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是边界元法在地下水补给量计算中应用的一次尝试,它成功地把边界元法应用到考虑有垂向补给或排泄的实际水文地质问题中。文中详细地推导了考虑有垂向补给或排泄均质各向同性承压含水层非稳定流边界元法的计算公式,结合长春市八里堡群井开采试验的水位观测资料计算了河流边界的补给量;分析了目前边界元法在水文地质计算中出现的时间积分和面积积分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做了些改进;结合简单水文地质模型给出了边界元法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根据承压含水层水头升降变化位置相同时,单位体积释放量与吸收量及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与饱和差相等的理论,并依据水源地的地下水开采量与水位变化的相关关系,将地下水的补给量与因水位升降而引起的贮存量变化量分开,求得不同水位降深时的地下水补给量,建立地下水补给量方程,评价地下水的开采资源量。方法简便易行,通过郑州市区水源地的实例运算,证明准确性高,是评价水源地地下水开采资源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济南泉域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渗入和河流渗漏,排泄方式主要为人工开采和泉水排泄,总体向北径流,多年平均补给量为70×104m3/d。1987~1996年间济南泉域岩溶水动态受降水影响极为明显:1987~1990年枯水期由于降水量少,水位呈下降趋势,1990年枯水期市区水位达到历年来最低点,为20.8m±;1991~1996年降水相对充沛,岩溶水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1996年丰水期市区水位为十几年来最高值,达到29.4m。受人工开采量增加的影响,近十年泉域岩溶水水位较70年代以前明显下降,泉流量变小。济南市区岩溶水与西郊炒米店断裂(带)以东地区岩溶水联系密切,为此,加大峨嵋山水厂开采量或在炒米店断裂以西地区增加开采量不会对市区水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造成了高原面上的气候和植被向干燥化和寒冷化方向不可逆的退化演替。在格尔木河冲洪积扇人工河首端建立分水枢纽,通过调节河流渗补给量来维持绿洲生态环境所需的地下水最佳水位,以促进植被繁茂,对防治绿洲带沙化或沙漠化、保护该区人类生存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该文在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湖区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及隔水层特征、岩性结构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了天然状态下湖区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黄河侧渗补给量及湖区向小清河的排泄量,结合数值模拟,预测了湖区维持设计蓄水位21.5m时黄河的侧渗补给量、湖区向小清河的排泄量及湖区对周边地下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黄河侧渗补给量为748.23m~3/d,湖区向小清河排泄量大约为52.03m~3/d,黄河侧渗补给量远大于湖区向小清河的排泄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湖区维持设计蓄水位21.5m时,不同水文年湖区接受的侧渗补给量均大于湖区的渗漏量,且对周围地下水位的影响不超过1.5m,因此,湖区维持设计蓄水位21.5m时可不考虑防渗措施。  相似文献   

6.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典型且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之一,但过去偏重营养盐向湖泊的点源和面源输入评价,常常忽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在湖泊水质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总结了地下水-湖水相互作用模式,重点评述了地下水排泄过程对湖泊水文与水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对比了渗流仪测量、水量平衡、氡质量平衡、温度示踪、数值模拟等量化方法的优劣性与适用性,探讨了地下水向湖泊排泄的时空变异性、地下水-湖水界面氮磷的迁移转化等难点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表征湖底地下水排泄的时空变异性;揭示界面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量化地下水向湖泊排泄氮磷负荷;评估强烈人类活动改造对地下水-湖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均衡法与通量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河北栾城)进行了地下水补给评价,结果表明:近20a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为
8~172mm/a(水均衡法),平均值49.3mm/a,变化幅度大。其中2004年入渗补给量(63mm/a)比采用通量法计算结果(28.2
mm/a)大一倍,表明土壤优先流对入渗补给作用显著。年入渗补给量总体上随有效降雨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减少、作物实
际蒸发蒸腾量减少而增加,但与有效灌溉量和灌溉量之和的相关性不显著。通过长序列地下水位与灌溉量等数据估算得到研究
区侧向净补给量为125.2mm/a,约占地下水总补给量的71.7%(175.4mm/a),说明地下水主要以侧向补给为主。同时计算了入
渗补给与侧向补给地下水的延迟时间,分别为60a和1个月。   相似文献   

8.
干旱盆地地下水排泄区以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导致水环境发生恶化,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以吐哈油田南湖水源地建设为例,通过对浅层潜水和深层承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由开采承压水而引起的咸水下移、浅层咸水淡化以及地下水环境得以改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倾斜平原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建立地下水水位降速与大气降水、地下水开采量的回归方程,对不同大气降水、地下水开采量条件下的地下水水位降速进行了预测。在考虑了大气降水概率、保证率及不同降水时地下水开采量概率的条件下,对地下水水位降速进行了随机综合决策。依据不确定决策法中的乐观系数法,获得了不同大气降水前提下,地下水开采量的最佳对策,并提出了地下水开发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通过晋陕蒙接壤地区黄河水与岩溶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分析、研究,得出黄河水是岩溶地下水系统的重要补给来源和排泄途径.黄河在万家寨水库以上地段,右岸排泄岩溶地下水,左岸补给岩溶地下水;在天桥段,两岸地下水向黄河水排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昌邑北部胶莱河与潍河之间地下卤水资源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卤水开发利用中存在卤水综合利用程度低、资源浪费严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卤水综合利用水平,控制开采规模,实行淡季限产停产等措施,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从枣庄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基本条件入手,分析了枣庄地区塌陷的影响因素,认为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力梯度的大小,而且其导致的地表积水使得上部荷载增加,抗塌力降低;水位降深越大,水力梯度也将增加,潜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头差变大,补给造成的渗流场较强,使地下水动力条件增强,塌陷数量也相应增加。该文根据区内塌陷的成因分析了枣庄岩溶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情况下不会发生塌陷,但若持续过量开采地下水或遇到强干旱年份,塌陷是极易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多年来大量开采地下卤水,莱州湾南岸已经形成多个地下卤水降落漏斗.该文根据区内盐场水位长期观测资料,较系统地分析了地下卤水水位动态变化规律,查明了卤水水位与开采量的关系,建立了区内卤水水位与开采量相关关系方程.通过分析说明开采对水位的影响,为改善区内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大,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越来越深,伴随着基坑的开挖越来越深,城市的扩展不可避免地对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产生影响,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又反过来影响制约人类的活动,甚至引发工程安全问题。该文以济南某建设项目为例,通过水文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探、水位动态模拟、地下水取样等手段,研究分析近年来该建设项目周边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改变对区域地下水位的影响,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对建设项目工程的制约。结果表明,由于地下工程开挖、大气降水、保泉政策等因素影响,地下构筑物的开挖阻断了唯一的排泄通道,该建设项目周边地下水渗流场发生变化,由此造成项目区周边地下水位大幅上升,超过前期设计的抗浮设防水位,并对地下构筑物产生了破坏。研究结果对周边类似建设项目的选址及地下空间的开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工程建设改变地下水流场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以济南经十路沿线大型地下综合体为例,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 并建立了地下水流场修复模型。结果表明: 地下空间结构会阻挡地下水运移, 地下水水位壅高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将地下工程设置导流措施后, 其迎水面水位随时间呈现衰减趋势, 且越接近天然状态水位衰减速率越慢; 因地层结构差异, 壅高水位基本回落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不同地质条件下流场修复所需导流井数量与导流几何体结构参数呈负相关关系, 所需导流井数量的预测方程反映了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除导流几何体自身结构外, 围岩水力梯度与渗透系数对导水能力产生影响, 其中渗透系数大小制约导水速率的快慢, 水力梯度则控制导水行为的发生。导流措施的实施可减小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确保地下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可控。   相似文献   

16.
岩溶水系统补给面积的确定是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基于水均衡原理与水文脉冲函数, 介绍了求取补给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探讨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选取了广西桂林丫吉试验场岩溶泉、湖北兴山雾龙洞地下河、沪蓉高速峡口隧道集中涌水点3个典型的南方岩溶水系统, 对其水文过程进行模拟, 利用最优模型参数分别求得补给面积, 与其他方法综合确定的补给面积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基于岩溶水文过程模拟的补给面积计算方法是对岩溶水系统补给面积求取方法的一种新的补充, 在中小尺度规模的南方岩溶水系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2007、2013和2016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反演提取水体浊度信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敖江流域大面积开发建设所引发的水土流失对敖江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2007年12月,敖江流域尚未有大面积开发,沿岸植被覆盖良好,江水浊度较低,平均约为23 NTU,分布比较均匀;2013年3月,敖江贵安新区处于开发建设期,特别是东雁-海峡段沿岸大片植被为工地裸土所代替,大量沙土流失至江中,使该段江水的浊度比上游高出3倍以上,平均浊度升高37 NTU,最大浊度差可达60 NTU,影响范围可至下游13 km;2016年9月,贵安新区建设基本成型,水土流失大幅减少,敖江整体浊度恢复相对均匀,但东雁-海峡段的平均浊度约39 NTU,仍高出上游5 NTU。其他分散的局部建设,是江水出现高浊度斑块的重要原因。浊度的上升,降低了水体含氧量,导致水质下降。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大量的工程建设,其所致水土流失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并在工程中采取必要控制措施,以降低其对沿江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德州市深层地下水,由于长期大量开采,早已形成降落漏斗。作者从漏斗条件的实际出发,利用17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在地下水资源均衡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相关模型。利用相关模型直接进行不同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预报和限定地下水位条件下的开采量计算。此外,还利用相关模型进行了含水层(组)弹性释水系数和漏斗补给量计算。  相似文献   

19.
日照傅疃河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是日照城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由于长期超采,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并导致地下水降落漏斗、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为缓解水资源供水紧张局面,改善当地生态地质环境,对日照在傅疃河中下游修建地下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傅疃河中下游具有丰富的补给水源,良好的储水空间,理想的边界条件和适宜的拦蓄坝址。修建地下水库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