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08,30(6):665-665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似文献   

2.
程序框图及程序说明地震震中分布绘制程序框图见图和例程序。甲川山 0净 一一一坐读 地标震 参变数DATA分布图-一》数进行换行 ︸ 一|…i一黝鲡喘嚼l一 一一犷!1.川川es叫 一一匀.血 一建立通讯 TADA铸O地震震中分布绘制程序框图绘地震震中分布程序1:SETCOM 2400,8,2:SETDEV PO  相似文献   

3.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2,34(6):875-875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4.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3,35(6):937-937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5.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0,32(6):762-762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 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 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 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用计算机自动挑选任意震级区间,任意时间间隔和任意空间范围内的地震信息,并根据用户要求在常用的各种等积圆锥、等角圆锥或等角圆柱(麦卡托)投影底图上绘制震中分布图的方法、程序编制及应用实例。实践表明,在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该方法在为地震数据处理服务,地震图象、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研究等工作中是一种简易可行的有效手段。在地震的分析预报和理论研究中,有很多情况都需要直观地了解地震的空间分布,因而,常常需要绘制各种各样的震中分布图。目前,很多国家特别是多地震国家的地图集都没有震中分布图专页。日本不仅将五级以上地震分级绘震中,而且还以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震源深度。瑞士将世界多地震的十一个方块区域五级以上地震绘成全球震中分布图。美国也曾绘制过全球震中分布图。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地震资料,不少作者绘制过各种各样的震中分布图。所有这些图件,尽管有的资料不甚齐全,但都已成为当前各国地震工作者、地震地质工作者手头的珍贵资料。绘制不同地区、不向时间段和不同震级范围内的震中分布图,对地震分析预报具有现实意义。例如,要了解某个特定时间段大震的空间分布,可绘制该时间段大震的震中分布图;要了解地震沿某一断裂带的分布,可绘制相应的多边形区域的震中分布图;要了解某个大震前后的小震分布情况,可绘制该区域这个特定时间段内的小震震中分布图。地震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呈现出一种密集填空现象,而且大震前后小震的分布常常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这种分阶段的不同分布形式是与大震孕震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对震中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分析预报方法。及时绘制一个危险地区小震震中分布图,对分析预报大震是很有意义的。近来在国外,由于各种地震台网和地震数据库的建立,有的国家的局部地区已逐步实现了地震信息传送检索和绘图自动化,成图迅速准确,使用方便,对地震预报和理论研究起了促进作用;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但大量绘图工作依然靠手工进行,而挑选地震信息往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时间,这对地震工作无疑是个损失。现在有些单位正在筹建地震数据库,更多的单位已普及微机的应用,而许多微机都可建立地震目录库或地震数据文件。在这种情况下,配备必要的挑选地震信息和自动绘制震中图软件已经变成广大地震工作者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为了能用计算机迅速准确地自动挑选地震信息并绘制符合不同要求的震中分布图,五年来,我们作过各种尝试,作过各种挑选,也绘制过多种震中图。本文主要讨论其方法要点,并以实例说明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培善 《地震学报》2011,33(6):839-839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刊登在《地震学报》每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使用计算机绘制地震震中分布图时,由于某些地点震中过于密集导致的绘图困难,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即在绘图前生成一个震中平面分布相互不重迭的地震目录数据文件,然后再用这个文件中的数据绘图。这样,即保留了震中平面分布的基本特征,又使机器绘图得以顺利进行,可与绘震中分布图的程序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Matlab可视化图形用户界面程序,编制基于Mapinfo地理信息和双差地震精定位结果的地震震中及深度分布绘制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可用于日常地震分析预报。  相似文献   

10.
在划分地震带、探讨地震迁移规律以及进行地震统计预报时,常常要绘制小比例尺的震中分布图。利用计算机来绘制震中分布图,首先要把一份完整的地震目录记到磁带或磁盘上,  相似文献   

11.
对嘉峪关地震台记录的500个地震逐一分析定位,将本台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定位结果对比,统计平均偏差率。详细计算本台及3个子台的四象限定位结果偏差率,对发生方位偏差的震中位置进行归类研究,寻找规律。研究发现,远震定位结果受台基噪声影响大,近震定位结果受地质构造中断层影响大。应用方位角法定位地震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定位准确度,近地震速报时注意肃南区域方位异常的偏差角度,可提供较为准确的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12.
It is proposed that some possible macroseismic epicenters can be determined quickly from the relationship that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s located by instruments bear with faults.Based on these so-called macroseismic epicenters,we can make fast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 after a shock by use of the empiric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seismic intensity.In comparison with the method that uses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s directly,this approach can increase the preccision of fast seismic hazard estimation.Statistical analysis of 133 main earthquakes in China was mad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iation distance between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 and macroseismic epicenter falls within the range of 35km for 88% earthquakes of the total and within the range of 35to 75km for the remaining ones.Then,we can take the area that has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 as its center and is 35km in radius as the area for emphatic analysis,and take the area within 75km around the microseismic epicenter as the area for general analysis.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66 earthquake cases on the N-S Seismic Belt in Chin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s and the results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We know from the analysis that the error of instrumental epicenter determination is not the only factor that gives effects to the deviation of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In addiditon to it,the fault size,fault distribution,fault activity,fault intersection types,earthquake magnitude,etc,are also main affecting factors.By sorting out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these affecting factors,the principle and procedures for quickly determining the possible position of the macroseismic epicenter were set up.Taking these as a basis and establishing a nationwide database of faults that contains relevant factors,it is possible to apply this method in practical fast estimation of seismic hazard.  相似文献   

13.
五大连池火山构造地震空间分布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五大连池地震台1983年以来观测到的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地震记录复核的基础上,测定了火山构造地震的空间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震活动均为壳内地震。受火山构造环境影响,地震活动存在着外围边缘强,震源深度分布深;内部弱,震源深度分布浅的差异。火山区内部地震深度分布优势在5km—8km,有3个地震分布密集区,震中分布呈明显的沿火山构造断层成带分布特性。在地震条带交汇处,震源深度起伏变化大,是火山构造活动强烈部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9年青海大柴旦6.4级地震和3个及以上台站记录到的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873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7.56°N,95.90°E,震源深度6.5 km,发震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精确定位结果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定位残差明显减小,定位后的地震分布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带周围,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2~11 km,与主震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相符。  相似文献   

15.
人工爆破检验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精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15年6月珠江口海陆联合地震构造探测项目人工爆破资料,采用MSDP地震分析软件提供的3种常用地震定位方法,对6次人工爆破事件进行分析,将定位结果与已知爆破位置进行对比,验证地震定位精度。结果表明,当地震定位数据满足台网分布方位均匀度ΔU≤0.35、次空隙角(S_(gap))≤160°时,广东地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优于3 km。  相似文献   

16.
利用GPS TEC和法国DEMETER卫星ISL探测器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变化.结果表明,电离层TEC在5月6-10日地方时下午有连续的负异常现象,5月9日地方时下午有明显的正异常现象.电离层TEC异常的范围主要位于震中南部区域,EW方向上1 100 ~1 670km,SN方向上1 600 ~3 700km.5月6日的负异常偏震中东南,5月7日的负异常偏震中西南,5月9日的正异常偏震中东南.震中西南和南部地区负异常较东南地区明显,震中南部和东南地区正异常程度较西南地区偏高,震中位置所对应南半球磁力线共轭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正或负扰动.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子密度Ne和离子密度N.在5月6-10日也出现了明显的负异常,异常分布与电离层TEC异常分布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震中南部.震中所在的经度带上存在2个负异常峰值,且在纬度上关于地磁赤道对称.最后在上述异常的基础上,对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的地震电离层异常机理开展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阐述张家口市尚义M_S 4.0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征,总结地震应急调查成果,介绍极震区震感现象和分布范围。通过对地震现场调查点和电话调查点的烈度评定,确定极震区的影响烈度为Ⅴ度,圈定地震等烈度分布区域,同时修正观测仪器震中位置。结合本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震源机制和震区卫星影像的线性构造解释等资料,讨论本次地震的孕震构造和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18.
地震发生后,盲场快速评估阶段生成的地震影响场对极震区的判定和应急救援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震后依据地震震级、震中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和活动断裂分布情况可快速绘制第1时段地震影响场,然后综合考虑此次地震震源的特性,充分利用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等结果可动态修正影响场。本文基于开源软件实现地震影响场的自动生成,并依据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等结果,实现动态修正地震影响场,为震后灾情评估和多时段应急图件产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三峡与邻近地区实际天然地震数据,利用GMT软件绘制出三峡地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绘制出了三峡地区1964年以来地震震中分布情况,以及频率变化。震源机制解以及三峡与邻近地区断层资料显示出该地区受到西藏块体、四川盆地、川滇块体与鄂尔多斯地块的共同挤压作用,三峡及邻区的现今水平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是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继续。近东西向的向东移动显示出该地区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幔物质向东"逃逸"的通道之一。根据水库蓄水前后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映的震源机制变化,认为蓄水对于三峡及邻区应力场在垂向上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