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14年8月3日中国云南省鲁甸发生M_S6.5地震,震源机制显示为走滑断层,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对地震前后热辐射值连续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范围(20°—45°N,80°—120°E)内,仅震中及相关联断裂附近,地面长波辐射(OLR)在时间上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高峰→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异常沿断裂由北向南向震中迁移。对鲁甸地区引潮力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天体引潮力对本次地震具有显著诱发作用,长波辐射异常可能是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的辐射表征。  相似文献   

2.
将NASA官方网站下载的OLR原始数据资料,处理为二维空间数据和单点时序数据,通过地震目录核实对比,利用OLR月平均场演变法和月平均场距平法分析1974年以来内蒙古及周边地区发生的337次地震事件(Ms≥5)前,长波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震前约3—5个月,在许多地震前长波辐射(OLR)出现明显的异常反映,许多点位在震前异常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涡度、时频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莫力达瓦、嫩江交界5.0级地震前,震中区域(124.50°E~126.50°E,47.50°N~52.50°N)红外遥感OLR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莫力达瓦、嫩江交界5.0级地震前震中区域OLR涡度场存在显著增强的异常现象;震中区格点(125.50°E,49.50°N)OLR涡度值时序曲线在震前存在显著异常变化,其时频结果也显示在地震前存在能量密度增强现象,异常期间谱结构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区长波辐射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春丽 《地震》2008,28(3):43-48
2007年6月3日宁洱6.3级地震发生之前, 在川滇地区(20°~35°N, 95°~110°E)出现了一次显著的OLR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增强现象。 对该区多年来OLR场的连续变化分析表明, 这种增强现象在强震多发年与平静年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在地震多发年OLR数值场不仅为正距平, 而且震前短期大多增强幅度大; 而在地震平静年OLR数值场变化则多为负距平且波动小。 上述结果对今后应用卫星遥感长波辐射信息跟踪监视和预测强震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华北晋、冀、豫交界地区(φN35°~37°,λE113°~115°范围,简称南三省)小地震月频度演变特点,讨论了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全国MS≥6.0、和华北地区(φN30°~42°,λE105°~125°)4.0≤MS≤5.9强震活动幕的时序关联性.指出南三省的小震频度演变异常可以作为华北与全国强震幕式活动的前兆,为华北地区的中期动态趋势预测提供较为可靠的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6.
分析甘肃岷县M_S6.6地震前后潮汐变化发现,发震时刻引潮力处于最低相位点,显示引潮力的诱震属于典型逆冲断层作用类型。以潮汐周期为时间指示,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震中及其邻近区域(30°~40°N,90°~110°E)地震前后(7月17~25日)地面长波辐射值的连续变化状况,结果显示,震前仅震中及其相关联断裂附近OLR发生了显著且连续的异常变化,在时间上经历了起始增温—异常加强—峰值—衰减—发震—平静的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异常区域覆盖震中,与汶川地震引发的应变积累正影响区之南北地震带北段基本吻合;在形态演化上,表现出沿断裂带分散—汇聚—分散的破裂过程,并与岩石应力加载破裂的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闭锁—地震爆发—恢复平静阶段的力学过程完全吻合。这可能预示该地震发震前后天体引潮力对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诱发作用以及长波辐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震构造应力应变过程辐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
崔静  马未宇  姚琪  赵静  卢显  任静 《中国地震》2021,37(1):33-42
基于对2020年1月新疆伽师地区3次地震的年、月预测结果,计算震中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3日时间范围内的潮汐变化,并以引潮力周期为时间背景指示,利用NOAA提供的中国大陆范围夜间射出长波辐射(OLR)遥感辐射数据资料,分析17°N~55°N、72°E~135°E的空间范围内长波辐射连续日增量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在潮汐连续4个低谷—高峰—低谷的周期变化中,地震发生在潮汐的高峰时段,并且其所在潮汐周期也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长波辐射增强区域。辐射增强与潮汐同步,辐射时空演化经历微增强—增强—微衰减—增强—平静的过程,与岩石受力应变-破裂所经历的微破裂—破裂—闭锁—加速破裂—破裂的过程中,各阶段向外红外辐射演化特征吻合。表明引潮力在本次地震中改变了构造内部地应力累积—失衡过程,具有触诱发地震的作用,而OLR变化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也说明在地震预测实践中,多时间尺度综合分析遥感辐射和引潮力变化,将有助于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甘肃近期几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002年12月14日玉门MS5.9地震发震时间:21∶27′27″;经纬度:39.8°N,97.3°E;深度:33km;震级:MS5.9。收集了全省及邻近省份共同31个台站初动后作出震源机制解(表1,图1)。表1 玉门MS5.9地震震源参数节面A节面BP轴T轴N轴矛盾比/%走向倾角滑动角走向倾角滑动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方位角仰角147°26°35°24°75°111°277°27°140°55°18°21°0.0972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MS6.1地震发震时间:20∶41′36.4″;经纬度:38.33°N,100.95°E;深度:12km;震级:MS6.1。收集了全省21个台站初动后作出震源机制解(表2,图2)。表2 民乐-山…  相似文献   

9.
西藏日土-改则6.1级地震前的OLR值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卫英  王琼  温和平  高歌 《内陆地震》2007,21(4):311-315
应用了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NOAA卫星长波辐射(OLR)月际资料。用月距平、涡度计算等处理方法,对2007年5月5日西藏日土—改则MS6.1地震前后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震前的2个月,震中附近地区出现明显的高值辐射变化,其高值中心位于阿尔金断裂和西昆仑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异常形态呈孤立的"V"字形,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地震前的热动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距平方法,研究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前震中所在区域(95.00°—110.00°E,25.00°—45.00°N)长波辐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2017年7月,去除背景之后的长波辐射场在震区附近出现显著增强现象,增强区域基本走向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其主体区域沿着巴颜喀拉块体南缘边界带,重要分支横跨巴颜喀拉块体,直接延伸至九寨沟7.0级地震震中;②紧邻九寨沟7.0级地震震中的4个格点在去除背景变化后的长波辐射时序曲线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即在2017年7月出现显著大于其他月份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