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的发育与留存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起浩 《海洋科学》2002,26(4):58-62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以牡蛎原生、分布面积大 ,年龄主要在25800±2490aB P~15460±420aB P之间为其主要特征 ,在牡蛎生长期间 ,深沪湾地壳抬升速率与水动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 ,深沪湾海水深度稳定 ,海岸环境稳定 ,古牡蛎繁盛生长 ,其后深沪湾地壳抬升成陆 ,古牡蛎滩脱离海水成为牡蛎滩台地 ,距今7000a和距今2000a的两次强古地震 ,使古牡蛎滩快速下沉到潮下带和潮间带海底 ,这是深沪湾晚更新世古牡蛎滩能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调查及龙湖湖内和沿岸共78个钻孔岩心揭示的龙湖及沿岸混合花岗岩及其风化土、残坡积层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展布,分析了龙湖成湖前的凹陷和发育在凹陷内的古河流环境。研究发现龙湖湖盆内下游古河床相对邻近上游河床被大幅度抬升达3m余。龙湖的最早湖相沉积年龄为2 430±90aBP,其年龄落在导致古森林更深沉没于海的深沪湾晚全新世强古地震的时间范围内,认为龙湖的形成可能与2 430aBP左右深沪湾大地震,导致控制深沪湾陆地地堑的衙口—氵丙州断裂西北侧地块翘起掀升,使得湖盆凹陷内下游古河床被快速抬升,古河流被堵塞有关。龙湖是地震断塞湖,不同于断陷湖,是向斜坳陷湖的又一种构造湖。研究得出龙湖成湖前的古河流约在7 000aBP开始形成,这正是导致深沪湾古森林首次沉没于海的深沪湾早全新世强古地震大致年龄,结合古河床形成前的凹陷形态,认为龙湖湖盆内古河流的形成可能与7 000aBP左右深沪湾大地震导致龙湖地区环境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深沪湾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与地壳升降运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起浩  冯炎基 《台湾海峡》1990,9(3):231-238
本文根据深沪湾沿岸3个孔样品的孢粉、硅藻分析和~(14)C年代学测定,结合该湾潮间带的古油杉森林残迹和古牡蛎贝壳层,研究了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古海平面变化及其地壳升降过程。  相似文献   

4.
福建深沪湾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发现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福建深沪湾南岸潮间带的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结果表明,古森林属陆相裸子植物,距今约8ka;牡蛎礁主要由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化石组成,其形成年代约距今3k—4ka,从而为研究该区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古地理环境演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深沪湾古森林树桩和牡蛎礁的牡蛎壳的~(14)C测年数据,表明它们分别为距今7000~8000a和9335±199a,属于中全新世早期和早全新世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福建深沪湾潮间带发现晚更新世牡蛎海滩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笔者在地壳变形调查时,在福建省晋江县深沪湾发现主要由大量牡蛎化石组成的海滩岩,分布在深沪湾土地寮村边距岸约100m外,通常水深约2-3m的潮间带.牡蛎海滩岩长400余米,宽达60余米,间断分布,厚达20cm,下部被泥沙掩埋(照片1—2).  相似文献   

7.
福建深沪湾潮间带沉积异质体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鸣同  黄向华 《海洋科学》2003,27(12):42-44
深沪湾潮间带并列着两种性质迥异的沉积异质体——沉溺古树林和牡蛎礁。其号观性质、形成年代和沉积特征都有显著差异。古树林主要树种有:油杉(Keteleeria)、桑树(Mouas)和皂荚(Gleditisia)等,属于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4C测量表明其生长于7000aBP前后;牡蛎礁造礁生物主要属种有:近江重蛎(Crassostrea riwlaris),长重蛎(Crassostrea gigas Tunbers)等。属于河口贝类,^14C测量表明其生长于20000aBP左右。地貌调查和钻孔沉积物分析显示:牡蛎礁是晚更新世古河口的产物,古树林是全新世河道古土壤生长林,两者被埋藏后近代重现海滩。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声学地层和地质钻孔沉积地层的对比,并结合沉积物的粒度、微体古生物以及AMS14C测年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层序,探讨了深沪湾的古环境演变。深沪湾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划分的5个声学地层单元与钻孔岩芯划分的5个沉积地层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8.2 ka BP左右,全新世海侵使得海水进入深沪湾海域,海平面低于现今海平面10~12 m,气候凉爽;7 ka BP左右海水到达现今海平面位置,并于6 ka BP左右到达最高,约比现今海平面高2~3 m,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近岸大量裸子植物被海水淹没并被沉积物快速掩埋;5 850~5 642 a BP研究区温度降低,该降温活动持续到2 ka BP左右,气候凉爽干燥;2 ka BP以来温度逐渐上升,600 a BP左右有一个相对冷期,之后温度又逐渐上升至现今水平。  相似文献   

9.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对瓯江凹陷古近系地层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瓯江凹陷古近系发育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泊相、滨海相和浅海相5种沉积相类型.根据该区构造演化特征和沉积充填特征,可将瓯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演化分为3个阶段:早古新世断层开始活动,形成了凹陷雏形,总体发育三角洲—...  相似文献   

10.
揭示南海輓近海平面变动和古岸线诸多遗迹,探讨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一般规律,初步分析南海周缘中全新世和现代地壳构造升降速率,得出本区海平面上升率适中参考值为0.10—2.0mm/a,初步估算未来50年内海平面变化趋势在1.26—4.0mm/a之间;而构造升降受块断差异运动控制,一般规律是南海北部沿岸自东向西递减,由福建南部1.15mm/a至海南岛南部0.54mm/a。近代地壳形变资料亦证实这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伶仃洋海底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2003—200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1∶10万《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实测资料,综合分析了伶仃洋海底的沉积特征,认为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类型有:砂、黏土质砂、砂-粉砂-黏土、砂质黏土、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等6种类型。伶仃洋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底地层主要有两套:层A为全新世冰后期海侵以来逐渐堆积而成的沉积物,钻孔揭示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黏土质砂和砂—粉砂—粉砂质黏土;层B为一套晚更新世的黏土质粉砂、细砂—粗砂(含砾)、粉砂质黏土—黏土,以陆相沉积和剥蚀为主,局部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下地层则为基岩风化物和基岩。  相似文献   

12.
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是联系地壳深部过程和地表过程的综合体现.本文根据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分布状况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中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构造地质分区不同海洋沉积环境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砂质海滩区域性差异分布和堆积地貌的成因特点,从而为我国海岸资源利用的宏观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出:(1)中国沿岸砂质海滩的形成与发育受中新生代地质构造带控制,尤其受新构造期地壳断块升降活动差异性的影响,呈现出区域性富集的格局.(2)中国砂质海滩基本形成在构造隆起带岬湾沿岸,并且富集在其中新构造期处于上升区的海岸,这主要在于其区域性海岸环境具有形成砂质沉积的物质基础.(3)构造隆起带滨海泥沙的输沙途径及其再分配形式复杂多样,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砂质海滩堆积地貌类型.(4)根据海岸地貌和沉积成因模式,将中国沿岸砂质海滩划分为岬湾海岸叠置沙体沉积形式、滨外坝沙体连续沉积形式和浪控三角洲平原岸改造沉积形式等3种基本模型.(5)沿海晚第四世纪古夷平地貌面与现代海平面相对高程分布的分析表明,山丘岬湾岸型砂质海滩主要形成在新构造运动下沉区段或构造相对稳定区段,而台地岬湾岸型和泻湖一沙坝岸型形成在上升区段,浪控三角洲平原岸型则分布在断块盆地.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地质钻探和海滩观测资料,分析了后江湾海岸在海进作用下,海岸形成海进地层层序。滨面遭受侵蚀并正在后退和变陡。晚更新统陆相杂色粘土层和砾砂层直接暴露于海底。在海域供沙不足的情况下,整个海湾的海滩被侵蚀后退,而海滩各岸段侵蚀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潮流场对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渤、黄、东海陆架的M2潮汐、潮流。结果表明,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流有强弱之分以及往复流和旋转汉之别。在此基础上,计算了8种粒径沙的湖平均悬移输沙率、潮平均推移输沙以及相应的输沙率散度。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不同粒径泥沙输沙率散度的相对大小,确定出海底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质沉积、粉砂质泥沉积和以粉砂为主的混合沉积。计算结果表明,海底3种主要底负类型的分布格局与海底的冲淤格局以及与输沙率矢量的发散和聚合状况基本一致。在渤、黄、东海陆架,沙脊主要在强往复流区形成,沙席主要在强或较强的旋转流区形成,泥质沉积主要在弱潮流区形成。砂质沉积、泥质沉积以及混合沉积这3种主要底质类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渤、黄、东海陆架潮流场控制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潮流沉积体系。渤、黄、东海陆架的砂质沉积与泥质沉积并非残留沉积,而是潮流沉积。在没有冷涡的情况下,黄、东海陆架的典型泥质沉积在弱潮流环境中同样可以形成,因此,认为冷涡并非黄、东海陆架典型泥质沉积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通过海岛调查及已有文献资料分析,发现我国典型海岛存在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风沙灾害、断层、港湾淤积、滩面冲蚀、沙滩泥化、浅层气、砂土液化、地震、软土地基15种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最多,基岩岛岛岸、岛陆和近岸海底均可发生;其次为海岸侵蚀,在基岩岛、泥沙岛均有分布,主要发生于岛岸;再次为海水入侵(含咸潮入侵),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湿地退化也在基岩岛、泥沙岛岛岸均可发生;其他灾害类型的分布较少。通过对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分析,发现各地质灾害都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人为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剧,各地质灾害之间还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沙坝湖海岸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文章论述了粤西海岸全新世中期以来在海平面升降影响下沙坝湖地貌的发育过程,得出如下结论:距今7000a至5000a.海平面曾上升至+4m,由于大陆架泥沙的向陆堆积,形成了揭湖拦湾沙坝的后缘高突部分:以后海平面逐步下降至现今位置,它所形成的海退沙楔发育成低矮的向海沙坝和海滩;距今2000a,海平面趋于相对稳定;现今海平面微升,出现了海岸侵蚀。文章还对该地在海平面升降影响下的海岸泥沙运移机制以及海岸高海面堆积和现今海岸侵蚀现象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7.
Exposed sandy beaches filter huge volumes of sea water daily as a result of wave and tide action. A regression model is developed which predicts the volume of water filtered daily by a beach as a function of tide range, beach slope and sand particle size. From these parameters estimates are also made of intertidal distance, the degree of expansion of the intertidal above the still water tide range by wave action and the average path length through the sand interstices percolated by filtered sea water. An equation is derived relating the degree of mineralis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filtered sea water to the distance filtered through the sand and the sand particle size. Employing all this information, a simple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volumes of sea water filtered and the amounts of inorganic nitrogen regenerated by intertidal sandy beaches over a range of physical conditio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nutrient generation for the inshore zon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Ocean Engineering》2004,31(11-12):1351-1375
Sorting of sediment on a beach under wave action takes several forms. Stratified layers of finer and coarser sediment, which depend on wave climate, grain size and beach slope are formed. This complex problem can be simplified by defining the cross-shore and longshore sorting according to the angle between the breaking wave and the coast. In the present study, longshor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beach profiles was measured in a wave basin. Three-dimensional hydraulic mode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regular waves. Eighteen sets of experiments performed in longshore sorting mechanism using two different sand beds. The sorting of the bed material and the formation of armour coats along the beach were defined by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and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for sandy beaches.The rate of sediment transport with grain size sorting was measured in a wave basin. A method introduced sorting process wa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sediment rate based on sorting mechanism was also discussed with known method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non-uniformity of the grain size and hence sorting of the beach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and transport due to wave motion in a similar way to the case of steady flow in alluvial channels.  相似文献   

19.
启东碧海银沙沙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北支口北侧启东嘴附近,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受长江江流、海水风暴潮和潮流等影响,海岸地质背景较为复杂,以海陆交互作用的潮间带和水下三角洲地貌为主,本身地质条件并不适合作为沙滩旅游项目的开发。自2011年起,恒大集团在这里使用泥岸人造沙滩技术,通过围堤筑坝、滤沙净水,成功建成了围海7.23 km2、滩长3.5 km的恒大海上威尼斯碧海银沙项目。在该项目建设之前有上海金山城市沙滩、天津东疆浴场、潍坊央子人造沙滩等多个人造沙滩建成,其在上述人造沙滩成功案例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地质条件,成功总结出了适合自身的一套围海成湖、吹沙净水、泥沙隔板及防泥网的工程技术系统,为中国粉砂淤泥质海岸人造沙滩建设提供了又一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海岸风沙是海岸带陆-海-气相互作用的突出产物。本文通过福建平潭岛远垱澳海滩风沙全环境要素观测,从海滩风沙垂向分布、滩面风沙起动和搬运等方面,探讨并总结自然海滩潮汐动态作用下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研究结论为:(1)海滩湿沙表面风沙流绝大部分(98.9%)在离滩面30 cm高度层内运动,不同粒径组沙粒的垂向分布形式不同;(2)潮汐旋回中的海滩起沙风速显著高于同等粒径内陆沙漠地区,其变化过程主要为滩面平均表层湿度与风区长度相互"博弈"的结果;(3)海滩风沙输送量主要受风速、滩面平均表层湿度与风区长度耦合作用,涨落潮不同阶段输沙量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4)"干沙起动+湿沙表面传输"为典型的海滩风沙搬运模式之一,滩面风沙运程较短,总体呈"接力"式特征向海岸前缘沙丘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