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供水漏损率已近20%,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主要原因是供水管道的破损和因管理问题造成的为“漏损”。认为中强管理和检漏,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实施地下管网探测,管网漏水普查和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是解决管网漏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巴西Jaguariuna市的给水管网由于老化发生大量漏损。几年来,采用静力爆管法更换了大批管道,计划对供水管网的全部47.8km管道都进行更换。管道更换后效益可观,仅节约的自来水成本就可收回全部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3.
潞安北部煤矿区岩溶水埋藏很深,径流和排泄条件复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运用了多种手段,根据煤矿区需水点分散的特点,采用寻找集中供水水源地与分散供水水源地相结合的勘察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水资源耦合系统优化调控涉及供水、发电和生态需水等相互竞争、不可公度的调控目标。其供水-发电-环境互馈协变机制难以数学解析和刻画,多维目标效益均衡优化调控难以实施。为此,以多目标优化、运筹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梯度分析法的供水-发电-环境两两互馈关系研究方法。通过多目标约束优化方法求解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在供水-发电-环境目标空间的最优解集,并进行插值构造了供水-发电-环境互馈关系多维空间曲面,以此为基础,采用一阶差分近似求解供水对环境和发电对环境偏导函数值,以量化环境对供水变化和发电变化响应的梯度,进而解析环境-供水和环境-发电间互馈协变关系。该方法为水库群优化调度多目标互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水资源耦合系统优化调控涉及供水、发电和生态需水等相互竞争、不可公度的调控目标。其供水-发电-环境互馈协变机制难以数学解析和刻画,多维目标效益均衡优化调控难以实施。为此,以多目标优化、运筹学理论及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梯度分析法的供水-发电-环境两两互馈关系研究方法。通过多目标约束优化方法求解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在供水-发电-环境目标空间的最优解集,并进行插值构造了供水-发电-环境互馈关系多维空间曲面,以此为基础,采用一阶差分近似求解供水对环境和发电对环境偏导函数值,以量化环境对供水变化和发电变化响应的梯度,进而解析环境-供水和环境-发电间互馈协变关系。该方法为水库群优化调度多目标互馈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甘生 《探矿工程》1988,(1):38-39,37
反循环施工方法是工程施工钻进中一项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反循环施工法可分为三种:泵吸反循环、气举反循环、射流反循环。本文拟就普遍使用的泵吸反循环的施工工艺作一些探讨。一、供水方式与泥浆容器之容积1.供水方式。反循环施工中,为了保持孔壁稳定,避免塌孔,必须保持0.02MPa的静水压力。因此,务必保证有可靠的孔内供水。供水方式有两种:自流供水和水泵供水。水泵供水设备多,不易操作,而且不易保持水头的稳定;自流供水对保持水头的稳定最可靠,对孔壁的冲刷最小。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  相似文献   

7.
刘扬 《地下水》2003,25(3):160-162
结合工程实例,对地表水水源及地下水水源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在乡镇供水中。联合运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既充分发挥了现有水源工程(地表水水库)的作用,又开发利用了地下水资源。实现了开源的目的。提高了乡镇供水的保证率,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乡镇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达到了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城市供水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目标,在分析我省城市供水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到本世纪未和2010年适应我省城市发展的供水总需求。论述了城市供水实现以上目标应在坚持开源与节流方针的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进行污水治理、建立健全管理法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供水是钻探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工作。钻探供水的方法很多。在钻探施工前应根据勘探矿区特点,水源情况和钻探工作量,选择经济合理的供水方案,以保证钻探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大城市实施分质供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桐 《华北地质》2004,27(3):184-18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当前除须继续加大治污、水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外,还应从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的角度出发,实行分质用水,优水优用,污水巧用,差水改用,加速构筑多层次、多系统的立体供水网络。分质供水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代社会已有成熟技术和实践经验,社会对分质供水亦有需求,故而分质供水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宋志明 《江西地质》1994,8(2):142-147
作者经多年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把江西中西部地区中泥盆统至白垩系的碎屑岩地层作为基岩山区开展供水勘察建井集中取水的主要目的层。对其含水性及建井取水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基岩裂隙水的赋存条件。对供水勘察及建井取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郝爱荣  王同兵  王辉 《地下水》2003,25(1):41-41,43
根据高青县城区的供水实际情况,分析开辟县城第三供水水源,实施水库连网的必要性。依据大芦湖水库的地理位置、水量及水质特点,把大芦湖水库作为高青县城理想的第三供水水源,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从而解决城区供水矛盾。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质》2006,29(1):46
(1)“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项目,论证了怀柔、平谷、房山、西山和拒马河五处地下水应急供水方案,其中怀柔地区方案已经实施并正式供水,平谷、房山地区方案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并批准建设,为缓解目前北京市供水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在华北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后,查找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圈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协助当地政府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其工作成果直接服务于防灾减灾,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伴随着水资源短缺和城市供水风险的加剧,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开发成为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阐述了应急供水的概念并对应急供水及应急供水水源地进行了分类,又在全面分析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应急供水论证策略,并以长春市东南饮马河中游地下水源地为例在水量、水质、取水方案、环境影响和经济可行性分析方面进行了城市应急供水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锁忠  陶芸等 《江苏地质》2001,25(2):96-100
以数学中的集合理论(交集)为基础,采用“多元信息理论”逐步逼近,建立镇江地区缺水丘陵山区找水的逻辑推理模式。利用遥感、水文地质与构造地质勘查以及地球物理综合勘察技术,由区域→块段→点的逐步“聚焦”获取富水块段、贮水地质体和贮水构造、布井具体位置的信息,此即为“多元信息供水勘查模式”。通过供水勘查实践,验证了该模式在构造复杂的缺水山区供水勘查中的优越性,同时也指出了其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西北干旱地区农村供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俊和 《地下水》2002,24(4):226-227
西北干旱地区农村给水和城市给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探讨农村供水的用水规律,寻求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参数及原则,笔者根据多年来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及设计的经验,特提出本文农村供水设计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湄洲湾北岸供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陈岗峰 《水文科技信息》1996,13(1):47-50,F003
本文介绍湄洲湾北岸供水可行性研究工作中,采取几项工程及管理措施,开源节流基本上满足中近期供水需要。文中指出:随着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供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做好水资源宏观调配,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商广宇  王建军  李森 《地下水》2002,24(3):143-146,150
根据多年勘测、试验、监测成果,认为济南泉城之外的济西地区地下水潜力巨大,有条件长期向济南市供水75万m^3/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恢复名泉正常喷涌和解决城市、工业供水的具体方案。在保泉的同时,泉城市民完全有条件长期饮用优质地下水。  相似文献   

19.
许文杰  曹升乐 《水文》2007,27(5):39-41
在综合考虑东昌湖的景观旅游、生态环境和工业供水等主要功能对水质、水量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了东昌湖优化引水量计算模型,对不同代表年各个月的需要调用黄河水量(通过平原水库谭庄水库调用)进行了分析计算。分析计算结果对东昌湖在满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保证供水的前提下,科学调引黄河水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阜阳市特定的环境和地质条件,提出开采浅层地下水,即用“大口径浅井群开采浅层地下水”作为阜阳市城市供水方案,并对浅层地下水资源状况、浅层水的开采技术、开采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投资预算等几个方面分别予以论证,得出该方案是阜阳市现阶段城市供水方案中较好方案,用不多的经费可望解决阜阳市城市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