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扎盆地为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3个阶段,过渡期发育阿普特阶盐岩.宽扎盆地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盐下下白垩统阿普特阶湖相烃源岩、盐间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海相烃源岩和盐上古近纪始新世海相烃源岩.宽扎盆地油气田均围绕烃源灶分布,烃源岩是该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宽扎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盐下下白垩统、盐间下白垩统、盐上上白垩统和盐上古近系)以及2种成藏模式(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宽扎盆地深水21区块Cameia-1井、Cameia-2井以及21区块Azul-1井盐下地层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表明该盆地深水区存在盐下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并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提高了宽扎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西非纳米贝(Namibe)盆地是世界上极少数没有油气勘探的地区,以收集到的西非纳米贝盆地区域基础地质和相邻含油气盆地资料为依据,运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认为,纳米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前裂谷阶段(P-J2)、裂谷阶段(J3-K1巴雷姆期)、过渡阶段(K1阿普特期)和被动陆缘期(K1阿普特晚期-现今)4大阶段;盆地发育3套潜在烃源岩,其中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湖相页岩最重要;发育裂谷晚期、漂移早期和漂移晚期3套储集层;过渡单元层序早白垩世阿普特期厚层页岩为区域性盖层,晚白垩世-新生代漂移层序存在多套局部盖层;发育构造-地层圈闭与地层圈闭,断层与不整合面为主要油气运移疏导体系,存在下白垩统成藏组合和上白垩统-渐新统与中新统成藏组合2类潜在成藏组合,揭示出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位于巴西东岸的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桑托斯盆地是我国海外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通过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叠合盆地演化原理以及南大西洋演化历程,将桑托斯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过渡期、漂移期4个阶段,对应克拉通、裂谷、坳陷、被动大陆边缘4类原型盆地。原型盆地的时空匹配关系为桑托斯盆地形成超大型的含油气系统提供了极为理想的构造条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盆地"生储盖"组合分析,得出桑托斯油气富集成藏的规律,即"厚盐区盐下富集;薄盐区盐上富集"。通过对盆地区域构造史以及所得的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在目前重视不足的盐下东部坳陷地区存在厚层优质的湖相烃源岩,烃类沿着基底大断裂以及不整合面运移,被过渡期蒸发盐岩所阻挡,形成以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为主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库泰盆地充填演化历史与勘探方向,从库泰盆地构造演化分析出发,在明确构造演化对盆地沉积充填控制作用基础上,分析了盆地烃源岩分布和沉积演化特征,探讨了盆地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如下:(1)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期(始新世)、坳陷期(渐新世—早中新世)、反转期(中中新世之后),并以中新世末为界进一步划分为快速沉积期和剥蚀改造期;(2)陆上始新统烃源岩局部发育,不发育中新统烃源岩;海上发育中新统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强的生烃能力,两套烃源岩分布不同,导致海陆油气发现的差异性;(3)陆上生烃能力有限,超深水区风险较大,有利区位于中新统烃源灶60km范围内,有利区带内中中新统—上新统岩性圈闭是勘探的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大西洋的构造演化,划分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明确了不同演化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分析了漂移期岩性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方向。研究表明,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盆地经历了裂陷期和漂移期两个演化阶段,早白垩世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烈,以陆相沉积为主;晚白垩世至今的漂移期构造活动弱,以海相沉积为主。赛诺曼—土伦阶海相烃源岩是漂移期岩性油气藏的主要油气来源,是油气成藏的基础;盆地漂移期广泛发育大型深水沉积体,深水沉积体是漂移期储层和岩性圈闭形成的关键;油气运移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漂移期构造活动弱,缺少油源断裂,赛诺曼—土伦阶成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至烃源岩层内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成藏模式;寻找赛诺曼—土伦阶烃源岩灶内大型沉积体是盆地未来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西纳土纳盆地是发育在东南亚巽他克拉通内的裂谷盆地,也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运用盆地分析及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主力烃源岩、储集层及盖层等成藏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差异是造成盆地内烃源岩演化、储集层发育、油气成藏特征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油气可采储量区域上集中在Anambas地堑和Penyu次盆东北部,主要油气田(藏)类型包括挤压背斜、披覆构造和地层—构造型;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渐新统和下中新统。盆地内远景地层圈闭以上始新统—下渐新统Belut组冲积扇相砂砾岩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Gabus—下Arang组河流下切谷砂岩为有利储层,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东非裂谷西支Albertine盆地勘探获得突破,使该区成为研究和勘探的热点地区。Rukwa盆地作为东非裂谷系中沉积厚度最大的盆地,勘探程度很低。盆地为半地堑结构,位于Tanganyika-Rukwa-Malawi剪切带上,具有走滑拉分的性质。发育二叠系—三叠系Karoo地层、白垩系—古近系Red Sandstone和上新统—更新统Lake Beds三大套地层,沉积地层总厚度最大可达11km,且横向变化很大。盆地内发育Karoo煤层或黑色页岩和Lake Beds湖相泥岩2套潜在的烃源岩。盆地东南部地层埋深大,具备较好储盖组合条件,断层发育,圈闭和油气运移条件较好,推测为有利勘探区。烃源是盆地勘探最主要的地质风险。  相似文献   

8.
奥坦尼瓜盆地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为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侏罗世,盆地随着东西冈瓦纳大陆的解体,由非洲、南美和南极洲三大板块的裂开而形成。盆地经历了裂谷期(J3-K1凡兰吟期)、过渡期(凡兰吟期)和漂移期(K1欧特里夫期至今)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发育漂移期下白垩统欧特里夫阶和巴雷姆—阿普特阶2套烃源岩,以Ⅱ2/Ⅲ型干酪根为主,偏生气。主要储集层为下白垩统凡兰吟阶浅海相砂岩,其次为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深水浊积砂岩。圈闭发育具有典型的两分特征,裂谷期以构造圈闭为主,漂移期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截至2014年,盆地已发现41个油气田/藏,石油可采储量2 042万m3,凝析油可采储量2 016万m3,天然气可采储量1 160亿m3。平面上,油气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垂向上,绝大多数油气发现集中在裂谷期顶部凡兰吟阶储层中。通过对盆地南部阿古拉斯走滑带的分析认为,阿古拉斯走滑带的活动是造成盆地东、西部油气富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对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基础上,认为勘探前景区应聚焦盆地西部。  相似文献   

9.
巴西深水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成功,已成为全球常规油气的主要增长点。在过去的10年间,巴西新发现了100多个油气田,超过5×108 t的原油从巴西深水含油气盆地中采出,已占到全球常规油气储量增长的30%。系统梳理了巴西深水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同时研究对比坎波斯和桑托斯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这2个盆地都拥有盐上层系和盐下层系2种成藏模式,坎波斯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4套储层,盐上层系的勘探重点为盆地内东部蒸发岩不连续或较薄区域的浊积砂岩体,盐下层系应寻找盆地中央隆起带周缘发育背斜和断块构造的有利圈闭;桑托斯盆地发育2套烃源岩、3套储层,圣保罗高地之上构造高部位的湖相碳酸盐岩为未来盐下层系的有利勘探目标,盐上层系的勘探方向为盆地内西部盐岩薄层和过渡盐区。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大西洋的形成与演化,划分了贝宁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厘定了裂陷期盆地的边界,分析了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明确了盆地构造样式。贝宁盆地经历裂陷期、漂移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发育盐岩。受早白垩世裂陷期盆地东、西部应力差异控制,盆地形成了东部拉张构造区和西部走滑构造区,盆地裂谷分布具有"东宽西窄"的特征。东部拉张构造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体系,主要为拉张作用形成的铲式正断层,西部走滑作用区发育NE—SW向走滑断裂体系,发育陡直的走滑断裂,主要为走滑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受早白垩世东、西部应力差异和晚白垩世构造反转、新生代重力滑脱作用的控制,盆地发育拉张、扭张、挤压、重力滑脱4类构造样式,丰富的构造样式为盆地构造圈闭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尼罗河三角洲盆地经历了古特提斯汇聚到新特提斯裂开的被动陆缘、挤压应力为主的前陆盆地及以断裂活化作用为主的走滑盆地3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发育北三角洲和南三角洲2个次盆单元,总体上贫油富气,且大多气藏位于深水区。研究区发育两套有利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海相页岩和泥灰岩以及上白垩统黑色页岩,有机质碳含量丰富,主要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主力储集层为中新统三角洲砂岩及上新统深水斜坡水道砂岩,圈闭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主要沿着断层和不整合面向上部储层运移。尼罗河三角洲盆地生储盖匹配良好,是未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2.
尼罗河三角洲盆地经历了古特提斯汇聚到新特提斯裂开的被动陆缘、挤压应力为主的前陆盆地及以断裂活化作用为主的走滑盆地3个构造演化阶段。盆地发育北三角洲和南三角洲2个次盆单元,总体上贫油富气,且大多气藏位于深水区。研究区发育两套有利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海相页岩和泥灰岩以及上白垩统黑色页岩,有机质碳含量丰富,主要以Ⅲ型干酪根为主,主力储集层为中新统三角洲砂岩及上新统深水斜坡水道砂岩,圈闭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主要沿着断层和不整合面向上部储层运移。尼罗河三角洲盆地生储盖匹配良好,是未来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13.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南大西洋两岸盆地漂移期层系油气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两岸重点盆地漂移期主力烃源岩发育层位、生烃潜力、识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对比分析,明确两岸发育早、晚两套主力海相烃源岩。其中,晚期的赛诺曼—土仑阶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较广。整体上,两岸北段和赤道段盆地漂移期主力烃源岩地化指标优于中段和南段盆地,西非一侧海域盆地烃源岩地化指标优于南美一侧盆地。在对重点钻井的矿物元素化验分析、沉积相和古地理分析基础之上,总结了局限海湾的古地理背景和沉积相带类型控制优质海相烃源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规律,并进一步指出南大西洋两岸北段和赤道段盆地漂移期成熟生烃灶平面分布范围内的深水沉积砂体是主要有利勘探方向,以找油为主,中段含盐盆地内紧邻盐微盆的漂移期深水沉积砂体勘探潜力次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北海盆地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对前人在该区的大量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北海盆地三叉裂谷所在的3个地堑具有上下2层不同的结构特征,即晚侏罗世末期的裂谷拉伸运动造就了北海盆地的下构造层,而早白垩世之后的热沉降作用塑造了北海盆地的上构造层;断层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之下的老地层中。北海盆地油气成藏组合主要受下构造层的控制,成藏模式主要表现为中生代砂岩断—背斜油气藏,因此,可以认为,北海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裂谷拉伸运动。  相似文献   

16.
宽扎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哥拉宽扎盆地是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完整经历了前裂谷阶段、裂谷阶段、过渡阶段及漂移阶段等4个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盐下、盐间和盐上3套沉积层序,并各自形成含油气系统。在对宽扎盆地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后认为:宽扎盆地盐下、盐间和盐上3套沉积层序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别为拉伸断陷、盐隆起及盐构造运动;宽扎盆地盐下有利勘探区为盆地东部白垩系地堑构造区,盐间有利勘探区为盆地中东部盐隆发育部位,盐上有利勘探区为盆地东部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堑发育部位;宽扎盆地今后勘探工作重点应放在盆地东部白垩系地堑构造区的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目标。  相似文献   

17.
塞尔西培-阿拉戈斯盆地是巴西东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全面总结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勘探方向:①盆地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过渡期烃源岩最为重要,裂谷期次之,漂移期烃源岩生烃潜力最小。②盆地发育3套储层,分别为裂谷早期的三角洲-风成砂岩、裂谷晚期的河流-三角洲相砾质砂岩或砾岩和漂移期的浊积砂岩。目前3套储层均已证实。③最终优选出2套潜力层系的有利区带:盐下裂谷层系有利区带在北部和中央隆起带;盐上漂移层系有利区带在塞尔西培次盆地南部深水以及Sao Francisco河口外深水区域。  相似文献   

18.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维京地堑为其内部最具特征的陆内裂谷之一,其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综合IHS、USGS等资料,对维京地堑的基底、断裂、圈闭等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并论述了三叠纪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2个时期的断裂作用.断裂作用产生的掀斜断块构造圈闭及后期的反转构造圈闭、压实披覆构造圈闭等,...  相似文献   

19.
北山地区总口子盆地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总口子盆地开始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1999年6月,在西部断堑野马泉东断鼻背斜构造上总1井未获油气突破,制约了人们对该区下步油气勘探。为了探索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从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着手,重点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和圈闭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和白垩系麻木乌苏组为该区主要生油岩系;下白垩统额济纳组为良好储层;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期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东、西部断堑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0.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和空间展布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地震属性方法对东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新统阜宁组)厚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本区泰州组烃源岩厚度的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较阜宁组烃源岩分布广且厚度大,西次洼为东北凹陷主力生烃洼陷。地震属性法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内定量化预测烃源岩厚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对于类似盆地勘探早期的烃源岩评价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