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衍  饶莹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1):4393-4400
我国北方地区黄土塬覆盖区的静校正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难点问题之一.黄土塬表层覆盖巨厚黄土,高差起伏较大,地震静校正问题严重;而且黄土塬覆盖区的潜水面普遍较深,常规折射静校正方法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本文针对黄土塬覆盖区的静校正难题,研究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黄土塬地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层析反演静校正利用地震波初至走时数据、通过迭代反演的方法构建速度模型,进而依据所得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本文的迭代反演采用同步迭代重构算法(SIRT),并且对同步迭代重构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层析反演的迭代过程趋于稳定.但是,因为黄土塬覆盖区地表高程的横向变化剧烈,相邻检波点的高差及其静校正量有时差异很大,在运用层析静校正求取长波长静校正量的同时,还需采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短波长静校正量.实例证明,综合应用依据初至波走时数据的层析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方法,同时计算长波长和短波长的静校正量,能够有效地解决黄土塬覆盖区实际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2.
复杂山区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高静校正精度是取得复杂山区良好地震成像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建立在水平折射面假设基础之上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无论是假设前提还是实际应用效果,都不适应于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为此本文提出使用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即利用地震记录中初至旅行时反演出表层速度模型,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通过正演模拟数据和实际资料的验证,很好的解决了复杂地表引起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3.
山前带、黄土塬等复杂近地表地区已成为目前勘探的重点,因其地表起伏剧烈、高差严重等的现象,近地表建模技术严重影响着静校正的准确性.近地表速度建模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层析法,折射法,面波法等,旅行时层析法是目前速度建模的一种准确高效的方法,其基于射线理论,利用地震波旅行时信息来反演地下速度.本文利用初至旅行时层析进行近地表建模,并在起伏异常体模型上进行了近地表建模,模型测试说明了本文中方法在山前带等复杂近地表地区进行静校正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黄土塬地震资料严重的静校正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分别计算静校正量,按照地表一致性原则,将两种方法计算的炮点,检波点校正量各自分解为高频校正量和低频校正量,然后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获得全新的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量.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实际应用表明,应用本文方法计算的静校正量的地震剖面与单独应用层析静校正量或折射静校正量的地震剖面相比,其层位同相轴连续性和信噪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而证明本方法的正确可靠性.同时表明,本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本区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5.
鄂南黄土塬区由于巨厚黄土层,经过一次静校正(层析静校正)、剩余静校正处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处理成果存在与地表高程相关的假构造,影响了地震资料的解释.因此,文中提出了一种井控约束长波长静校正技术,来解决剩余的静校正量.通过研究,分析了剩余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和地表高程的相关性,根据这两者的相关性和井数据,拟合得到井控长波长静校正量函数,计算全区长波长静校正量.对该方法在黄土塬区进行应用,井控约束长波长静校正技术处理后,剖面上的假构造得到消除,较好的解决了黄土覆盖区严重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6.
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具体给出了三维抽线,目的层质量监控,三维速度内插,三维底界内插等技术的实现方法,并结合了西部某工区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结果表明,这种由微测井、小折射求取近地表深度-时间速度模型,由大炮记录折射初至旅行时求取各点延迟时,两者联合反演低降速层底界的厚度和高程,最终求取低降速层静校正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低降速带的反演精度,较好地解决表层结构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7.
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技术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豪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6):2577-2584
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油气藏,构造都是十分重要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因素的影响往往与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密切相关,因此,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是目前资料处理中常用的静校正技术.前者适合近地表有稳定的折射层、表层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不太剧烈的地区,并要预先给出风化层的速度;但是不能反映层内速度变化,不适合风化层速度变化剧烈或存在速度反转的地区.后者在算法上比前者复杂许多,适合地形起伏较大、近地表结构复杂、速度变化剧烈的地区,能够解决因速度横向剧烈变化和速度倒转引起的静校正问题;但是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存在多解性.日常工作中往往会认为层析静校正一定比折射波静校正效果好,其实不然.本文在归纳了这两种方法适用条件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低山区和黄土塬区两种典型地表结构的实际资料进行了静校正处理.从模型和剖面对比上可以证明,并不是算法越复杂处理效果就越好,只有在满足算法适用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体现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复杂山地灰岩出露区勘探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解决静校正问题难度较大,由于静校正问题的存在会降低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出现假构造、影响速度分析,严重影响地震资料成像质量,降低勘探成功率.为解决复杂山地灰岩区勘探存在的静校正问题,本文研究了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和初至层析静校正,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研究融合静校正技术,在本研究区中,该方法是采用折射静校正和初至层析静校正量的优势区域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优点和适应性,较好的解决一次静校正;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提出了基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成像域射线束剩余静校正和速度建模的循环迭代综合剩余静校正处理技术,分步逐级迭代解决剩余静校正问题,该方法集成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成像域射线束剩余静校正的优点,明显提高地震剖面的细节成像质量.通过本文研究,建立了一套针对复杂山地灰岩区低信噪比资料的静校正处理技术序列并形成一套处理流程,在川东南复杂山地灰岩区低信噪比数据处理中,验证了该技术序列的可行性,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浅表层结构复杂区静校正的优化选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地区(沙漠、山地及黄土塬区)的表层结构往往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静校正问题是困扰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文章首先通过对浅表层结构的调查,掌握勘探区内黄土覆盖区段浅表层地层的结构与速度特点,从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出发,通过大量实验及对比论证分析的方法,最终优化选取层析静校正方法取得了优质的叠加剖面,从而为今后类似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鄂尔多斯黄土塬探区的地貌特点和表层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地震资料存在很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层析反演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基本解决了短波长静校正,但仍有部分长波长静校正未解决,因此,识别和解决残留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恢复地层真实形态是地震资料处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长波长静校正常用方法的三种思路及其适用限制,在分析长波长静校正成因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五种长波长静校正问题的识别方法:水平叠加剖面法、共炮检距剖面法、分偏移距叠加法、地形相关法、交会图法,并对这些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采用测井实钻深度约束的井控静校正方法消除剩余长波长静校正量.应用表明,识别方法可以准确地辨别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而且井控静校正能有效解决鄂尔多斯黄土塬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效果显著,为长波长静校正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近地表速度模型重建及在静校正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微测井技术和层析反演方法的各自优点,本文发展了基于微测井资料进行层析反演重建高分辨率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高精度静校正量的计算,最后在我国南方某地区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解决复杂地表条件下的近地表速度高分辨率建模以及高精度静校正问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折射波地震记录叠加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多次覆盖折射波地震勘探是用来追踪反射波成像质量较差地区的地质构造或用于追踪深层基底形态及研究基岩面的一种勘探方法.基于折射波理论,用折射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对地下折射界面进行成像,应用共深度折射面元叠加成像理论方法,给出用共深度折射面元叠加成像技术对地下折射界面进行成像的速度分析与动校正计算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折射波发育探区的共深度折射点叠加成像方法,最后以模型和实际例子说明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一直被认为是转换波处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研究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种组合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首先,根据采集的三分量微测井资料计算低降速层的纵、横波平均速度比,再利用该速度比与纵波的检波点静校正量相乘计算得到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应用改进的共检波点叠加互相关法求取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量;最后,利用分频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求取剩余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四川地区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使地震资料的成像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川东北复杂山地三维静校正应用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东北复杂山地由于地表高程变化大、风化层厚度不均匀、低降速带速度横向变化大、高速层底界不稳定等因素,得到的地震资料具有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山地静校正问题是后续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之一,本文首先分析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结合实际复杂山地三维地震资料的特点,进行试验对比,提出了进行山地静校正的基本思路,即:首先进行高程静校正,这样可以利用高程静校正更容易拾取初至时间,然后利用折射静校正结合微测井等资料建立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以此速度-深度模型作为层析静校正的初始模型进行迭代处理,最后得到最终的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和静校正值.根据以上处理流程,我们建立了适合于川东北山地三维复杂地表地震资料的静校处理正方法,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表剧烈起伏,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区,层析静校正较以往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受初至时间拾取精度、炮检距的选择、近地表模型约束等问题的影响,层析反演的精度还不能满足低幅度构造预测的需求,为此提出微测井约束分步层析的静校正方法,即将浅层速度模型与最终近地表模型分步进行层析反演,并应用微测井信息约束浅层速度模型层析反演,有效地提高了近地表速度模型反演的精度,通过在古峰庄地区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问题,低幅度构造预测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地质构造发育,构造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存,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由于构造的复杂性,静校正问题突出,准确建立速度场困难,深层成像精度差;绕射波、回转波发育,成像归位不准确.本文综合层析静校正技术和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技术计算静校正量,在精细速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偏移速度场模型,采用基于共炮检距域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进行偏移成像,此方法对速度场精度要求低,计算效率快且成像精度高.结果表明:浅层静校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深层反射层能够较准确的分辨,偏移剖面上反映的地层信息丰富且成像归位准确,较好地刻画了研究区的构造形态,满足研究区的成像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地震走时层析建模技术是解决复杂近地表模型速度建模问题的重要技术.该方法是一种迭代反演方法,在地震反演过程中需反复计算地震射线走时.本文采用交互初至拾取方法,通过层析反演出近地表模型,对比分析了走时层析反演表层模型与野外表层模型差别,从而引入了控制点成果约束的层析反演综合建模技术.最终将野外调查成果同走时层析反演建模结合起来,运用非线性走时层析反演技术,通过可视图片、数据、曲线的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在速度纵横向变化大的复杂地区,通过野外资料与室内处理信息交互约束,可以为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近地表模型奠定基础,进一步为地震采集资料静校正处理方法的确定和叠加剖面品质提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转换波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接收点的横波静校正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横波速度基本不受潜水面的影响,横波低速带厚且不均匀,速度又比较低,通常会造成转换波接收点的横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与纵波静校正没有直接相关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改进的纵波构造时间控制方法求取转换波接收点的静校正,在转换波的共接收点叠加剖面上追踪拾取多组同相轴,联合纵波对应层位的地下构造时间确定接收点大的横波静校正量.通过不同的时移将几个相邻的层位合成一个反射层位,解决同相轴不能连续追踪的难题,同时利用浅、中和深层多组层位对一个接收点的静校正量求其平均,降低拾取误差对静校正量的影响,兼顾地下浅、中和深层的静校正效果.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静校正方法能稳定的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常规静校正方法是先做低降速带校正,再做从高速层顶界面到统一基准面的校正。当高速层顶界面起伏剧烈和高速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时,这种静校正计算方法就不能很好解决静校正问题。中间参考面静校正技术是在静校正计算时,在高速层顶界面之下引入一个圆滑的参考面,这样可以在低降速带校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静校正精度,确保成像效果和构造精度。该项技术在中国西部复杂地表区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系统介绍了中间参考面的意义、应用条件及参数的选取,同时展示了部分典型效果对比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复杂地表地区,近地表速度构造模型的确定在地震资料处理和成像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针对传统方法只能解决静校正中的部分问题,精度不高,本文采用的广义线性反演折射法,利用初至时间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用交互、迭代的方法计算静校正量.该法在土屋斑岩铜矿区的应用,表明在提高信噪比方面比较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