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南沙西部海区构造沉降与古热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的构造沉降和热流演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分析南沙西部海区万安、曾母盆地岩石圈结构现今特征认为,该区可应用多幕拉伸的纯剪切裂谷盆地模型恢复盆地热流历史。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动态模拟,表明该区盆地演化过程中存在多个快速沉降期;其古热流总体上由低到高变化,但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表现不同,有升高也有降低,同时也反映了构造运动对热流变化的影响。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盆地的沉积物充填演化和油气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运动学过程与油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建京  彭作林 《沉积学报》1995,13(2):160-168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受控于大地构造动力学背景。不同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在详细讨论中国西北地区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条件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与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性质。盆地构造运动学过程以其旋回性发展制约着含油气盆地的沉积、沉降和生油气凹陷中心形成和发展、迁移,制约着拗陷的沉积岩系序列,控制着生油气拗陷的连续沉降过程或不同原型盆地的垂向叠加而构成的间断多阶段沉降过程,亦控制着烃源岩生烃热演化的多阶连续生烃过程。多期构造运动,又为不同时代生烃、不同类型油气提供了运聚成藏的条件,为油气多源复合成藏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质类比方法,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及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了西湖凹陷中部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沉积充填和构造沉降具有幕式演化特征,并以始新世地层沉积厚度最大、沉积-沉降速率最高;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具有成熟时间短、生油窗窄、生气窗宽的特点;主力烃源岩平湖组进入成熟生烃门限的时间早,生排烃能力强,且生排烃过程发生在晚渐新世至早-中中新世期间;研究区油气运移和油气聚集主要受控于古构造面,保俶斜坡带和天屏断裂陡坡带以平行流为主,中央背斜带以汇聚流为主,存在多个有利油气聚集区,油气聚集作用主要发生在龙井运动(7 Ma)以来.   相似文献   

4.
万安盆地构造沉降与沉积速率及其油气资源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安盆地是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是较为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根据对横穿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的平衡剖面模拟和构造沉降速率、沉积速率的计算,认为万安盆地曾经历了3次快速的构造沉降。2.6Ma以来,沉积速率最大。万安盆地的沉降与沉积速率和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各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聚和保存等成藏条件与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总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汉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总结油气成藏一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汉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郑建京  彭作林 《沉积学报》1996,14(A00):158-163
含油乞盆地沉降坳陷主体以其多阶段旋回性发展制约着含油气盆地沉积,沉降和生油气凹陷中心形成和发展,制约着坳陷的沉积岩发育。生油气坳陷的连续沉降过程或不同原型盆地的垂向叠加而构成的间断多阶段沉降过程,在烃源岩不断埋深的状态下,控制着烃源岩生烃热演化的多阶段连续生烃过程。  相似文献   

9.
深层烃源岩大多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尤以抬升再沉降运动最为典型,这种抬升再沉降型烃源岩,经历了独特的地层埋藏史,热史,有机成熟史,生烃史,排烃史及运聚史,从而严重影响着其油气资源潜力,文章在研究该类运动对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诸因素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进行含油气盆地生排烃研究,以分析,评价盆地深化层油气资源潜力,为深层油气勘探服务。  相似文献   

10.
生烃动力学、同位素动力学常用于烃源岩评价、油气源对比研究中。生烃动力学参数结合盆地热史,可恢复烃源岩在任一时代的生烃史,对构造复杂盆地的二次生烃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可以实现有机质总量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对高—过成熟样品原始有机质丰度是否有必要恢复进行了讨论;而基于生烃动力学的油气源对比综合考虑热史、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等各种地质参数对烃源岩生烃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沉积和剥蚀作用对孙虎地区油气生成、聚集的影响,认为两者对于本区油气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都不太有利。首先,在沉积演化中缺少深湖相沉积,只在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发育干盐湖相和滨浅湖相沉积,使得本区的油源有机质丰度不高,类型较差。其次,在洼陷边缘发育的冲积体系由于距油源远,缺少连通通道而难以成为良好的储集岩。另外,本区地层在老、新第三纪之间遭受的强烈抬升剥蚀(最大剥蚀厚度达3000 m),对本区的油气生成和聚集更是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源岩层的温度、压力下降,油气生成、排出作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使得已排出并聚集成藏的油气遭到破坏。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了埋藏史的差异,本区可划分出3种类型的埋藏史,即持续沉降型、早期沉降型和二次沉降型。持续沉降型埋藏区地层埋藏较浅,只有沙三段局部地层进入生、排烃门限,生烃潜力不大;早期沉降型埋藏区地层埋藏较深,孔店组和沙三段均具有生排烃能力,但早期排出的烃存在一个保存问题;二次沉降型埋藏区经历了两次大幅度的沉降,均达到了生排烃门限,具有二次生排烃过程,是目前圈闭条件下寻找油气的较理想地区。  相似文献   

12.
生烃动力学、同位素动力学常用于烃源岩评价、油气源对比研究中.生烃动力学参数结合盆地热史,可恢复烃源岩在任一时代的生烃史,对构造复杂盆地的二次生烃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可以实现有机质总量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对高-过成熟样品原始有机质丰度是否有必要恢复进行了讨论;而基于生烃动力学的油气源对比综合考虑热史、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等各种地质参数对烃源岩生烃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生烃动力学、同位素动力学常用于烃源岩评价、油气源对比研究中.生烃动力学参数结合盆地热史,可恢复烃源岩在任一时代的生烃史,对构造复杂盆地的二次生烃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生烃动力学方法可以实现有机质总量的恢复,在此基础上对高-过成熟样品原始有机质丰度是否有必要恢复进行了讨论;而基于生烃动力学的油气源对比综合考虑热史、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等各种地质参数对烃源岩生烃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苏门答腊盆地群是东南亚典型的弧后盆地,也是印度尼西亚第一大油气富集区,近5年发现新增油气储量呈上升趋势,待发现资源量大,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系统梳理苏门答腊盆地群油气勘探历史、主要油气资源分布和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苏门答腊弧后盆地油气分布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油气的不均一分布格局,主要受控于断陷期烃源岩的差异性分布,断陷期的“三阶段”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不同类型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布,进而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其次,地壳拉张变薄以及岩浆作用促使弧后地区浅层形成较高热流值,加速烃源岩的热解生烃。结合苏门答腊弧后盆地群油气勘探历史及其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认为苏门答腊盆地北部AndamanⅢPSC区块等深水区、南苏门答腊盆地源下基底潜山新层系以及中苏门答腊盆地的陆上低程度勘探地区是下一步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油气成藏期研究及成藏过程综合分析方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早期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的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来推断油成藏期次和过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油气成藏期的"正演"分析方法,如对构造演化史、圈闭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精细,相应地深化了油气成藏条件、期次和过程的认识;同时,依靠"成藏化石"记录方面的成藏期定量数据分析可以"示踪"油气成藏期次和过程,如具有封闭特征的记录了沉积盆地早期油气成藏条件和过程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具有开放特征的反映油气充注、演化过程的油气分异特征、储层沥青分析及自生矿物年代学研究等。并以克拉 2气田成藏过程为例,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非)金属矿产-铀-煤-油气资源同盆共存,盆内构造岩相变形史与成藏成矿事件的耦合结构一直是科学难题.在构造岩相学填图和构造岩相变形史研究基础上,将沉积盆地构造岩相变形史划分为前盆地期、成盆期、盆地反转期、盆地构造变形改造期、盆内岩浆叠加期和盆地表生变化期6个演化期.研究发现,采用构造岩相学填图创新方法,可有效圈定沉...  相似文献   

17.
济阳-临清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是油气勘探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根据研究区沉积地层构造演化分析,不同的构造演化决定了不同的埋藏史演化;研究表明,中生代期间及新生代期间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过程,石炭系煤系烃源岩是研究区的主力烃源岩,二叠系的次之;济阳坳陷累计生烃量大于临清东部地区的累计生烃量。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部,作为西北地区一个小型的侏罗纪含油气盆地,除与周缘的塔里木、吐哈盆地有相似性外,它亦有自己独特的石油地质条件。笔者从生、储、盖、圈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对博湖坳陷油气形成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及热演化程度的分析,认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泥质岩是主要烃源岩;储层研究表明,侏罗系为低孔、低渗型储层;钻探证实的储盖组合有两套。通过烃源岩的生烃史、储层自生伊利石年代学研究和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博湖坳陷主要有两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油气成藏有宝浪苏木构造带、种马场构造带、博南鼻状构造带三种主要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梁兵  刘宏宇 《古地理学报》2014,16(2):179-192
安徽阜阳地区位于周口坳陷东部,古生代属于华北地台克拉通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发育了一套三角洲聚煤沉积建造。由于频繁海进海退,砂岩、灰岩与泥岩、煤间互沉积,构成“源—储互层式”生储盖组合,易于形成含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在内的多烃类相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对沉积盆地演化特征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所处盆地存在3种类型的演化模式:区域抬升型、持续沉降型和差异沉降型,反映了印支期之后研究区盆地各构造单元演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沉积、构造、生烃史等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了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癖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给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系统很少,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档-牌州-汊渗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