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东大港水道所设站位连续2个潮周期的水文、泥沙测量资料,对水体含沙的悬浮与沉降潮流动力过程进行了论述,水体各层含沙量与潮流大小之间存在着动力响应关系。对水道含沙量垂线分布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构建,给出了对数关系式,明确了西洋水道主槽水体含沙量垂线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河口考虑滩地输沙的含沙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塘江河口存在广阔的潮滩地。本文将主槽与边滩的含沙量分开计算,然后再考虑它们之间的横向交换。含沙量的基本方程与文献[2]相同,但底部含沙量与垂线平均含沙量的比值不等于相应的挟沙能力的比值。含沙量的比值可以用一个简化模型的数值计算得到,并用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潮流挟沙能力公式可以用实测的含沙量资料用统计方法得到。对二个断面7个连续潮的主槽及边滩含沙量资料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小于20%。  相似文献   

3.
刘臣 《海岸工程》2014,(3):17-25
采用Delf t3D软件建立了琼州海峡汽车轮渡改扩建工程海区风浪、潮流和泥沙耦合计算数学模型,并采用实测潮位、流速、含沙量和地形变化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在数值计算成果与实测资料达到精度要求后,首先对潮流场分布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工程前后工程海域含沙量分布及变化进行了研究,最后给出了工程区域地形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4.
钱塘江涌潮具有动力作用强和流速变化快等特点。涌潮水流紊动复杂,流速的垂向分布和紊动强度息息相关。通过涌潮水流实测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涌潮作用下流速垂向分布在底部和上层存在差异。为研究涌潮作用下流速垂向分布的特征,应用基于非结构网格下有限体积法模型FVCOM对钱塘江涌潮河段水流运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考虑到涌潮紊动作用复杂且对流速的垂向分布起着重要影响,采用不同的湍流模式对涌潮传播过程中水流的运动特征开展研究。通过与涌潮河段实测资料的验证,复演涌潮到达前后水流运动特征,给出涌潮水流湍动能的变化过程。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涌潮水流紊动特征和流速的分布规律,为涌潮作用下物质输运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省辐射沙洲海域东大港与豆腐渣水道交汇处5号站位连续两个潮次流速测量资料进行分析,对该交汇区域的潮流特征和潮流过程有了近一步认识,拟合给出了潮汐过程流速垂线分布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枯季水沙特性分析——以2003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3年2月长江口大面积水沙同步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长江口枯季水沙特性:a)垂线平均流速特性:时间上大潮>小潮,落潮>涨潮;纵向上由徐六泾向口门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少"的变化;断面上北支>南支,南港>北港,南槽最小.大潮徐六泾垂线平均流速为102cm/s,浑浊带水域北港最大,为128cm/s;口门水域南槽口外最大,为100cm/s.小潮徐六泾为78cm/s;浑浊带水域北槽最大,为83cm/s;口门水域北港口外最小,为36cm/s.b)垂线平均含沙量特性:时间上大潮>小潮,涨潮>落潮;纵向上由徐六泾向口门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断面上北支>南支,大潮北港>南港,小潮南港>北港,北槽较高,北港大潮较高,小潮最低.大潮徐六泾垂线平均含沙量为0.09kg/m3;浑浊带水域北港最高,为1.14kg/m3;口门水域南槽最高,为0.81kg/m3.小潮时徐六泾为0.06kg/m3,浑浊带水域北槽最高,为0.99kg/m3,口门水域北港最低,为0.09kg/m3.c)无论大小潮,水沙净通量均为北槽>北港>南槽.d)0.4H流速和含沙量能近似表示其对应的垂线平均值.南北槽大、小潮的水动力和含沙量分布均匀,变化较小,北港变化较大.e)流速和含沙量梯度表明,紊动强度大潮>小潮,落潮>涨潮,水体垂向混合的强度大潮>小潮,涨、落潮的水体垂向混合的强度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7.
根据现场大风浪条件下的实测资料,粉质土海岸水体中的含沙量沿垂向具有上部均匀、近底突增的分布特点,即呈L型分布特征。利用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作为试验底床开展波浪水槽试验研究,揭示了底床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产生液化情况的水体含沙量沿垂向存在L型分布特征。根据试验现象以及悬沙粒度变化,分析认为底部高含沙层的形成主要受粉质土液化后细颗粒析出的影响,上部水体中悬沙由湍流脉动维持。对粉质土海岸大风天气期间水体含沙量剧烈增加采用波致粉质土液化的观点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8.
乐清湾悬沙输移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乐清湾海区特征测站实测资料为据,运用机制分解法将悬沙净输移通量分解成多个动力项并讨论不同区域悬沙输移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潮泵输沙在湾内贡献均较大,在浅滩附近占明显优势,垂向净环流输沙在小潮期中,内湾作用显著,平流输沙在开阔水域及中湾深槽起主要作用.从余流分布、流速与含沙量的相位关系、垂向余流结构与悬沙浓度垂向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新口门海域流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6年9月在黄河口新口门附近海域设置3个断面9个站位,对海流、水温、盐度和含沙量进行了连续2个潮周期多层次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新口门属不正规的半日潮型。流速口门前大于两侧,左侧最小,深水区大于浅水区,流速垂向分布呈不均匀现象,表层大于底层频率最高。含沙量垂向分布为上小下大,泥沙输移方向口门处与径流方向一致,其它部位与潮汐相对应。泥沙扩散范围达500km^2。  相似文献   

10.
垂向二维潮流数值模型及其在长江口北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变网格有限元方法,采用任意四边形等参单元,离散横向积分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河口潮流垂向二维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长江口北槽水域两个观测站的潮流水位、流速垂线分布和整个北槽潮流流速纵向分布进行了模拟。潮流水位、流速垂线分布的模拟值分别与观测站的实测值可以较为吻合,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实用有效。模拟得到的涨急、落急时刻整个北槽潮流流速纵向分布给出了定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西洋东大港水道流速垂线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德安  张忍顺 《海洋工程》2005,23(1):88-92,96
对辐射沙洲海域东大港4#站位连续2个潮周期的流速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拟合给出了流速垂线分布关系,并根据实际测量资料确定了该站位6个水层的浑水水流尾流函数项表达式。这些表达式表明浑水水流尾流函数是相对深度和摩阻速度的函数。探讨分析了尾流函数的空间分布和潮周期过程。非恒定流的水流尾流函数项的准确表达,对于揭示含沙水流流速结构及水、沙相影响作用规律将起到启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大港水道流速垂线分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辐射沙洲海域东大港水道4号站位连续2个潮次的流速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拟合给出了流速垂线分布关系,并根据实际测量资料率定了该站位各时刻6个水层的浑水水流的尾流函数项表达式,这些表达式表明浑水水流的尾流函数项是相对深度和摩阻速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3.
沿岸流流速垂向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沿岸流模型实验,测量沿岸流流速的垂向分布.采用Faria等(1996)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将水深分为上层和下层两部分:下层采用对数分布来表达沿岸流的垂向分布;上层考虑了波浪引起的自由表面的波动,使流速分布包括了修正的对数分布和质量输移速度两部分.对实验结果得到的相对粗糙度与sleath(1991)的经验公式结果进行了对比,也对摩阻流速结果与已有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的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对伶仃洋河门湾出口某观测点一整年海流观测数据进行了余流分析,探讨了珠江伶仃洋余流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珠江伶仃洋余流的垂向分布具有明显的上溯流和下泄流分层现象,上溯流和下泄流厚度全年呈周期性变化;实测径流量与上层下泄余流流速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底层的上溯流与径流量大小的线性相关性不明显,但实测径流量与底层的上溯流有良好的指数相关性;在洪、枯季转换季节上溯流较小,在洪季和枯季上溯流较大.各月余流的垂线平均纵向水量输送并不一致,在夏季是指向下游,而在其他季节则指向上游,变化与径流量大小有较大的关系.全年的欧拉余流是向上游输送水量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瓯江口实测泥沙资料,对多个典型挟沙力公式进行了系统比较;对瓯江口同步的平均流速和平均含沙量进行分析,探讨适合该河口的挟沙力关系,并引入泥沙因子,考虑泥沙粒径对水流挟沙力的影响。结果认为:各挟沙力公式的计算结果过程曲线趋势一致,只是存在量级上的差别;结合实测泥沙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河口、海岸适用性较好的水流挟沙力公式,考虑泥沙粒径对挟沙力的影响,引入泥沙因子分析拟合瓯江口水流挟沙力公式。旨在揭示不同挟沙力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河口海域水流挟沙力拟合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河口海岸含沙量分布和悬浮泥沙输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波浪水槽试验,对底床粉质土液化状态下水体垂向含沙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波浪导致粉质土液化情况下,水体含沙量在近底边界层出现激增,含沙量垂向分布形态呈现出近于L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海域潮流动力特征及其与含沙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胶州湾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实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含沙量与潮流之间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性质,半日分潮流的东分量大于北分量,潮流以带有旋转性质的往复流为主,涨潮流流向偏西,落潮流流向偏东。胶州湾内含沙量分布特征与海底沉积物粒径特征基本一致。含沙量在涨落潮的交替和流速的更迭作用下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含沙量的峰值基本与海域半日潮流特点相对应,几乎每1个流速峰值对应1个含沙量的峰值,含沙量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流速峰值之后。胶州湾口处流速和单宽输沙量都为最大,涨潮单宽输沙量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输沙方向为偏西向。  相似文献   

18.
近期长江河口南汇南滩水域水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汇南滩水域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及2003年2月枯季大潮、2004年9月洪季大潮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南汇南滩水域洪季大潮落潮流占主导优势,枯季大潮涨潮流占主导优势;(2)东海大桥及其周边促淤围垦工程后,洪季大潮落潮优势增强,涨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枯季大潮落潮优势减弱,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均减少;(3)近岸工程建设是南汇南滩水域洪季落潮优势增强、枯季落潮优势减弱的主要影响因素;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的变化主要与工程建设、流域来沙量减少、近岸沙体变迁等作用有关。可为河口河槽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北港上段河道水域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以及1999、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10年历史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并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北港上段河道水域落潮占主导优势;青草沙水库和长江大桥建成后,落潮优势明显增强,洪季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枯季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2)流域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是造成北港上段河道水域垂线平均流速洪季大、枯季小的主要原因;大型工程的建设是该水域落潮优势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北港上段河道水域含沙量变化可能与近岸工程建设、入海泥沙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北港上段河道水域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以及1999、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10年历史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并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北港上段河道水域落潮占主导优势;青草沙水库和长江大桥建成后,落潮优势明显增强,洪季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枯季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2)流域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是造成北港上段河道水域垂线平均流速洪季大、枯季小的主要原因;大型工程的建设是该水域落潮优势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北港上段河道水域含沙量变化可能与近岸工程建设、入海泥沙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