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成礁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龙岗、普光、黄龙、五百梯等多个生物礁气藏,它们具有储层较厚、面积较大、储量丰度高等特点,展示出了广阔的滚动勘探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生物礁的造礁生物古生态特征研究,按照生物礁所处的古地理位置、礁体的形态和礁岩的特征,归纳总结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分为台地边缘礁和台内点礁,其特征差异明显。台地边缘礁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大,礁组合相带完整,礁体旋回较少,水体能量强,其分布受古地理位置、古地貌环境控制,主要沿海槽两侧呈串珠状分布;台内点礁主要表现为规模较小,水体能量较弱,造礁生物个体较小,无礁前礁后沉积,礁体旋回较多,发育有凝块石,主要发育在长兴组中下部,分布规律性不强,主要受古地貌影响,沿台内局部高地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形成机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有边缘礁气藏和点礁气藏两类,前者较密集地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狭窄的陆棚边缘斜坡相区,后者分散分布在广大的碳酸盐缓坡相区。礁气藏的储集层由海绵-水螅礁复合体中孔隙性晶粒白云岩组成,它们是礁滩相的颗粒灰岩经白云石化和晚期溶解作用改造后形成的。长兴组生物礁圈闭是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的岩性圈闭。圈闭普有过古油藏阶段,气藏储集层孔隙中普遍存在礁沥青。礁油气藏的烃源是研究区东南部下伏的上二叠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川盆地兴隆气田长兴组隐蔽海相生物礁气藏空间形态及有利储层预测难的问题,首先建立生物礁体地震正演模型,揭示生物礁体独特的"外形上凸、内部波形杂乱、反射波组增多、频率降低"地震响应模式,指导优选地震几何形态类、波组统计类、频率类属性开展分析,并通过多属性聚类融合刻画生物礁相储层边界形态;然后应用中子拟声波约束模型迭代反演方法预测储层厚度;进一步开展纵波速度与孔隙度交会分析,应用非线性方程转换速度反演成果预测储层孔隙度;最终通过计算储能系数,探寻储层厚度与孔隙度最优匹配特征,定量预测礁相有利储层分布特征。该预测方法揭示了生物礁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提高了预测精度,对礁相储层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是“九五”期间的勘探重点,通过对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的烃源岩、储层沥青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研究,确认了上二叠统的滨岸煤系泥岩和海槽相碳酸盐岩为主要烃源岩,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的上二叠统烃源岩,天然气以垂相运移为主,飞仙关组部分气藏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较高与储层中膏岩层的分布和热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上述这些特征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周路  李东  吴勇  钟斐艳  任本兵  李飞  张欣吉 《岩石学报》2017,33(4):1189-1203
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元坝地区生物礁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龙潭末期形成的"开江—梁平"海槽古地貌与长兴期的持续海侵背景共同控制了该区域长兴组生物礁的生长形态及分布规模,通过数值模拟正演分析,建立了生物礁的地震响应模式,得到了生物礁地震剖面和正演模拟的生物礁模式具有较好相似性的结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地震相与沉积相分析,识别出了长兴组末期"台地边缘生物礁相"相带,据此可推断出生物礁的形态和平面展布特征。另对生物礁的储层预测和测井曲线进行研究,事实表明这两种方法在生物礁滩相储层上也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黄龙场4口上二叠统长兴组钻井岩心剖面和其他井相关资料的详细研究,证实黄龙1井、4井有生物礁, 黄龙3井、5井无生物礁;生物礁由海绵障积岩组成,属于台地边缘礁。针对礁与非礁地层物性差异小,非均质性强, 多解性问题突出的特点,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相结合的预测方法,确定了黄龙1井区的生物礁气藏发育边界,并发现了黄龙5井西侧生物礁气藏,为川东生物礁预测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普光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具备广阔的勘探潜力。文中对比了普光和元坝地区生物礁的生长模式,分析了生物礁及储层的地质特征,总结了礁相白云岩储层的纵横向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进行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确定生物礁及储层的地震相识别模式;采用古地貌分析确定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并通过沉积相带的展布和适宜的时窗选取规避不利岩性(泥灰岩)的干扰,再使用相面法、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对有效储层进行精细预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普光地区的生物礁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定量预测了普光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的分布,认为生物礁储层垂向上主要发育于礁盖,横向上主要分布在台地边缘的狭窄条带上。预测结果与钻井资料、礁相储层分布规律相符,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通江铁厂河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是在川东北地区地表发现的生物礁的又一代表,通过野外四条剖面的测量及详细的室内研究,可以认为,该区长兴组发育有生物礁及生物碎屑浅滩组合相,圆丘状点礁与浅滩叠置构成纵向上三个旋回的礁、滩复合体。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是海绵,含量为20%~50%,附礁生物主要有藻类、有孔虫、蜓类等。储层岩性主要以礁灰岩及生物屑亮晶灰岩为主,岩石白云化程度较低,孔洞较丰富,但多被方解石晶体充填。通过与普光气田地下剖面对比,该区的沉积微相、岩性特征及储层岩石类型,与普光地区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结合长兴组顶部的反射形态和长兴组顶部与底部反射时差等特性,识别出了长兴末期"海槽-前缘斜坡-岩隆-台地"相带,且生物礁主要分布在地震岩隆相带中.针对生物礁储层分布广且体积小,礁岩与围岩物性差异甚大,非均质性强,纵、横向分布不均匀、埋藏较深等特点,利用了以沉积相、地震相研究为基础的储层反演预测思路,以宽方位的3D地震数据为依托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确定了生物礁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钻井资料较少的莺歌海盆地某气田采用流体相控属性建模,利用叠前纵横波速度比反演预测储层含气性和储层测井综合解释成果,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储层的流体相模型;用流体相模型进行间接相控,建立了用波阻抗约束的随机模拟孔隙度模型,解决了浅层气藏由于受含气效应影响导致模拟的气层孔隙度偏高而难以正确反映储层物性分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求得连通因子平面分布,勾出孔隙度分隔带,解释了研究区压力和气体类型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12.
油藏地球化学原理及其在油气勘探与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评述了近年来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包括油气藏内流体非均质性成因、烃充注成藏及混合作用模式、储层内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油藏内烃的地球化学变化等,阐述了烃族群划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结合实例介绍了油藏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油藏评价与油田生产管理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与研究现状。在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烃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研究、烃成藏时间及期次的确定、古油水界面的判别等;在油藏评价和油田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有油藏流体的连通性和分隔性研究、混合开采油藏单层产能贡献研究以及油、水、干层的地球化学识别等。  相似文献   

13.
储层孔隙特征和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赋存与储集的重要因素。为评价海陆过渡相高演化煤系页岩储层性质与页岩气储集性能,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N2和 CO2气体吸附、微米CT扫描、核磁共振实验方法,对沁水盆地武乡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气储层孔隙微观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武乡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样品中发育多种类型微观孔隙,常见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有机质孔几乎不发育;武乡区块煤系页岩气储层样品孔隙总孔容分布在0.021 9~0.073 5 mL/g之间,平均值为0.039 9 mL/g,总比表面积主要分布在11.94~46.83 m2/g之间,平均为29.16 m2/g,其中介孔(2~50 nm)和微孔(<2 nm)是煤系页岩气储集的主要载体。煤系页岩中的高配位数孔隙数量越多,相应的孔容和孔比表面积越大,孔隙连通性越好;在孔隙数量和总孔容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山西组煤系页岩储层孔隙结构与连通性比太原组煤系页岩稍好。  相似文献   

14.
张安刚  范子菲  宋珩 《地球科学》2014,39(10):1391-1397
凝析气藏在衰竭开发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相态变化,凝析油的析出使得地层呈现出油气两相混合渗流状态.针对目前凝析气藏无因次产能评价方程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在凝析气藏拟稳态流入动态方程的基础上,利用泰勒级数展开、多项式回归等一系列解析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凝析气藏无因次产能评价方程.首先对拟稳态流入动态方程中的拟压力函数定积分进行泰勒级数展开,然后利用稳态定理和多项式回归方法求解出泰勒展开式的各项系数,最后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凝析气藏的无因次产能评价方程.应用实例表明,该无因次产能方程与实际系统试井数据基本吻合,能够较好地描述凝析气藏的油气两相流入动态;无因次产能评价法所得到无阻流量比常规干气法低,且考虑高速效应的无因次产能评价法所得到的无阻流量要大于忽略高速流动的无因次产能评价法所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从煤岩煤质、含气性、吸附特征、裂隙发育及渗透性等方面对湘中下石炭统测水组煤层气储层(煤储层)特性进行论述。研究表明煤储层为明显的富镜质组煤,随温度、压力的增加吸附量增大。区内煤层最大含气量为41.91m3/t,以新化芦毛江至金竹山一带为中心,包括芦毛江、冷水江、渣渡、金竹山等矿区,高富集区基本呈东西向展布。但受煤阶的影响,煤层内生裂隙发育程度明显低于龙潭组煤层,同时由于煤层煤体结构连通性差以及多起构造运动形成细小的煤粉常充填于构造裂隙中,降低了煤层的渗透性。针对上述煤储层特点,指出加强对具有上封下开裂隙系统以及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整层发育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duction tests in permafrost and offshore regions in Canada, US, Japan, and China, the study of natural gas hydrate has progressed into the stag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industrial exploitation. The depressurization method is considered as a better strategy to produce gas from hydrate reservoirs based on production test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Multi-well product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gas production efficienc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For evalu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multi-well production to hydrate exploitation, a 2D model is establish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well pattern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dissociation behavior of gas hydrate,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hydrate reservoir are specified, and the change in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 sediments i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multi-well production can improve the well connectivity, accelerate hydrate dissociation, enhance gas production rate and reduce water production as compared with single-wel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复杂储层岩石矿物组成非均质性强,孔喉结构细小.储集空间有效性评价、岩石结构精细评价及流体赋存状态与运移规律评价是决定复杂储层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针对复杂储层的储集空间(孔喉、裂缝)、岩石结构(矿物、有机质)、流体特征3方面,建立了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及工作流程.储集空间表征方面:二维大面积分析技术可建立跨越6~7个数量级的多尺度选取及非均质性评价;多尺度CT及FIB-SEM联用可精确刻画孔喉和裂缝的三维空间分布;电化学和显影剂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分析微观孔隙连通性.固体组分分析方面:XRF及Qemscan联用可定量评价矿物组成与分布;三维FIB-SEM技术可以实现有机质形态和分布的定量分析.流体特性方面:荷电效应可用于微量残留有机流体的识别与表征;通过合成孔径、润湿性、表面微结构均可调控的纳米材料,开展地层条件下页岩油赋存及流动物理模拟研究,确定了单一因素对页岩油赋存及可动孔径下限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研究油气在无机、有机质纳米孔隙中的聚集机理与扩散潜力.复杂储层多尺度数字岩石评价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具体应用可以有效地填补常规储层分析手段的不足,为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储层以及深部油气储层等复杂储层有效性评价和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是一套有利的页岩气储层,通过野外泥页岩剖面及井下岩芯观察、电镜扫描、常规物性及微孔隙结构测试、等温吸附实验等技术方法,对页岩气储层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下古生界页岩的孔隙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裂缝可分为两大类五小类,具有颗粒细小、致密、大孔发育少、微孔发育多、具有一定孔隙度、渗透率小、喉道细、连通性差的特征。页岩总孔体积主体是由孔径小于200nm的微孔隙提供的,纳米级孔隙和微裂缝是页岩主要的储集空间,页岩有机质孔对于孔隙度具有一定贡献,是富有机质页岩的主要微孔隙类型。页岩的微孔隙结构决定了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和流动方式,孔缝发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页岩的含气性及其渗透性能,但大型或巨型裂缝的发育,将给页岩气的有效保存带来破坏。有机质(干酪根和沥青质)和黏土颗粒内的微孔隙表面是吸附态页岩气赋存的主要空间,但有机质孔提供了大部分具吸附性的孔比表面,是控制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而黏土矿物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9.
油藏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和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而原油色谱指纹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以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原油色谱指纹参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铁边城、定边和姬塬井区之间相同层位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相差较大,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油藏流体不具有连通性。同一井区范围内,上三叠统延长组相同层段油藏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相似,相互间流体连通性较好,而下侏罗统延安组相同层段油藏之间的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大部分差异明显,表明它们之间的连通性较差。研究地区中生界油藏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油气运移过程有关,而且与油藏所在储层的古地理位置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姜丽娜  夏丹  朱政源 《世界地质》2018,37(1):199-206
为了研究三肇地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特征,采用三维CT扫描技术和恒速压汞技术,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常规砂岩储层的孔喉大量发育,连通性好,为微米级孔喉。致密砂岩储层孔喉非均质性强,孤立零散分布,连通性差,以纳米级孔喉为主。微观孔喉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油气充注、运移、聚集及渗流机理等成藏动力学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该区扶余油层砂岩储层的高压压汞实验、浮力与毛细管阻力公式计算及岩芯流动实验进行分析,认为油气在常规砂岩储层中初次运移动力是超压,二次运移及聚集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断层和砂体的匹配是主要的运移通道,流体流动状态呈达西渗流规律;油气在致密砂岩储层中运移动力为超压,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流体呈低速非达西渗流现象,以活塞-推挤的方式聚集。由于常规和致密油藏成藏动力学特征的差异,决定了油藏地质特征及分布的差异。三肇地区常规油藏主要是远距离、构造高部位聚集,上油下水规律明显,受构造控制;致密油藏主要是近距离、源下聚集,"甜点区"富集,圈闭边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