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3年(1991~1993)气象卫星遥测遥感资料(美国TIROS-n/NOAA系列卫星)和常规气象资料,对造成塔克拉玛干沙漠雨迹的卫星遥感图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6.2%的沙漠雨迹是南、北云系结合或短波云系迭加的结果[1]。因此,在研究单一系统性云系影响沙漠降水之后[2],又进一步研究复合云系对沙漠大降水的作用。提出了遥感图象在天气预报分析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局地经圈环流和沙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 Xie和 Arkin降水资料和 NEC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撒哈拉和中国西北沙漠地区的干旱气候。结果表明,尽管该两区域都有在年降水量少于50mm的十分干旱的区域,但其年度特征却非常不同。在撒哈拉沙漠中心的南部地区和中国西北沙漠地区,超过70%的降水出现在6-8月;而在撒哈拉沙漠中心以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12-2月。这种十分干旱的气候不能用Channey提出的生物圈-辐射效应加以解释。由于6-7月的强下沉中心远在撒哈拉强干中心的北部,其形成也不能用Rodwell和Hoskins提出的季风-沙漠机制予以解释。利用局地经圈环流的概念对两地干旱气候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局地经圈环流的下沉在12-2月支配着局地的垂直环流,导致干旱气候形成。这时撒哈拉北部的弱的、相对的多雨的气候是因受中海气候型影响所改。而在6-7月局地该为上升运动,其中尤以中国西北地区为显著。因此撒哈拉南部及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降水多集中在6-8月。不过与此上升运动相伴的是低空来之中、高纬的强而干的北风,它携带的水汽甚少,不利深对流发展。正是这种局地经圈环流导致了该两处干旱气候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塔中地区沙尘暴天气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塔里木盆地周边多个气象台站多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资料、NCAR再分析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沙漠腹地沙尘暴的分布特征,沙尘暴与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79─1993年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水云系、沙漠雨迹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天气现象和大气运动、水汽来源、水汽输送的宏观现象和事实,总结出云系演变规律。预报着眼点和大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5.
孙婵  徐国强 《气象科技》2017,45(4):658-668
使用GRAPES中尺度模式对中国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2013年1、4、7、10月逐日的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与站点的实况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RAPES模式对沙漠地区的温度、风场、降水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较明显的预报误差。GRAPES模式可以大致的预报出塔里木盆地地区2 m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但GRAPES模拟的温度极值还存在较明显的误差;GRAPES模式对10m风场的预报,在风速较大的1月、4月和10月预报效果较好,基本可以预测出沙漠地区的风速和风向,但在风速很小的7月,模式的预报效果不理想;GRAPES模式对沙漠地区的降水预报与实况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偏差,主要表现为降水空报率较高,降水中心也存在一定的偏差;GRAPES模式在沙漠地区对高空温度的预报呈现出低层温度预报误差较大,高空相对较小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沙尘暴天气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四气象站出现沙尘暴天气多达16d,同期沙漠边缘肖塘气象站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10d。本文收集了NOAA-12、NOAA-14遥感图象资料,运用三个通道合成图象和遥感亮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出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天气的四种云图类型:①北部冷空气翻越天山、南支暖湿气流爬坡进入盆地型;②盆地热低压与系统性天气触发相互作用型;③热带暖湿气流翻越青藏高原与盆地冷气团结合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地表辐射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1  
利用2000年5-6月敦煌(戈壁)陆面过程野外观测实验加强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以及HEIFE中绿洲(张掖)和沙漠两站1991年同期的地表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晴天地表辐射各分量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地区和沙漠区总辐射略高于敦煌戈壁区;地表反射率沙漠区和敦煌区明显高于绿洲区,地面有效辐射戈壁区最大,张掖绿洲区最小,地表净辐射张掖绿洲区明显大于沙漠和戈壁区。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沙尘暴天气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7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四气象站出现沙尘暴天气多达16d,同期沙漠边缘肖塘气象站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为10d。本文收集了NOAA-12、NOAA-14遥感图象资料,运用三个通道合成国家和遥感亮温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归纳出盛夏沙漠腹地沙尘暴天气的四种云图类型:①北部冷空气翻越天山、南支暖湿气流爬坡进入盆地型;②盆地热低压与系统性天气触发相互作用型;③热带暖湿气流翻越青藏高原与盆地冷气团结合型;④锢囚云系瞬时锋生云带尾部甩入盆地型。  相似文献   

9.
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降水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两大沙漠,降水对其形成和演变意义重大。本文利用2008~2013年中国降水融合资料以及2010年8月19日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台站观测资料,对比研究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一次典型降水个例。结果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其它月份降水量均较少;(2)降水融合资料能够细致地刻画出两大沙漠不同季节日均逐时降水量的变化特征;(3)通过个例分析发现,沙漠周边站点资料无法全面反映整个沙漠的降水情况,而降水融合资料显示的降水过程与NCEP资料的高空形势以及要素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较为细致地反映沙漠降水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沙漠气象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占据地球陆地面积的1/4,沙漠天气和气候对全球生态、环境及气候等的影响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沙漠气象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简要回顾了沙漠气象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并从沙漠表层物理特性研究、沙漠天气与边界层研究、沙漠气候研究、沙漠影响区域及全球环境研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沙漠气象学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沙漠气象学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黑河地区绿州和沙漠地面辐射收支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HEIFE中在绿州和沙漠两个测站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两种不同下垫面辐射收支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州区地表反射率明显小于沙漠区,季节变化明显;地面向上长波辐射绿州小于沙漠,地面有效辐射绿州小于沙漠。且季节变化明显;地表净辐射绿州大于沙漠,其能量以潜热为主输入大气;干旱地区的绿州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大于河北、山声等地。光合有效辐射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夏季金塔绿洲与沙漠次级环流近地层风场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2004年6~8月在甘肃省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沙漠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野外观测试验”的风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两种不同的绿洲沙漠低层风场结构。结果表明:绿洲沙漠的温差效应可以激发绿洲和沙漠间的次级环流,在白天绿洲沙漠边缘低层是辐散气流,夜间表现为辐合气流;在大背景风场较强的情况下,在背景风场风向方向上局地环流被掩盖,而其它方向上局地环流占主导地位;大背景风场处于转换期,如西风转东风时,当西风削弱。而东风还没有产生时,绿洲地区背景风场很小,绿洲沙漠环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沙漠地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1996-04-20-50-10在内蒙古自治区吉兰泰气象站以及1997-04-05-27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气象站观测到的风,温,湿廓线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每天各观测时次的流动量通量,湍流感热通量和湍流潜热通量,并且比较分析了荒漠下垫面不同沙尘天气状况下的湍流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沙漠地区春季无降水天气状况下,晴空条件下,白天热力湍流基于动力湍流,在近地层最重要的物质交换是湍流感热交换,浮尘天气条件下,近地层湍流输送较晴空天气条件下弱;扬沙天气条件下,近地层湍流感热交换和湍流动力量流感热通量的峰值大于交换,并且湍流动量通量的峰值较晴空峰值大将近一个量级,湍流感热通量的峰值大于浮尘天气峰值,但小于晴空条件下峰值,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湍流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一样都是最重要的湍流交换,湍流交换强于扬沙天气,强的感热对沙漠地局地性沙尘暴的产生和加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沙漠腹地的降水有多少强度如何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由于人们很难到达沙漠腹地,也就很难得到观测资料,只能从周围测站的资料和基本理论给以推断.1981年7月5日若羌的一次大降水达73.5mm,超过历年年平均降水量的5倍.人们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估计了这次大降水的范围可能延伸到沙漠中. 1988年7月23日08时至24日08时,在沙漠腹地的满西异井曾观测到一次大降水,当时雷声隆隆,一场倾盆大雨普降大漠,其范围  相似文献   

15.
远离绿洲的沙漠近地面观测实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佴抗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4,13(3):282-290
通过比较远离经录洲沙漠区与临近绿洲沙漠区近地面的观测资料,发现临近绿洲沙漠区的逆湿现象主要是受到绿洲干扰的影响,沙漠地区地气之间能量交换主要由感热控制,潜热能量可以忽略不计,两个沙漠地区感热通量基本相当。HEIFE中沙漠或戈壁观测到的能量收支过程基本上能够代表干旱地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沙漠公路周围16个气象站30多年资料分析,结合近几年沙漠腹地的气象观测资料,指出大风、沙尘暴、高温等是沙漠公路一线主要的气象灾害,分析了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7.
阿拉尔至和田沙漠公路防风阻沙效应参数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研究区域,利用阿拉尔一和田沙漠公路沿线及周围15个气象水文站近50a来(1956-2007年)历史资料,结合沙漠腹部塔中气象站近10a来(1999-2007年)观测资料及近1a(200704-200804)野外科学考察和K127km监测资料,采用气候学、风沙物理学、流体力学、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提出沙漠公路防风阻沙效应动力参数:地形地貌、盛行风向、风速;影响参数:温度、沙表面温度、降水量、湿度、蒸发量,分析研究阿拉尔一和田沙漠公路防风阻沙效应环境气象参数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沙漠公路未来养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鲁卜哈利沙漠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其沙丘的移动主要由季风引起,并且由于风向和主流风的差异,沙漠的沙丘被分成3个类型区,即东北部新月形沙丘区、东缘和南缘星状沙丘区、整个西半部线形沙丘区。对于鲁卜哈利沙漠的成因,国内外一直缺少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气候、地形、古地理等自然因素是影响鲁卜哈利沙漠形成的主要因素,人类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近30a的气候资料分析表明,库布齐沙漠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且其东部较为明显。近20a来,库布齐沙漠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主的稳定性沙生植被增加、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显著减少;但放牧等人为干扰也使部分草场退化面积增加;库布齐沙漠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年际间的气候波动而变化明显。气候暖湿化趋势虽然对库布齐沙漠东部生态恢复的贡献大于西部,也使得风沙防治工作相对减轻;但沙漠生态系统目前的状况可能还不足以应对未来气候变率增大带来的种种生态危害。基于此,就库布齐沙漠下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获取难以进入地区的气象信息,揭示沙漠天气现象的客观事实和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