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纳入国家高科技计划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省已向实效方向发展。1994-1997年全省累计制种9600亩,高产示范40多万亩。全国到“九五”末期,计划推广5000万亩,实现增产粮食25亿公斤。为配合这一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新技术的推广,赣州地区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在省、地、市、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于”97年首次在赣州市龙埠乡进行了几种有希望在赣南推广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育性鉴定试验种植。以确定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可用于制种或繁殖的时期,为提高制种纯度和产量,提高繁种产量,提供可靠依据。现依据这一试验结果,就赣…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 2001年 4~ 6月总的气候特点是:汛期不汛,气温正常,汛期结束偏早,日照大部偏少。 2001年 4~ 6月全省除武夷山西麓的南丰──瑞金一线降水偏多 1~ 4成、莲花县偏多 2.7成、吉安偏多不足 1成外,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以南昌和九江沿江地区偏少最为明显。赣北、赣中、赣南的平均雨量分别是 595、 747、 743 mm。赣北较常年偏少 2.3成,赣中、赣南基本与多年平均值持平。 4~ 6月超过 1 000 mm雨量的仅有南丰( 1 072 mm)、广昌( 1 069 mm)和石城( 1 029 mm) 3个站。总雨量最少的是彭泽,仅 352 mm,比常年偏少 4~ 5成。另…  相似文献   

3.
我国水稻产区的广大气象台站和农业气象工作者,积极开展杂交水稻气象条件的分析研究和服务工作,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揭示出杂交水稻生长和气象条件的关系,把指标鉴定、资源分析、服务方法及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的研究结合起来。近年来,从气象条件上研究杂交水稻的结实率和制种中亲本花时相遇问题取得一定的进展,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杂交水稻具有特殊的丰产性能,但杂种优势的发挥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当前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水稻,由于亲本气候生态遗传影响,一些组合要求较严格的生态环境条件,生育期中的高温强光是发挥杂  相似文献   

4.
1天气气候概况1997年本省春季回暖早,温度变化比较平稳,光照充足,气温偏高;夏季气温持续偏高,积温偏多,降水稀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日照时数偏多;秋季气温偏低,日照与常年持平,降水偏少。21997年水稻生长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资料来源:温度、降水、日照、积温,水稻生长状况资料来自农业气象旬(月)报;水稻产量来源于省统计局。21苗期3~4月气温全省普遍偏高;冷空气活动弱,温度变化比较平稳;回暖早、回暖快,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日期较常年提前2~6d,所以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稻播种比常年提前1~sd,4月中旬基本完成播种,出苗期…  相似文献   

5.
2006年我省农业气象条件总体状况是:气温略高,积温偏多,主要产粮区初霜期偏晚,降水偏少,日照比较充足。农业生产季节内气象条件波动比较大,4月和6月低温多雨,5月和9月高温少雨,7月平温少雨,8月气温高,降水接近常年。中部主要产粮区作物生长季节水热条件基本满足玉米等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需求,有利于增产增收,但春季低温多雨影响各地水稻育苗,西部地区发生春旱和夏旱,东部地区水稻孕稳期发生障碍型低温冷害,各地初夏季节冰雹天气多子常年。总体上看,今年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加之农业政策和粮食价格有利,农业为丰收年景。  相似文献   

6.
为了推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将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推向世界。以泰国曼谷、清迈地区1980-1997年逐日4个时次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两地区理论日长的计算结果和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指标集及发育期模型,对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在泰国产稻区代表地曼谷和清迈的育性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90%、95%、100%保证率下安全制种和繁殖的最早、最晚播种期;计算了相应的风险概率,为两系杂交稻在泰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杂交水稻示范推广是我国水稻生产中又一革命性的发展 ,它具有稻米品质好、增产潜力大的显著特点。“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的不育性 ,既受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控制 ,又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既要选择一个最佳扬花授粉期 ,又要选择一个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前者是制种稳产高产的前提 ,后者是制种成败的关键。1水稻“两系”法制种的概念水稻“两系”法制种是利用不育系在某种特定光温条件下的雄性不育特性 ,与恢复系配制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同时又利用它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雄性可育能自交结实的特性 ,繁殖不育系种子。它具有一系两用、种子…  相似文献   

8.
温州地区夏季高温气候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10年温州地区夏季高温资料,建立温州地区高温过程时间序列,探讨温州地区的高温气候特征和主要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日分布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从高温日的年际变化看,温州地区夏季高温自2003年后出现了突增,危害性高温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温州地区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当本区处于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且为偏西气流,低层有暖中心配合,且日照时数比较长时,将会出现危害性高温;当副热带高压减退温州地区处于西南(或偏西)气流中,850 hPa温度场上华南处于20 ℃(或以上)的暖区(舌)控制时,日照时数长,本区也易出现高温天气,但出现危害性或强危害性天气的概率较低,此类高温一般出现在6月下旬旬末到7月上中旬;台风等热带低值系统外围的偏北气流引起的强烈下沉增温作用,也会导致温州地区出现高温。  相似文献   

9.
海口地区杂交早稻产量构成因素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刚 《广西气象》2005,26(1):41-42,50
利用海口地区1982~2004年共23年杂交早稻生产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对杂交稻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象条件分析得出:温度和日照是影响海口地区杂交早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影响时期主要为分蘖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近30 a逐日降水资料对印江、江口、松桃3县降水稳定性分析得出:①汛期降水的主要集中在5—7月;②汛期雨量在年际间表现不够稳定,雨涝年的汛期雨量是干旱年的2倍多;③按滑动10 d计算集中期,松桃降水集中期主要是6月1—10日、6月22日—7月1日、7月10—19日;江口县降水集中期主要是6月29日—7月8日、6月1—10日、6月15—24日;印江降水集中期主要是6月18—27日、6月1—10日、7月15—24日。年际间降水集中期不稳定,需要常年做出预测。④印江、江口、松桃4月和10月有暴雨灾害出现,宜将当地的汛期定为4—10月。对长历时降水分析得出:①汛情的严重程度与4 d以内的长历时降水有较好的正相关,研究时长4 d以内的最大累积降水能反映汛情的基本情况;②依据经验频率,统计24 h、48 h、72 h和96 h共4个时长10 a 1遇、5 a 1遇、3 a 1遇的雨量情况,认为在无新增佐证的情况下,宜将3 a 1遇的降水量确定为长历时降水致灾风险阈值。  相似文献   

11.
1高温干旱天气过程赣南自6月24日、赣北从7月2日起久晴少(无)雨,各地普遍出现旱情。其中7月11~29日我省出现了17d的高温天气过程(其中18、19日中断2d(表1))。本次高温过程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居历史同期(1961~1999年)第12位。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使已出现的旱情更加严重。2强对流天气过程7月1日和29日我省分别出现了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1日有8个县市出现雷雨大风,最大风速出现在横峰,达30m/s,并伴有直径为10mm的冰雹。29日有15个县市出现雷雨大风,最大风速达27m/s(丰城),并且还有8个县市出现了1h30mm以上的强降水。本次过程的强…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南宁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2005年7月15日~21日南宁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过程的实况,并与34年(1971-2004年)历史同期相比较得出此次高温的特点: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1-2017年安徽省黄山地区观测资料以及EC再分析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黄山地区的夏季高温特征进行分析,并重点对2017年7月的极端气温高、连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的高温天气及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是黄山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夏季高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高温日数7月最多(占48%)、8月次之(占37%),主要集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空间分布上呈盆地、丘陵地区多,高海拔山区少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强、脊线稳定在黄山地区、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的下沉增温与低层暖中心配合,是2017年7月12-29日黄山地区持续高温产生的主要原因;盛夏期间热带低值系统不活跃且高温期间登陆台风少,为黄山地区出现持续性高温提供了有利条件;海拔高度等地形地貌导致高温分布不均匀。此外,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副热带高压强度、相对湿度廓线、降雨量、台风、地形等要素对高温的预报预警有较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时段概率法分析了赣南17个县(市),1959~1993年连续35年的气温资料,查找出了各县(市)日平均气温连续15天以上大于23.5℃,保证率分别为100%、90%及80%的有利时段:提出了赣南不同热量条件地区,可分别采用不同季节制种,确保稳定通过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最佳时段;根据最佳育性转换期确定安全抽穗期和播种期.结果表明赣南各县(市)均存在能够满足灿型两用核不育系制种温度值的安全时段.目前选育出的F131S等灿型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省两系水稻的选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产量和品质上显出一定优势,正在由试验转向应用。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九五”期间要推广种植两系水稻100万公顷,因此,两系水稻种子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两系水稻是指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水稻,它具有在长日高温下不育和短日低温下可育的特性,因此可用其不育性进行制种,用其可育性进行繁种,从而达到一系两用的目的。两系水稻可分为光敏型、温敏型和光温互作三大类型,目前广东生产和科研中应用的主要为温敏型(临界温度一般为23℃)。因此,两系水稻的繁殖对气象条件有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02年7月沈阳地区连续强雷暴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02年7月11~15日在沈阳地区出现的连续强雷暴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纬度稳定维持的阻塞形势使东北冷涡滞留是强雷暴能够连续5d在同一地区附近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季度我省天气气候的最大特点是:降水异常偏多;出现典型的重度春分寒。1、降水异常偏多:今年1~3月份赣北、赣中、赣南分片雨量分别为626mm、704mm和663mm。分别比历史同期偏多0.85倍。113倍和108倍。赣北、赣中破历史记录,赣南排历史第三位。1月份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中下旬,宜春、上饶、吉安、抚州四地区偏多2一3倍;2月份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中旬和下旬初,抚州、赣州两地区偏多亚~5倍,南丰、广昌、赣州、兴国出现日降水历史同期最大值,吉安、赣州两地区江河水位接近警戒水位;3月份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上旬和下旬,上旬赣南雨量偏…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9—2018年江西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盛夏高温气候时空变化特征,绘制了避暑区划图,对避暑资源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江西省高温天气出现了一个跳跃性的增长,1989—2002年高温日数平均为9.7 d,2013—2018年高温日数平均为22.1 d,增长了12.4 d.抚州市和上饶市分别有一个高温天气易发中心,鄱阳湖区和赣南南部山区则是高温天气的低发区;周边环山地区盛夏平均气温均在28℃以下,其覆盖面积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8.1%;盛夏平均最高气温在31℃以下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7.8%.高温日平均气温29℃以下的占全省面积的23.1%,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33℃以下的占全省面积的4.3%;江西省适宜避暑的地区占全省面积的15.2%,其中非常适宜避暑的地区占3.7%.赣州是江西省避暑资源最丰富的设区市,其次是靠近罗霄山脉的吉安和萍乡,以及靠近武夷山脉的上饶和抚州,九江庐山、南昌梅岭、宜春九岭山脉等处也是避暑资源丰富区.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阿拉山口1957-2009年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和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普查近20a高温灾害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场并对2010年6月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得出:阿拉山口极端最高气温44.1℃,4—9月均有高温出现,其中7月出现高温日最多,最长连续〉135℃高温日数是25d,≥40℃的最长连续日数是6d,属高温低湿的干热天气,阿拉山口的高温天气主要与伊朗高压东北上和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并在新疆形成稳定的暖高压环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60—2006年重庆高温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世刚  周浩  何军  唐家萍  盖长松 《气象》2009,35(9):68-76
利用重庆市1960-2006年35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近47年来重庆市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有四个主要的高温多发区,分别在东北角的巫山、北部的万州、中部的涪陵和丰都一带以及西南角的万盛和綦江附近;较重高温、严重高温和特别严重高温的最大值分别为21d/a、14d/a和2d/a左右.重庆市高温日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其中8月的高温日数和高温强度都大于7月;近47年全市高温日数大体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大于40℃的高温日数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