床类型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即花岗岩是否具有成矿专属性仍然存在争论,需要继续探索。花岗岩类具有成矿潜力不等于这些花岗岩最终都能成矿。决定岩浆发生成矿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岩浆分异作用过程和流体释放时间及其机制可能是决定成矿发生和矿床类型的关键,岩浆熔体中挥发组分及其行为可能是岩浆能否发生成矿作用的决定性要素,聚焦流体流动是成矿作用能否发生的关键环节,而自组织临界性和反馈作用决定了成矿效率和矿床的规模。  相似文献   

20.
汪相 《地质论评》2022,68(3):2022062020-2022062020
中国东南部存在着一系列早白垩世中—晚期I型花岗岩与A型花岗岩复合在一起的北东向岩带。本研究选取这些岩带中的苏州、黄山、灵山和福州I型花岗岩与A2型花岗岩组合的复式岩体,对它们开展岩相学、岩石化学和锆石学的系统研究,从而首次确定:① 作为复式花岗岩体中主体相的岩性为(含普通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由弱分异的壳源花岗岩浆结晶而成,其锆石U-Pb年龄的平均值为127.1±1.8 Ma,代表同造山花岗岩的定位年龄;② 作为复式花岗岩体中补体相的岩性为铁锂云母/白云母碱长花岗岩(为典型的A2型花岗岩),由与主体花岗岩同源的高分异花岗岩浆结晶而成,其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05.4±1.3 Ma,代表造山后花岗岩的定位年龄;③ 与这些复式花岗岩体伴生的岩浆热液矿床中的锆石U- Pb年龄的平均值为106.4±2.3 Ma,代表中国东南部一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时代。结合上述研究结果、中国东南部构造地质资料和花岗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年代学数据,笔者认为,库拉板块于早白垩世初期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作用引起中国东南部地壳深部I型花岗岩浆房的形成和部分I型花岗岩浆上升定位;挤压高峰后,深部岩浆房中巨量的I型花岗岩浆开始漫长的分离结晶作用,导致岩浆房上部出现高度富集成矿物质的残余岩浆;至早白垩世末期,中国东南部的构造环境进入伸展高峰期,深部岩浆房中高度分异的、体量极小的残余岩浆沿着张性断裂被动侵位;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骤减,上升过程中的残余花岗岩浆发生流体—熔体溶离作用而分解为含大量成矿物质的硅质流体和碱性过铝质熔体,前者形成石英脉型矿床(或云英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后者形成A2型花岗岩。造成中国东南部上述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的驱动力来源于一次新的造山作用——本文命名其为“黄山运动”,该造山作用具有两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以同造山花岗岩(即I型花岗岩)的定位年龄(~127 Ma)为代表的挤压作用高峰期和以造山后花岗岩(即A2型花岗岩)的定位年龄(~105 Ma)为代表的伸展作用高峰期,两者之间的转换(即构造环境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出现在~110 Ma。显然,通过严格地组合构造—岩浆—成矿三种不同的地质事件于一体,本研究恰好地揭示了中国东南部在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基本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