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引力模型和潜力模型,测度200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吸引区范围不断扩张,为更多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但也导致京津周边各地级市市区吸引区范围的减小;河北南部各地级市市区吸引区范围变化不大,但潜力等级降低,石家庄(市区)在南部地区的增长极地位愈发凸显;大部分节点城市的等级降低,河北高等级节点数量减少尤为显著;非地级市市区的低等级节点城市增多,且大都位于石家庄Ⅰ级城市体系;京津冀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更为稳定和成熟,但三大Ⅰ级城市体系均存在某一级节点城市的缺失,基本架构仍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城市剖面分析的方法和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城市剖面概念。城市剖面主要反映了城市内部发展水平的差异。通过对城市剖面沿程的空间实体信息和行人社会属性信息的观测研究,可以定量分析城市内部发展过程,为研究城市演变、地域级差及空间扩展提供新方法。以大连市为例,选择长江路—黄河路为剖面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剖面各观测点的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分布,并对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建设和社会人文两大系统的协调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沿城市剖面线可将大连城市划分为三部分:城市发展综合指数最高的城心地区;指数较高的中间市区;指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外围市区。(2)大连市景观与人文两大系统的协调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城心地区、外围市区、中间市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SLEUTH模型的东莞市区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SLEUTH城市增长模型,借助GIS、RS技术,对东莞市区1990-2003年的城市增长过程进行模拟,同时预测2003-2030年城市增长情况。结果表明,SLEUTH模型较好地描述了东莞市区"自下而上"的城市增长模式,在这种增长模式下,未来东莞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将在10~20 a内达到临界状态。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东莞市区城市增长的内在规律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可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卢明华  李国平  孙铁山 《地理研究》2011,30(11):1970-1982
利用北京市第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乡镇\街道”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的特征与模式。与2004年相比,2008年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北京都市区城市功能布局呈现郊区化态势:建筑运输与制造功能呈现最明显的郊区化特征,沿主要交通干线向远郊区快速拓展;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婧  李诚固 《地理学报》2012,67(8):1021-1030
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 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 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 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 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 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 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 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 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 种类型, 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13为主的居民集居地,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设市是由国家规定达到一定的标准设有市一级地方政府机构的行政单位,设市的城市是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城市的统计以市区为单元,市区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边界内的地域;另一种是指城市行政辖区内具有城市实体特征的地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行政边界比较稳定,或者一些城市其建成区范围稍大于市区,所以在他们看来城市和设市的概念是一致的。在我国,城市的行政边界不稳定,而且几乎所有的城市的行政区都大于城市实体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的郊区化建设进程加快,塑造了郊区学生特有的日常活动空间。而郊区实习机会、休闲和购物等设施的相对缺乏造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不便,引发了不同校区学生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公平性问题。本研究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北和闵行两校区学生的活动与出行日志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在比较市区和郊区学生通勤、休闲和购物活动与城市空间互动状况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郊区学生日常活动利用市区空间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发现,郊区学生日常活动空间具有市区指向性,范围明显大于市区学生,且随时间和活动属性的变化而变化。此外,郊区不同群体学生的活动空间对市区的依赖程度差异较大。上述发现对今后新校区的选址规划提供了相应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罗庆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9,38(1):155-166
城市多中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精准识别城市中心和理解城市中心形成机制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VIIRS夜间灯光数据设计出城市中心识别方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中心进行识别,从城市中心数和中心发展的均衡度两个方面对城市中心的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全国286个城市中识别出181个多中心城市,所识别的城市中心与城市规划中心具有很大程度一致性,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② 城市中心数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S”型递增趋势。③ 城市中心发展的均衡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稳定递增,到特大型城市基本保持稳定。④ 河流对市区的分割、市区是否临海以及市区平地占比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社会经济因素中,轨道交通站点数、市辖区人口数、城市规模等级、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的刻画基础:场模型还是要素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游憩空间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采用离散观.该文认为市区游憩空间更适于场模型,而郊区游憩空间更适于要素模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则兼有场模型和要素模型的特征,属于"灰色"地带.据此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体系的结构模式,即:由市区游憩圈、城市边缘地带游憩圈、郊区游憩圈所构成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和均衡度的概念构建城市空间增长绩效模型,遴选北京、重庆和深圳3个城市等级和地形迥异的大城市,分析其在2012—2016年的空间增长绩效。结果表明:北京的城乡区域逐渐融成一体,深圳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的格局,而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则相对紧凑。在此期间,北京的城市蔓延状况最严重,深圳的城市蔓延速度最快,而重庆则在社区级服务中心的配置上改善明显。空间增长绩效上,市区级紧凑度重庆最高,北京最低;社区级紧凑度深圳最高,北京最低;市区级均衡度北京最低,社区级均衡度重庆最低。  相似文献   

11.
周淑贞  范一胜 《地理研究》1986,5(2):104-105
本文分析了上海城市对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及其原因,发现: 1.上海市城区和市郊风速差异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但在盛行风速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城市风速反而大于郊区;临界风速随季节而有变化,其影响因素很复杂;从日变化的特点看,它与温度层结和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等关系较密切.下风测站的风速在不同盛行风向和风速下,其变化也不同,尤其在较小风速和较大风速时,随盛行风向的变化迥然有异. 2.对风向的影响较为复杂.冬季下风方向市区南面测站表现有明显的右偏,而夏季市区北面的 测站则主要表现为左偏.城市内部各测站的风向(冬季)有显著地向市区中心下风方辐合的趋势;达一现象与城市热岛的影响看来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市区探空资料证明,在背景风速很弱时,确实存在城市热岛环流.这时,市区南北有明显的低层辐合,辐散的风向在高空有转换现象,转换层高度越近市区越高,市区北面离得较远的地方约在600-700米,而市区南面近市区边界的地方约在100米左右.  相似文献   

12.
杨富民 《地理教学》2008,(10):23-24
久居城市的人们都有类似的体验:夏季里市区的气温要比郊区高。为了躲避酷热难耐的暑气,人们不得不跑到绿树成阴、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享受一份清凉和惬意。为什么在享受现代城市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市区人要忍受比郊区更为炎热的酷暑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进行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探究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省域中心城市(指17个地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日渐增强,市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制约愈加突出。这在中部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河南省中心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问题,对于培育中心城市,加快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河南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一)河南省已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远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为焦作市提供现势性强、准确率高的规划所需综合性基础资料,我们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对焦作市市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遥感调查和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焦作市进行城市建设宏观综合分析,确定城市规划合理布局,以及制定城市各项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区域位置 焦作市市区(建成区)西起东王封东至待王,南起北朱村北至百间房。实际调查区面积约33KM~2。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地区经济布局和区域城市体系的新构想,近年来各大中城市和城镇相继修订或重新制订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或城市总体规划。例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至2010年将构成“市区——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体系;上海总体规划的大致框架是在全市6300平方公里大范围内突破原有的形态布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福州市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干道、街巷小路得到新建、改建和扩建,市区形成。具有现代化城市标志的立交桥、人行天桥和五直十横为骨架与环形交通相连的道路网。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市区不断向郊外拓展,使城区面积从10年前的6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左右,古老榕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地名管理工作不仅提供了极好的拓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地名管理工作跟不上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何解决城市建设与地名管理之间的矛盾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城市生态游憩空间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游憩空间是进行城市生态游憩活动的重要基础,生态游憩空间的合理配置是生态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压力指数标准,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市市区生态游憩空间的分布现状以及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压力情况。结果表明:西安市市区的人均生态赤字达到了1.4136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13.2,生态环境状况极不安全;并且区域内生态游憩空间布局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相矛盾。针对西安市生态游憩空间目前存在的问题,对生态游憩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构建西安市生态游憩廊道系统,对西安市未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的塑造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启焰  任东明 《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空间重组的基本特征,指出除少数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的内陆城市外,我国城市原有格局将长期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京都市区内部地域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广东外资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至90年代初,广东外资集中于沿海、经济特区和中心城市,进入90年代中期,外资出现扩散转移之势,表现在:(1)外资集聚中心增加和出现外资分布核心区,以深圳为中心的外资单核集聚首先补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双核集取代,然后又补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为蹴诉核心地区集聚取代,表明外资扩散性集聚的特点。(2)外资从部分城市市区向郊县扩散转移,流入市区的外资比重持续下降。(3)经济特区外资向外扩散转移。预  相似文献   

20.
鉴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规模分布形态的规模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城市增长模式之间的关联,论文基于1953—2010年中国6次人口普查数据,选择了全部城市(包含地级市市区和县级市)和地级市(地级市市区)2种样本组,对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形态特征、演变趋势及其与Gibrat定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主体符合Zipf定律的线性分布,但两端即小城市和超大城市因规模不足而偏离线性分布,这一现象也得到全球各国证据的支持;从演化角度来看,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在早期逐渐分散化并偏离Zipf定律,但从2000年开始转而向符合Zipf定律的方向回归,其中大城市率先在1990年就开始了转向,与这一阶段城市人口随机增长表现出耦合性,从而验证了Zipf定律和Gibrat定律的逻辑一致性。该发现对于促进中国城市规模分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