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 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59)《后汉书·郡国志》云:“偃师有尸乡。”刘昭注引《皇览》曰:“偃师有汤亭。”(60)《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61)《水经注·汲水》引阚  相似文献   

2.
柘城县     
柘城古为朱襄氏都邑,春秋为陈之株野地。秦置柘县,属陈郡。柘城县名称来历,据《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攻柘,谯皆下之,即此地也”。“汉为柘县,以邑有柘沟,以此名县。”西汉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封曹操为武平侯,柘县为其食邑之一。三国属陈郡。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更名柘城县,属梁郡。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县分入谷熟、宁陵二年。永淳元年(公元628年)十月又复,属宋州。五代仍之。宋初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全属睢州,后省。元大德七年(1303年)复置,  相似文献   

3.
桂林,是我国重点风景游览城市,又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知道它的风景特点、历史情况的人不少,但知道桂林之名来历含义的人,可能为数不多。为此,试作桂林地名辨析。 一桂林的来历 桂林,作为政区地名,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所置之桂林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置始安县于此。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始安为临桂县。以桂林做政区名,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时开始的。但早在唐中期,始安就有“桂林”的称谓了,如宋之问《始安秋日》诗:“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诗中的桂林就指始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一生,历仕三朝,足迹遍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人不仅称颂他“生前事业成三主,天下文章无两人”(《毕仲游挽辞》),而且说他“譬如大川乔岳,虽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苏东坡祭文》)欧阳修祖籍江西,生长于四川,因饱读经史,对《禹贡》中记载的九曲黄河早有顷慕之心。但限于条件,一直无缘相见。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月,二十四岁的欧阳修乘“金榜题名”的东风,踏着明媚的春  相似文献   

5.
相传大禹娶涂山民女为妻,又曾为治水而会诸侯于涂山。涂山民女因思念丈夫,在涂山之间唱出了我国最古老的情歌《候人兮猗》。然而,涂山究竟在哪里呢?由于文献记载简略,相同地名较多,形成数种不同意见。有以为涂山在伊洛、陆浑一带的三涂山,即今河南嵩县。《逸周书·度邑解》记载,周武王营建洛邑时的设想:“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徐,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左传·昭公十七年》也载:“晋将伐陆浑,以有事于 与三徐。”杜预注曰:“三涂在陆浑。”《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也都说,三徐即涂山,山上有…  相似文献   

6.
板子矶,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繁昌县荻港镇2.5公里处芦南乡辖区内,孤阜临江,激流拥抱,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知县邓一儒因矶滨鹊江,改名“鹊起矶”。但“人之称斯矶者终莫之易也,仍存其旧名板子矶”(《繁昌县志》)至今。著名的繁昌十景之一“鹊屿江光”即  相似文献   

7.
邺城三台即曹魏三台,为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合称,古今著名。位于临漳县三台村西(邺城遗址西北),三台村因此而得名。 铜雀台: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北城西北隅,以城为基筑台曰铜雀。《水经注》云:“台高十丈,有殿字百余间。”台城,曹操令子嗣登台赋诗,以观其智。长子曹丕“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  相似文献   

8.
一、古代军事重镇古镇军粮城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并以聚屯和转输军粮而得名,汉晋时期,军粮城先民沿贝壳堤高地聚居从事渔盐生产形成村落,其东南为古渤海,史记称渭“漂榆津”,曾是海军港口。《晋书·石季龙载记》及《资治通鉴》均记载: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季龙将伐段辽,以桃豹、王华为将军,统舟师十万出漂榆津,进攻段氏根据地令支(今迁安)。可见军港规模之大。  相似文献   

9.
沈阳故宫宫殿的命名最早是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极建立大清国时正式确定的。《清太宗实录》记载了这次命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睢宫,次东宫为衍庆宫,西宫为麟趾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东楼为翔凤楼,台西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翌年正月在大清门外东西两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代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  相似文献   

11.
一、制图学之父”裴秀的地图学思想西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公元168年)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璀璨之星。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代人民对低产田改良的认识 中州古代人民,在公元前700多年时,《吕氏春秋》(任地篇)便认识到“地可以使肥,又可使棘”,“地”即土壤,“棘”即瘠薄的意思,即是说农业生产活动搞得好可使土壤变得肥沃, 反之可使土壤变得瘠薄。公元960年的宋朝,《陈(?)农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土壤肥力的关系,创立了“地力常新壮”的理论,如他在(冀田之宜篇)指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低产硗埆的土壤。要“粪壤滋培”,“虽土壤异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1,(12):37-38
葫芦岛,最初为海岛名称,始见于《全辽志》。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刊行的《全辽志》“宁远”卫条目下有关于葫芦岛、觉华岛、桃花岛的记载。《奏报关东情形疏》(明天肩三年(1623年)年间刊行)和《建同大纲》等文献均提到葫芦岛的名字,有的称“葫芦套”或称“断冈”、“折冈”。  相似文献   

14.
一、洞庭湖的演变过程1、松滋溃口前洞庭湖的演变据清代同治五年《石首县志》记载:“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马林江堤溃,至今未筑”,至咸丰十年,荆江大水,在原溃口以下河道冲刷扩大,形成藕池河。据民国十年《松滋县志》记载:“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庞家湾黄家铺堤溃,是时洪水泛滥,……同治十二年黄家铺复溃,自此决口不塞”形成了松滋河。与在此以前已经形成的虎渡河的太平口与华容河的调弦口,构成了一百多年来荆江四口分流的河势。藕池与松滋两河形成以前,道光五年(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井呼吸尧舜气,名城激荡汉唐风。古风台,位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南白家湾乡朱圉山脉之中。《汉书·地理志》里颜师古注曰,"《禹贡》朱圉山,在冀县(今甘谷)南梧中聚,山上有古风台,传为优羲出生地。"伏羲氏风姓木德,为三皇之首,人文初祖,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阴阳法则,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理,不愧为中华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台,为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建筑形  相似文献   

17.
十笏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城区胡家牌坊街,明清之际为缙绅邸它,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由丁善宝改建为私人花园。因其地小,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十笏园”。该园水木清华,布局精巧,为潍邑诸园之冠”。在仅有的2000平方米内建有楼、台、享、榭、书斋、客房等、曲桥、回廊连接,鱼池假山点缀其间,小巧玲珑,匀称紧凑,集中国南北园林之美于一体。园内筑有藏书的“砚香楼”,课于授书的“深柳读书堂”,待客的“十笏草堂”、治学著书“小书巢”、“烦芬书屋”,还有“四照亭”、“小沧浪亭”、“漪岗亭”等24处景观。  相似文献   

18.
今日锦州市太和区西郊有三个冠以“三道壕”之称的地名。称“北壕”、“北三道壕”、“南三道壕”。此三壕已经350多个春秋,但壕址犹存。 这三壕都是明清大战遗物。约在清初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先后由满州军、蒙古军和汉旗军在很短时间内挖成。《据盛京通志》载:清皇太极之弟多尔兖曾参与挖壕。明末东北边防日益腐败,由萨尔浒大战始,  相似文献   

19.
世界史:天下第一行书文学史:一篇不朽之作书法史:无人可逾越的高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在曲水流觞的祭祀之后,写下了《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和书法上的"双璧",尤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声闻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这件旷世之作曾  相似文献   

20.
公元前494年,吴越二国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战”。关于夫椒地望,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也不一:一说在今江苏苏州市境,见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一说在今江苏无锡市境,见宋乐史《太平环宇记》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条;一说在今浙江绍兴市境,见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引《郡国志》。在这诸说中,以江苏苏州市境说影响最大,诸如越史权威学者蒙文通先生所著的《越史丛考》、新版《辞海》以及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等均属此说;笔者对吴越史关于夫椒地望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觉得夫椒地望浙江绍兴市境(即越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