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超新星爆发过程中,中微子的泄漏非常重要.采用一维球对称模型,在不同的中微子泄漏模式下,数值模拟了质量为12 M_⊙、14 M_⊙及15 M_⊙的Ⅱ型超新星爆发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中微子泄漏模式对超新星塌缩、激波的传播和爆发都具有影响;并给出了最有利于Ⅱ型超新星爆发的相关参数的最佳值.此外还讨论了物态方程与压缩模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超新星和中子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们对超新星的认识是跳跃式地发展的,近来突破性的进展是:Ⅰ型超新星的光变曲线的观测与1M的Ni~(50)的衰变模型符合得较好:Ⅱ型超新星的观测可描述为在超巨星壳层底部有10~(50)尔格能量沉积而产性爆发,形成中子星。本文探讨了超新星和中子星的关系,以及在超新星研究中的某些观点,介绍了超新星的观测特性、前身星的特点以及超新星模型。Ⅱ型超新星释放能量很可能与内部收缩成中子星和产生脉冲星联系在一起,而Ⅰ型超新星爆发将整个恒星毁掉不留下致密天体。某些脉冲星(中子星)可能是失去外层的大质量星爆发而产生的,这些事件并不伴随着明亮的超新星出现。超新星等于中子星形成的观念似乎应当解除.  相似文献   

3.
Ⅱ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激波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专门讨论Ⅱ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激波形成点,激波波阵面的位置、激波速度和激波能量等一系列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外星核区除存在首级激波外,还存在次级激波,激波波阵面的准确位置应用熵变化的最大点和外星核区中人为粘性压的最大点之间,并给出激波能量的不同定义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Woosley提供的4个不同的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计算的前超新星分布,并利用自己独立编制的程序和改进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前身星对超新星的坍缩、激波传输和爆发等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超新星爆发的前身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利用Woosley提供的4个不同的前身星模型数据作为计算的前超新星分布,并利用自己独立编制的程序和改进的状态方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前身星对超新星的坍缩、激波传输和爆发等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前超新星遗迹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河系内历史性超新星"回光"(light echoes)的观测是研究年轻超新星遗迹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回光"进行观测,可以确认其前身星的物理特性,揭示恒星晚期演化过程和其星周介质的三维空间分布。历史性超新星直接"回光"极其暗弱,对其探测最近几年才因新技术的应用而得以实现。综述了河内超新星遗迹包括仅有的已探测到回光现象的两颗年轻超新星遗迹——第谷(SN1572)和仙后座A(CasA)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Ⅰ型和Ⅱ型超新星的性质,区别两类超新星的爆发机制,加深对超新星的核合成、重元素合成、星系形成和演化、暗能量等的了解。讨论了利用回光观测可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专门讨论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激波形成点、激波波阵面的位置、激波速度和激波能量等一系列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外星核区除存在首级激波外 ,还存在次级激波 ;激波波阵面的准确位置应在熵变化的最大点和外星核区中人为粘性压的最大点之间 ;并给出激波能量的不同定义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8.
宇宙线的起源是高能天体物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超新星爆发被认为是能谱膝区以下宇宙线的主要来源.多波段观测表明,超新星遗迹有能力加速带电粒子至亚PeV (10~(15)eV)能量.扩散激波加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天体高能粒子加速机制之一,而超新星遗迹的大尺度激波正好为这一机制提供平台.近年来,一系列较高精度的地面和空间实验极大地推动了对宇宙线以及超新星遗迹的研究.新的观测事实挑战着传统的扩散激波加速模型以及其在银河系宇宙线超新星遗迹起源学说上的应用,深化了人们对宇宙高能现象的认识.结合超新星遗迹辐射能谱的时间演化特性,构建的时间依赖的超新星遗迹粒子加速模型,不仅能够解释200 GV附近宇宙线的能谱反常,还自然地形成能谱膝区,甚至可以将超新星遗迹粒子加速对宇宙线能谱的贡献延伸至踝区.该模型预期超新星遗迹中粒子的输运行为表现为湍流扩散,这需要未来的观测以及与粒子输运相关的等离子体数值模拟工作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超新星爆发是宇宙间一种巨大的高能现象,历来都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课题。最近J.Isern,J.Labay和R.Canal提出了一种新的超新星起源理论。他们认为;Ⅰ型超新星和小质量的双X射线源(亦称Ⅱ型X射线源)都是由密近双星系统中的吸积白矮星的崩散形成的。 Ⅰ型超新星具有高度的测光及分光相似性,放射衰变模型成功地说明了它们的光变曲线。每次爆发将合成0.2—1.0M的~(56)Ni,确切值由哈勃常数的取值决定,当H_0~100 km·Mpc~(-1)·s~(-1)时,合成质量最小,并且爆发后留下残骸。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超新星演化时, 考虑非奇异奇异夸克相变因素,与没有考虑奇异相变的情况相比, 得到了更强的激波.这可能是奇异相变增加了星核区对流不稳定性所致. 在本文的计算环境里,一阶奇异夸克相变的结果使具有1.28 M铁星核的WW(88)模型爆发,打破了瞬发机制只能使约1.1 M铁星核模型爆发的上限,并支持了戴子高等人所作出的奇异夸克相变能提高超新星爆发机会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