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三江”哀牢山—李仙江带火山岩构造岩浆类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火山地质、岩石组合、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大地构造环境等诸方面论述了该带四个火山岩构造岩浆带:哀牢山洋脊/准洋脊火山岩带、太忠-李仙江带弧火山岩带、邓控-五素裂谷火山岩带、潘家寨裂谷火山岩带的特征,探讨了该带特提斯演化。  相似文献   

2.
西藏桑日地区桑日群火山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桑日地区的桑日群火山-沉积岩系,是冈底期火山岩浆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该火山岩系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构造环境的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为晚朱罗-早白垩世。前人划分的桑日群上部旦师庭组与新厘定的桑日群比马组之间为区域性不整合接触关系,旦师庭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新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等方面的分析表明,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明显的挤压环境,再结合区域构造,区域岩浆作用,稳定同位素,古地磁特征等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该区中生代火山夺来源较深,具幔源特征,岩浆总体形成在挤压的环境中,是“减压”-“剪切”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裂谷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得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4.
新疆科古琴山晚石炭世火山岩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新疆中天山西段科古琴山一带的中酸性火山岩,是晚石炭世构造-岩浆喷发活动的产物,反映该区一次重要的构造-火山地质事件.对其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火山喷发活动形成于活动陆缘构造环境,具有大陆裂谷火山岩系和岛弧火山岩双重特征,属较为典型"滞后型"弧火山岩.  相似文献   

5.
草滩沟群火山岩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凤县地区秦岭岩群变质岩系北侧分布的早古生代草滩为群火山岩系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草滩为群火山岩为高铝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届亚碱性系列之钙性-钙碱性岩系,形成于造山带背景下弧后盆地拉张裂谷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蒙造山带,宝力高庙组下段火山岩出露广泛,岩石组合为熔结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角砾熔结凝灰岩和流纹岩薄层。通过对宝力高庙组下段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特征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认为该区火山岩的原始岩浆为经过俯冲带流体改造后的富集地幔楔与地壳物质的混合、混染后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哈巴河一带古生代火山岩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新疆阿尔泰哈巴河一带古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三个类型,认为火山岩是在陆缘裂陷槽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发生和演化的,对各类型火山岩岩浆来源,上升模式也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青海锡铁山地区滩间山群的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冈底斯山仲巴县麦嘎乡附近一套第四纪火山岩是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的重要发现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该套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火山岩的形成朝代,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冈底斯陆缘火山弧第四纪火山岩研究的空白,完善了冈底斯带岩浆演化的时空格架,而且对整个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岩石学及其形成环境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耳群火山岩系以熔岩为主,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双模式火山岩套:下、上熊耳群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钾细碧岩及细碧岩、钾角斑岩及角斑岩,属碱性玄武岩浆系列,其源岩浆来自地幔,在上升过程中曾在中间岩浆房停顿并与壳层物质混染。中熊耳群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钾石英角斑岩,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的熔融。火山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表明熊耳群火山岩系产于活动大陆边缘裂谷带,豫西—陕西这一裂谷带从下熊耳群至上熊耳群火山活动从北向南移动,从东向西扩展,上熊耳群形成时裂谷深度最大,东西范围也最广。中熊耳群形成时期裂谷带为相对闭合阶段,壳层熔融物质上升喷发。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西坡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火山喷发特点、火山岩岩石组合及火山岵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大兴安岭西坡地区发育的大量中生代火山岩可分为三个旋回,自早而晚依次为:晚侏罗世的塔木兰沟旋回、上库力旋回和早白垩世的伊列克得旋回。不同旋回火山岩具有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在岩浆起源、源区性质和演化过程等方面,不同旋回火山岩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别。火山岩为深部作用和过程的产物,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本区中生代发生的剧烈的火  相似文献   

11.
王丽丽  田明中 《地球学报》2013,34(6):749-756
内蒙古扎兰屯市柴河火山群, 位于大兴安岭中段西南部, 是我国东北火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研究我国东部构造带新生代以来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区火山受地质构造影响, 呈北东向带状分布, 火山结构完整, 火山地质遗迹类型丰富, 保存完好, 火山喷发方式多样。本文在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该区火山旅游资源分为6个大类14个亚类共39处典型景观资源, 依此对区内主要火山地质遗迹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并与内蒙古东部的典型火山进行了地质遗迹资源的对比分析, 突出了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以125万邦多区幅、措麦区幅火山岩区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运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法一体化研究思路,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火山学研究的新成果,并借鉴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大比例火山地质图编制的经验,从单个火山机构调查扩展到火山机构组合研究,从而填制出火山构造面貌清楚的古火山地质图,全面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旋回)火山作用特点、演化规律及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合理地建立起火山地层层序.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延边中生代火山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伯禄 《吉林地质》1992,11(2):20-28
本文阐述了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型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控矿条件等,首次提出该区火山岩型金矿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继承性火山断陷盆地周边控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认为前人所建立的的祁漫塔格群或滩间山群包括了不同时代的浅变质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及基性-超基性岩。根据在东昆仑原划奥陶系祁漫塔格群第一亚群(下部碎屑浊积岩)中采集到早志留世笔石化石组合(这是首次证实东昆仑地区存在志留系地层)及同位素测年资料(鸭子大板火山岩年龄),其时代包含了奥陶纪、志留纪和三叠纪等,根据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和地层清理,对祁漫塔格群进行了解体,将其重新厘定为奥陶纪滩间山群(OT)、志留纪白干湖岩组(Sb)弧后盆地复理石沉积和鸭子泉组(Sy)岛弧火山岩、石炭纪鸭子大坂硅质岩(S i)、三叠纪鄂拉山组(T3e)、蓟县纪狼牙山岩组(Jx l)和南华—奥陶纪阿牙克库木湖蛇绿混杂岩[(N h—O)aΣ]。该成果对于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划分对比、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林敏 《地质与勘探》2011,47(4):555-565
小溪组是福建东部晚中生代最重要的火山地层之一,是叶腊石矿最主要的含矿层位,然而,自小溪组创建以来,各家认识颇不一致。1:250000周宁县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通过系统剖面研究及路线调查认为,小溪组代表福建东部地区一套早白垩世早期陆相杂色沉积一火山喷发岩系,其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一喷发旋回,岩浆由基性、中性、中酸性一酸性...  相似文献   

16.
福建漳州牛头山火山地质公园火山喷发层序及岩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长江 《福建地质》2002,21(4):195-199
牛头山火山地质公园位于风景壮观秀丽的闽南漳州市海滨,构造位置处于平潭一东山北东向断裂带中段,火山口坐落在龙海市隆教乡白塘村附近,涨潮时古火山口部分被海水淹没成为孤立于海中的小岛,退潮时,火山口全貌再露海面,火山口附近有一深槽(凹地),直径约8m,低于周围岩石3m,火山岩地层为新第三纪佛昙组上段玄武岩,根据岩性分布特征及岩石结构构造和岩层的产状等。可划分为喷溢相和火山颈相,是省内保存较完好的新生代古火山机构。  相似文献   

17.
李兆鼐 《地球学报》1997,18(2):150-161
本文主要讨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相应侵入岩地区各类金矿的蚀变分带和形成条件,作者把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热流体体系分成近地表和高侵位的两种类型,控矿系统分为火山中心控矿系统、高侵位岩体控矿系统和有区域性断裂系统复合的上述控矿系统。与近地表岩浆热流体体系有关的浅成热液金矿可分为低硫、高硫和富碲3个类型,与高侵位岩浆热流体体系有关的有斑岩型和浅成侵入体型。全面分析了与两种热流体体系有关的各类金矿产出的的地质环境、蚀变矿物组合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成矿热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相互作用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四维记录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火山沉积建造——最重要的含锰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化  刘红军 《现代地质》1992,6(4):418-425
本文根据沉积建造分析原理,提出了一个含锰沉积建造新的系统分类,并指出火山沉积建造的形成与地壳的破裂有关,控制含锰建造矿质来源的主要因素是板块构造活动引起的深成幔源热动力场。 我国地史上发育的含锰建造具有多旋回性、分区性。每次大的区域张裂活动之后和全球海平面上升阶段均有特定的含锰建造层的产出。把火山沉积建造作为最重要的含锰建造提出来,对于开辟新的研究思路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Volcanogenic Complex” as a stratigraphic term is substantiated. Also discussed are peculiarities of the volcanic process,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time of the volcanic structures, the complete and incomplete volcanic cycles. Data of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stratigraphic and paleovolcanologic study are used to subdivide the Kinkil’skii Formation of Paleogene volcanogenic rocks in the northwestern Kamchatka, which has undivided previously, into the Shamanka, Rebro, Bozhedomova, and Geeklen volcanogenic complexes of concurrent or different ages. As a result, two epochs of volcanism (the late Ypresian-Lutetian and late Bartonian-Priabonian) are distinguished. A hiatus separating the epochs was a time of intense scouring and leveling the landforms and of the weathering crust formation. In conclusions, some problems of the paleogeography in Kamchatka and adjacent territor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The Port Island Formation(PIF), a typical Cretaceous red bed in Hong Kong, is dominated by non-fossiliferous, reddish clastic rock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sedimentary age of PIF precisely. Previous studies assigned the PIF to Late Cretaceous provisionally only on the basis of its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lithology. This study identified a tuffite interlayer in the PIF and a zircon UPb age of 128.2±2.7 Ma by LA-ICP-MS method was obtained. It's the first time to date the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PIF with a reliable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 With the support of stratigraphic evidence, we concluded that the geological age of PIF should be Early Cretaceous rather than Late Cretaceous. Based on the volcanic history of Hong Kong and Southeast Chin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IF in Mirs Ba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no volcanic activity in Hong Kong in ca. 128 Ma. The tuffite interlayer discovered in PIF was formed by the deposition of volcanic ash, which might originate from remote region outside Hong Kong, in an aquatic environment on Port Isl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uffite interlayer, as the response to a volcanic even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 studies of establishment and regional correlation of the strata system and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in Hong Kong,but also to the study of volcanic activities in Sou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