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南秦岭房县拉分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秦岭新生代房县盆地是北西向安康-竹山-房县左旋走滑断裂构造带东南端拉分盆地。论述了该盆地边界断裂、盆地结构和3期盆地发育演化特征。估算盆地的最大扩张量为2.73km,主控边界断裂的走滑位错量为3.57km,并分析了盆地主要储能结构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在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前期压扭和后期张扭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及盆地基底块体转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众多的扭动构造。对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起着控制作用。其原因是渤海湾盆地正好处在全球走滑带的重要部位。中新生代的活动是全球走滑带构造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为了利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塞萨尔盆地及邻区构造特征,系统搜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资料。根据布格重力异常,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方法(NVDR-THDR)识别出断裂信息,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重点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内的断裂体系。研究发现,研究区内主要发育近 EW 向、NNW 向、NW 向和 NE向4组断裂,认为 Oca走滑断裂向西延伸至海区内,推测了SMB走滑断裂和 Algarrobo走滑断裂平面位置;认为不同走向的4组断裂控制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使之整体呈 “倒三
角”型,“倒三角”内分西、中和东3个构造块体,块体间以断裂为界分别为SantaMarta岩体、塞萨尔盆地和SierradePerija山;最后,结合断裂分布、基底特征及前人研究,重新推测了塞萨尔盆地的边界,其边界均受断裂所限,盆地范围向南、向西扩展;盆地内部,断裂F8、F9 将盆地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和南部坳陷3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2010年间14景ALOS PALSAR数据及SBAS InSAR技术,获取阿尔金断裂带中段91°E附近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场,并反演该地区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中段地区的形变速率自北向南呈3个线性梯度变化区,分别为阿尔金山东段8~12 mm/a、索尔库里盆地6~7 mm/a、阿尔金断裂带以南约0 mm/a。3个速率梯度变化区主要集中在喀腊达坂断裂和阿尔金主断裂上;拟合的断层就位于金雁山南缘、喀腊达坂断裂南邻,走滑速率从西(7.1 mm/a)向东(14.0 mm/a)逐渐增大,闭锁深度自西(4.5 km)向东(10.6 km)逐渐趋深。结合前人研究推测,金雁山(阿尔金山链东部)与索尔库里拉分盆地组成的复合破裂构造模式,是转换断层运动时应力和应变调整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湖北省区域测震台网数字波形数据,利用震源机制解获取江汉盆地东北缘现今地壳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受力源影响发生自NWW向SEE方向位移,使得皂市断裂和长江埠断裂在4~6 km深度范围内发生以走滑为主、兼少量逆冲的剪切破坏,震群活动与古近纪以来的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两郧断裂构造解析与第四纪滑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现场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第四纪年代学测定,利用构造解析法分析总结了两郧断裂的基本构造样式、构造变形序次和离散走滑(拉分)型盆地、汇聚挤压型剪切弯曲等相关构造特征;定量估算出两郧断裂中西段第四纪的滑动速率。  相似文献   

7.
喀喇昆仑断裂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喇昆仑断裂(KKF)在普兰裂谷以东的存在状况有两种推论:1大陆逃逸模式,认为喀喇昆仑断裂的活动状况在普兰裂谷以东和以西没有差别,都是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经历长时间、大尺度的右旋走滑;2分散变形模式,认为喀喇昆仑断裂的活动终止于普兰裂谷,断裂的走滑错距均被普兰裂谷吸收。然而,长久以来并没有针对喀喇昆仑断裂在普兰裂谷以东活动的野外调查。近年来,在普兰—仲巴一线针对喀喇昆仑断裂展开了详细的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研究。野外调查表明,普兰—仲巴一线断层活动的构造地貌特征显著,如线性排列的断层三角面和断层陡坎、断塞塘、错断脊以及不同级别的水系右旋弯曲等,表明活动的喀喇昆仑断裂不仅仅局限于普兰裂谷以西。冲沟和错断脊显示霍尔地区喀喇昆仑断裂最大右旋错距为(11±1)km,而马攸木山以东的冈底斯花岗岩被右旋错断(7±1)km。喀喇昆仑断裂不同断层分支在马攸木山侧接,形成局部的挤压区。该挤压区吸收了约4km的走滑错距,造成马攸木山成为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的分水岭。仲巴地区罗布岗日峰以东,喀喇昆仑断裂失去其地表踪迹,表明马攸木山附近的7km走滑错距完全被隆格尔裂谷—罗布岗日峰—琼果盆地组成的盆山体系所吸收。霍尔附近一个右旋错距(84±2)m的错断脊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错断脊形成于(9.4±0.8)~(21.7±1.6)ka,由此计算出喀喇昆仑断裂在本区的最大右旋走滑速率为每年(4.0±0.3)mm。如果晚新生代以来喀喇昆仑断裂在本区均保持这样的走滑速率,则喀喇昆仑断裂在普兰—仲巴一线的起始活动时间在3 Ma左右,远小于阿里地区喀喇昆仑断裂的12 Ma起始活动时间。因此,断裂在研究区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年代学特征表明喀喇昆仑断裂在青藏高原陆内变形中具有分散变形的构造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GPS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龙门山断裂构造带作为川青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碰撞边界,具有特殊的构造性质及明显的分段性。根据1991年以来GPS观测结果,对其分段活动性的研究表明:断裂带运动速率北段为1.54ram/a,中段为2.77mm/a,南段为5.23mm/a。现代构造活动性质总体表现为挤压走滑;同时,由北向南逐渐由挤压走滑转变为伸展走滑,其原因为在青藏高原总体运动条件下的相邻活动断裂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鸡西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西长135km,南北平均宽25km,面积3375km^2。鸡西盆地为NEE—NE向中新生代含煤盆地,盆地中部具有一向东倾伏基底隆起,并存在一条近东西向的平麻逆断裂,使盆地分成南、北两个坳陷。盆地南、北坳陷均为大型复向斜构造,盆地中部受控于平阳一麻山逆断裂和恒山古隆起,南部边缘受敦化一密山断裂控制,北部为侵蚀边界。穆棱组是鸡西盆地内含煤地层,  相似文献   

10.
房县盆地整体地形南陡北缓,古近系广泛发育,前第四纪地层向南倾斜。其南部边界的青峰断裂带在古近纪正断作用明显,北东向白鹤断裂的正断和北西向安康-房县断裂的左旋控制青峰断裂的范围和盆地的东西边界。房县盆地是典型的半地堑断陷盆地,经历了拉张-挤压-差异升降的过程,现今仍发育温泉群,时有中等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1.
以隆断区和断陷盆地地壳厚度的显著差异,隆断区与盆地分界的深大断裂(边缘断裂,与地幔斜坡对应),隆断区和盆地的岩浆作用及现代地热活动,盆地沉降历史四个地质特征为依据,作者认为本区盆岭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中新生代上地幔起伏和下地壳不均匀岩浆熔融并由此产生的岩浆作用和热能、重力地质作用等引起的物质膨胀和岩浆侧向上侵入、岩浆冷凝和体积收缩导致同沉积断层运动,形成本区盆岭构造。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群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个晚中生代盆地群,都呼木盆地是其中之一富煤盆地,含煤层位于白垩纪彦花组第五段,煤层的煤质为中灰、中高硫、高发热量、低磷—中磷低氯的褐煤,受好来-锡林呼都格断裂控制形成的赛罕塔拉煤田,自然分割成了若干个规模不等的聚煤盆地。盆地边缘地区岩浆岩发育,以华力西中晚期、燕山早期侵入岩为主,岩性从超基性—酸性,一般呈岩基产出。煤层形成于漫流为主的沉积组合类型和浅水重力流和泥炭沼泽沉积物为主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对富煤带展布起控制作用,该区主要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发育的晚期,富煤带在控盆断裂的西北一侧2~4km附近。  相似文献   

13.
In south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adjacent area of NE China, there are several high conductive layers in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hose layers are interpreted as detachment and rheology, which represent some features of lithosphere, asthenosphere and Moho, and related to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 of the continent in the study area.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study area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vement and evolution of asthenosphere, lithosphere and crust. The difference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long the south profile of MT,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surface of Moho is 31 ~34 km beneath the Liaohe Basin and 35~37 km beneath the west Liaoning area. Along the north profile of MT, the buried depth of Moho is 32~33 km beneath Changtu area and 36~37 km beneath Kailu area in southern Songliao Basin. The buried depth beneath the central of the Songliao Basin is 29 km.(2) The difference of thickness of lithosphere exists in the south area and the north area of Chifeng-Kaiyuan fault. The thickness of lithosphere is about 65~120 km in the south of the fault, thickening from east to west. The top surface of asthenosphere is highly uplifted in the Liaohe Basin and the highest point is about 65 km in buried depth. The thickness of lithosphere in the north of the fault is about 60~65 km, thinner about 25 km than that in the south of the fault (West Liaoning). Deep processes such as upwelling of mantle thermal flow, extension of lithosphere, underplating, and thinning and subsidence of crust, evidenced from the crust-mantle structures were the direct forces of the basin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the Mesozoic-Cenozoic.  相似文献   

14.
分析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与断裂带的展布关系,并重点利用苏海图-平罗-鄂托克旗实测剖面,计算得到较为精细的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梯度(简称GH)图像。剖面结果分析表明:1)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均对应GH等值线的条带或切分局部区,这些部位一般显示强变形特征,如巴彦乌拉山山前断裂(F1)或阿拉善块体东南边界与约10 km宽、延伸约30 km深的西倾高GH变化带一致| 2) 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磴口-本井断裂(F3),但受F3控制|3) 银川-平罗断裂(F6)为平罗8.0地震的发震构造,震源深度约15 km。  相似文献   

15.
渭河断陷盆地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深部背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初动半周期方法,得到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近地区的Q值分布,探讨了该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地壳内速度分布、Q值分布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Q值分布有两个地区存在较强烈地横向不均匀性,其一是淳化、耀县高Q值区和相邻的西安、富平低Q值区,其二是陕晋交界处的韩城高Q值区和相邻的澄城低Q值区,它们都位于不同构造单元交界、差异运动显著、新老地层交错的地区;②历史强震震中主要分布在Q值分布高、低值间的过渡带上;③Q值分布与20km深度P波速度分布有较好地一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有深部构造背景,与区域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陕西关中盆地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是中国典型的隐伏型中、低温地热资源分布区。为研究关中盆地中、低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认识深部热源条件,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分析了该区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居里面平均深度为25.0 km,莫霍面平均深度为36.6 km,地壳平均地温梯度为22.60℃·km-1,咸礼断阶、西安凹陷、固市凹陷地壳地温梯度高于平均值,是地热地质条件较好的构造分区。咸阳、西安之下,上地幔存在向南下倾的高温带,咸阳北侧约175 km深度是一个温度大于1500℃的高温区;其上,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形成高温基底,加热沉积地层中的地下水。富平、渭南之间,上地幔存在“下沉”低温区,低温区北、南两侧约175 km深度分别对应温度大于1450℃的高温区;高温区之上,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形成聚热中心,为地表地热资源提供稳定热源条件。总体上,关中盆地新生代潜水受莫霍面、居里面上隆带入的地幔热量传导加热,热物质随莫霍面、居里面向上抬升,是盆地中、低温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上地幔流变边界层控制研究区重要的构造活动,此边界层受周缘构造带不同动力作用,在重力均衡调整过程中,导致深大断裂活动,进而引起地壳深、浅部水体沿断裂带热对流,形成带状分布热泉。  相似文献   

17.
收集陕西中南部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基于GPS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差方法获得区域垂直运动速度场。分析表明,地壳垂直运动总体表现为山地、高原相对隆升,盆地相对下沉。相对于关中盆地,西部秦岭、陇山上升速率为4~5 mm/a,北秦岭造山带为2~3 mm/a,盆地北部的鄂尔多斯南缘为3~4 mm/a;相对于北秦岭,汉中盆地下沉速率为1.0 mm/a左右,安康等北大巴山裂谷下沉速率接近20 mm/a;秦岭北缘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3~1.8 mm/a,华山山前断裂为2.0~2.8 mm/a,渭河断裂小于1.0 mm/a,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为1.0~2.5 mm/a,南部断裂为0.7~1.1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