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五龙沟金矿田内首次发现晚志留世A型花岗岩体.对其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Nd及Hf同位素研究,探讨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20±3 Ma,为晚志留世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具有高SiO2(76.0%~78.4%)、K2O(4.64%~5.22%)和Na2O(2.93%~3.25%)含量,低FeOT(0.98%~1.45%)、MgO(0.11%~0.22%)和CaO(0.27%~0.79%)含量特征.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P、Ti)和HREE,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09~0.12).该岩体104×Ga/Al比值为3.09~3.15,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全岩εNd(t)=-2.5~-2.2,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Nd)=1 339~1 365 Ma.锆石εHf(t)=-2.8~+2.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1 269~1 583 Ma.地球化学、Nd及Hf同位素揭示该岩体为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的古老地壳物质混合形成.构造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具有A2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结合和勒冈那仁和冰沟A型花岗岩体,认为东昆仑地区至少在晚志留世已进入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对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县普洛岗乡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原位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2个花岗岩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4.3±1.1)和(44.5±1.1) Ma,代表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始新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60.53%~65.28%,K2O+Na2O质量分数为6.53%~7.98%,Al2O3质量分数为15.52%~16.13%,铝饱和指数为0.86~0.91,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花岗岩轻稀土元素相对较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中亏损Nb、Ta、Ti和富集Rb、Th、U、Pb。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值为8.8~11.1,176Hf/177Hf 为0.282 994~0.283 060,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422~557 Ma,反映了其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普洛岗乡花岗岩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俯冲板片折返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类乌齐地区的花岗岩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类乌齐花岗岩成岩年龄为(73.75±0.58) Ma。岩石具有高硅[w(SiO2)=71.02%]、富碱[w(K2O+Na2O)=8.09%]、FeOT/MgO比值高等特征。富集Rb、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样品具有强烈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特征(LREE/HREE=13.39),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表现出Eu负异常,配分曲线呈右倾,样品锆石εHf(t)值主要介于-1.1~-7.9之间,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40~1202 Ma,指示其由中元古代壳源物质熔融形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类乌齐花岗岩属于晚白垩世A型花岗岩,其岩浆来源于中元古代下地壳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与前人研究,文章认为类乌齐地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4.
粤北佛冈岩体北缘的白沙岩体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30.3±3.0Ma,表明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于早白垩世。岩体高硅(SiO2=70.64~75.01wt%),高Na2O+K2O(7.62~8.33wt%),低P2O5(0.024~0.100wt%),富集Rb、Th、U、K、Pb、Nd、Zr和Hf等元素,亏损Ba、Nb、Ta、La、Ce、Sr、P和Ti等。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6.74~54.69],显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5~0.35),少量正Eu异常(δEu=0.82~1.19)。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εHf(t)=-7.3^-10.6,其平均值为-8.89。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主要为1654~1865Ma(n=8),平均值为1751Ma。佛冈复式岩体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陆缘弧构造背景下,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地壳的杂砂-泥质源岩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5.
冈底斯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的研究比较缺乏.以出露在冈底斯隆格尔-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带的拉隆花岗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显示,拉隆花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5±3.9 Ma~225.4±4.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T3),属印支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体表现出低Ti(w(TiO2)=0.46%~0.73%),富Si(w(SiO2)=63.24%~67.94%)、Al(w(Al2O3)=14.14%~15.85%)、Na(w(Na2O)=2.58%~3.04%)、K(w(K2O)=3.06%~4.89%),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和弱过铝质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稀土总量∑REE为138.62×10-6~255.53×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斜型,其(La/Yb)N值为8.35~17.90,具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54~0.69),无Ce异常(Ce/Ce*=0.92~1.02);微量元素表现出Ba、Nb、Ta、Sr、Ti、P元素亏损和Rb、K、Th、U、Zr、Hf元素富集的特征.岩体的εHf(t)为-6.4~2.5,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80~1 479 Ma,相当于念青唐古拉群形成的地质时代.拉隆花岗闪长岩体属A型花岗岩,为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古特提斯俯冲碰撞形成的岛弧背景下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吉林东部地区侏罗纪花岗岩的分布较为有限,缺乏区域构造演化环境的判别证据.对侵入到老岭群当中的隐伏岩体石英二长斑岩进行了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获得石英二长斑岩样品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165±1Ma,属中侏罗世;岩石SiO2=61.01%~61.99%,全碱含量(K2O+Na2O)为5.78%~7.98%,属钙碱性系列岩石,贫MgO、CaO、Fe2O3T,A/CNK=1.02~1.39,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Eu/Eu*=0.92~1.01,异常不明显,显示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εHf(t)值为-15.46~-17.0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2 189~2 290 M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Mg#=26.90~33.04,贫Yb(0.43×10-6~0.48×10-6)和Y(6.63×10-6~7.12×10-6),锆石Ti温度均值为744℃,属低温花岗岩.岩浆源区为古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中侏罗世火成岩形成于俯冲背景之下,而非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的远程效应,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陆缘可能进入走滑的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7.
赣西北蒙山岩体的锆石U-Pb-Hf、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存在较大的争议,赣西北印支期岩浆活动的规模及该次岩浆活动是否与基性岩浆的底侵有关,仍缺乏可靠的资料.过去认为赣西北蒙山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而本次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蒙山3次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时间分别为236±3 Ma,220±3 Ma和217±1 Ma.蒙山花岗岩属准铝-过铝质,高硅、富钾,K2O+Na2O为7.53%~8.86%;稀土总量为213.09~380.75 μg/g,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0.07~0.4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弱亏损,P、Ti亏损.大部分花岗岩的εNd(t)值为-9.9~-6.1,Nd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1.8 Ga.第1次形成的灰白色粗粒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大部分集中在1.10~2.65,Hf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集中分布于782~866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分布在1 096~1 186 Ma,说明其物源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地壳;第3次形成的细粒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集中分布于1.71~4.98,tDM1为671~832 Ma,tDM2集中在932~1 139 Ma.蒙山细粒花岗岩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成岩过程中有基性岩浆加入,为华南部分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与基性岩浆底侵有关的关系提供了证据.蒙山花岗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出现了解耦现象,解耦原因可能与花岗岩的物源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具有Nd-Hf解耦特征的弧源地壳有关.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华南印支期火成岩的资料,总结了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据此讨论了华南印支期的动力学背景和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华南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西北向俯冲于华南板块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8.
新县岩体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上,对其进行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探讨有助于加深对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SiO2含量为74.94%~78.16%,K2O含量为3.87%~5.86%,Na2O含量为3.82%~4.24%,Al2O3含量为12.38%~13.57%,具有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A/CNK=1.05~1.11) 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42.67×10-6~110.45×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有Eu的负异常,岩体富集Rb、U、Hf和Y,亏损Ba、Nb、Ta和Ti,显示出Ⅰ型高分异花岗岩的特点.3个期次岩石的U-Pb年龄分别为153.4±1.1 Ma、146.4±1.6 Ma和131.6±1.8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新县岩体的εHf(t)值为-24.5~-20.3,位于地幔演化线之下,tDM2值为2.68~2.93 Ga,指示其源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古老地壳,其组成类似于扬子板块北缘TTG型岩浆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新县岩体形成于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环境,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壳从挤压收缩向区域性伸展的构造体制大转换过程和大规模的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时期.   相似文献   

9.
秦岭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是陕西翠华山国家山崩地质公园的崩塌母岩,目前还未见对其系统地开展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翠华山水湫池地区分布的黑云母花岗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Lu-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获得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49.4Ma±1.1 Ma,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资料,翠华山复式岩体可能存在~227 Ma、~150 Ma、~119 Ma三期岩浆侵位活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具有高硅(w(SiO2)=69.83%~75.31%)、富钾(w(K2O)=2.71%~5.23%)、弱过铝质(A/CNK=1.00~1.07)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Ⅰ型花岗岩;其轻、重稀土分馏明显(w(LREE)/w(HREE)=10.09~67.50),富集LILE(K、La、Pb、Sr)、亏损HFSE(Ta、Nb、P、Ti),Eu呈弱负异常—轻微正异常,且显示高Sr低Y花岗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分析得出εHf(t)=-4.6~-1.4,T...  相似文献   

10.
北阿尔金野马泉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马泉二长花岗岩为北阿尔金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花岗岩体,为探讨其成因、形成环境及其与北阿尔金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马泉岩体为中-粗粒等粒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岩体侵位时代为450~453 Ma.岩石具较高的Na2O/K2O比值为1.72~2.29,铝饱和指数A/CNK为0.99~1.10,P2O5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具Ⅰ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较弱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富集Rb、Ba、Th、U、K等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为5.52~10.75,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0.75~1.09 Ga,其源岩可能主要是0.75~1.09 Ga的新生地壳(基性岩).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野马泉二长花岗岩体可能形成于同碰撞-后碰撞环境,为造山带根部基性岩石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11.
西藏拉萨地块阿翁错—盐湖岩浆弧的成因是解决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极性和时限的关键。本文选取阿翁错北岩体中的二长花岗岩进行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阿翁错北二长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7.0±0.5) Ma,MSWD=2.6,属早白垩世晚期。样品表现为高硅、富钾的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A/CNK值介于1.006~1.019之间,属弱过铝质;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及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中等至弱的负Eu异常(δEu=0.55~0.78),属弱过铝质未分异的I型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样品锆石初始Hf同位素εHf(t)值除1颗锆石达11.1外,其他17颗锆石介于3.7~6.3之间,平均值5.0,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928~765 Ma之间。基于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阿翁错北岩体很可能是新生地壳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与镁铁质岩浆发生不均一混合作用形成,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参与。结合拉萨地块中北部岩浆岩Hf同位素研究分析,阿翁错—盐湖岩浆弧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后退式俯冲的构造体制下,阿翁错北岩体的形成时代(107~104 Ma)代表了由断离板片俯冲末期向碰撞环境转化的时限。  相似文献   

12.
紫金山矿田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闽西南凹陷西南部,是我国大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区内发现多个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金、银、铜等金属矿床.对紫金山矿田东南矿段与成矿密切相关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锆石稀土元素、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LA-ICP-MS法获得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岩浆结晶锆石206Pb/238U-207Pb/235U谐和年龄为109.5±1.9 Ma(MSWD=0.74,N=16),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7.44±0.94 Ma(MSWD=1.06,N=16),二者在误差范围内结果一致,结合锆石稀土元素和岩浆振荡环带特征及Th/U比值,上述年龄结果可代表岩石的结晶年龄,表明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位于燕山期早白垩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均为负,介于-4.99~-1.06(平均值为-2.99);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1 233.7~1 485.4 Ma(平均值为1 362.4 Ma).样品的εHf(t)、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布范围变化较小,暗示岩体的岩浆来源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紫金山矿田东南矿段早白垩世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反映了闽西南早白垩世的岩浆成矿活动时间和源区特征,其成因与中国东南部岩石圈伸展减薄和壳源物质参与岩浆形成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 Ma,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艾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东缘,由深成相的石英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类及浅成相的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组成,岩体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对艾山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和研究,探讨了该...  相似文献   

14.
对冈底斯中部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结果表明, 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5± 1)Ma, 岩石属于强过铝质花岗岩, A/CNK= 1.16~ 1.20, K2O/Na2O= 1.67~ 1.95.岩石富Rb、Th和U等元素, Eu/Eu* = 0.29~ 0.41, (La/Yb)N= 22.62~ 35.08.锆石εHf(t)= -12.4~ -1.8.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产生于地壳中泥质岩类在无外来流体加入的情况下云母类矿物脱水反应所诱发的部分熔融作用, 其岩石形成机制类似于喜马拉雅新生代淡色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岩浆结晶年龄为(202± 1)Ma, 岩石属于准铝质(A/CNK= 0.96~ 0.98), K2O/Na2O= 1.42~ 1.77, Eu/Eu* = 0.54~ 0.65, (La/Yb)N= 6.76~ 13.35.锆石εHf(t)= -8.2~ -5.5.根据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 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来自于地壳中基性岩类的部分熔融.冈底斯印支晚期强过铝质花岗岩的确定, 表明了冈底斯在印支晚期以前曾发生地壳的缩短与加厚作用,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冈底斯印支早期的造山事件及冈底斯经历了多期造山作用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矿区深部Sn-Li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但人们目前对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深部花岗岩体成因与演化及其对稀有金属矿化存在怎样的制约尚不清楚.为此,针对该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获得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0.7±0.5 Ma(MSWD=0.53),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高钠),贫钙、镁、铁和极低P2O5(< 0.01%)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于1.02~1.08,全岩Rb/Sr、Nb/Ta比值高,Zr/Hf比值低(< 4).岩体富Cs、Rb、Th、U、Nb、Ta以及Li、F等元素,亏损Ba、Sr、Ti和稀土元素,轻重稀土比值小,并具显著的四分组效应和Eu负异常(δEu=0.02~0.15),锆石饱和温度(691~727℃)和Zr+Nb+Ce+Y含量均低于A型花岗岩,以上综合特征反映其应属准铝-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岩体具正的εNd(t)(+1.10~+3.75)值和相对均一的εHf(t)(+4.2~+8.7)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Nd)DMC=607~829 Ma;T(Hf)DMC=627~914 Ma),说明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可能来自于含大量幔源组分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Sn-(稀有)成矿受岩浆后期的高度分异演化和晚期流体-熔体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与外围的脉状矿体共同构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6.
宝贝岩体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南部的晚古生代达尔布特中酸性岩浆岩带中,其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合锆石阴极发光图像(CL)和U、Th元素特征,获得宝贝岩体的年龄为297±10 Ma (MSWD = 14),时代属晚石炭世晚期。花岗斑岩为典型的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条纹长石和石英为主;岩石中SiO2含量为74.59%~76.26%、全碱变化于8.13%~8.63%;铝饱和指数A/CNK为1.00~1.02,属弱过铝质;岩石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为1.54~3.05,负Eu异常(δEu为0.25~0.53);富集Rb、Th、U、K和LRE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Ba、Nb、Sr、P、Ti等元素,属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系列。根据岩体的成因类型并结合区域构造环境演化,分析认为西准噶尔不仅在晚石炭世早期存在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花岗岩,在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纪早期也存在持续俯冲作用,在此环境下形成了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型宝贝花岗斑岩。  相似文献   

17.
五女峰岩体位于通化地区集安市,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鸭绿江—图们江断裂北侧,其岩性为碱长花岗岩。为确定其侵位时代和探讨大地构造环境,对五女峰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0.50±1.60) Ma,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富铝和低钛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8~1.00,为准过铝质岩石;固结指数(IS)为0.80~3.20,反映了该岩体经历了高程度分异演化作用;δEu为0.05~0.37,具较强的Eu亏损,LREE/HREE和(La/Yb)N值分别为7.13~24.68和7.01~39.20,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且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点。五女峰岩体呈现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Rb、K、Th、U,略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 Nd、Sm、Zr、Hf,以及明显亏损P和Ti的特征。综合岩石矿物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五女峰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体制环境下。  相似文献   

18.
孟勇  唐淑兰  王凯  李艳广 《地球科学》2018,43(12):4427-4442
对东天山大白石头南片麻状花岗岩的研究,可以为新元古代早期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提供约束.在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片麻状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研究显示,片麻状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922.7±7.9 Ma.岩石富SiO2(70.04%~71.60%)、碱(Na2O+K2O=5.93%~6.58%)、Al2O3(13.88%~14.91%)和低MgO(1.13%~1.29%).岩石Al2O3/TiO2(25~27)小于100,CaO/Na2O(0.7)大于0.3,K2O/Na2O(1.6~2.2)大于1.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及La等,亏损Ba、Ta、Nb和Sr等,(La/Yb)N(7.29~8.11)小于10,δEu小于0.5,均显示出S型花岗岩特征.锆石εHf(t)均为正值(3.226 78~13.727 4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920~1 598 Ma,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综合已有研究结果,可以推断天山地区出露的该期构造岩浆事件可能对应于新元古代的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大兴安岭北段小柯勒河花岗斑岩脉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地质意义,本文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Hf同位素的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富硅(w(SiO2)为69.85%~70.48%)、富碱(w(Na2O+K2O)为9.74%~9.89%),贫镁(w(MgO)为0.34%~0.40%)、贫钙(w(CaO)为1.04%~1.20%),A/CNK为0.98~1.02,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和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中等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高场强元素Th、U、Hf、Zr,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和高场强元素Nb、Ta、Ti、P。花岗斑岩中的104Ga/Al值为2.32~3.68,分异指数ID为87.63~89.01。综合分析认为小柯勒河花岗斑岩属于分异的I型花岗岩。花岗斑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4.0±0.6)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锆石εHft)值为0.5~3.3,二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TDM2为1 150~970 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花岗斑岩源岩为由亏损地幔衍生的中-新元古代新增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并有少量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该花岗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背景下的伸展环境,此时太平洋板块持续向欧亚大陆俯冲,但对本区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20.
周皓  裴福萍  焦骥  王枫  许文良 《地球科学》2020,45(2):519-533
中国吉林省通化县赤柏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脉(株)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中生代时期大陆下地壳的属性和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区花岗质岩脉(株)中的锆石普遍发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53~1.94),表明其为岩浆成因.对采自花岗质岩脉(株)中4个样品的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它们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16 Ma、124 Ma、127 Ma和130 Ma,即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变化的SiO2(60.61%~76.07%)和MgO(0.01%~2.48%)含量、富碱(K2O+Na2O=6.26%~9.14%)及富Al2O3(11.99%~16.13%)的特征,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微量元素上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Ba、Sr、P、Ti和Eu等元素(Eu/Eu*=0.05~0.30),暗示其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碱性长石、磷灰石和钛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围岩的同化混染作用.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石相比,早白垩世晚期岩石的碱性程度提高.样品中锆石εHf(t)值介于-21.84~-10.74之间,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86~2.56 Ga.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暗示,赤柏松地区下地壳以古元古代地壳物质为主,存在少量新太古代地壳物质.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以双峰式岩石组合为特征,进一步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火成岩和区域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处于俯冲背景下的伸展环境.与早白垩世早期相比,早白垩世晚期伸展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