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CT与ECT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是探讨X线,CT与ECT对各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值与评估,材料和方法采用了对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中,晚期在此三项检查中的不同表现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得到X线对早期改变无特征,对小于0.3cm以下的囊变易漏诊,CT对早期病变的诊断较X线优越,但ECT在股骨头坏死最初数周期既可呈放射性缺损“冷区”。结论是早期病变ECT为最理想的检查手段,中晚期病例,X线对病变分型有帮助,CT做诊断的特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60例肾上腺病变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提出了肾上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并对成人肾上腺的解剖部位及大小、形态等CT表现时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肺癌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目的是探讨CT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所用的材料与方法是搜集赤峰市第六医院的肺癌病例46例,所有病例均手术病理,支气管镜检或细胞这检查证实,常规CT扫描后对选择病例在选择层面行HRCT扫描,结果得到了CT在肺癌诊断上,特别在肺癌分期上优于常规X线检查,此外,HRCT在显示细微病变或病变伪细微结构方面有重要价值,结论是CT不仅可用于肺癌诊断还可用于肺癌分期,因而更有益于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剖面式CT值测量方法,并对其在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剖面式CT值测量方法在病变的分析上具有重要价值,为CT诊断提供了有意义的依据,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肝占位病变37例分析研究比较原发性肝癌22例,肝转移癌2例,肝血管瘤8例,肝腺瘤1例,肝脓肿3例,肝包虫1例的CT和B超诊断,认为CT和B超的联合应用对肝占位病变的检出能力,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SNIP的临床手术病理及CT资料,结合文献讨论。结果:48例SNIP中,男性居多(62.5%),鼻塞、流涕为主要临床症状(100%),50%的患者涕中带血,31.25%的患者嗅觉减退,18.75%的患者嗅觉丧失,12.5%的患者6年内复发。SNIP主要为单侧发病(93.75%),病变最易累及同侧上颌窦(55.56%)。CT平扫SNIP均呈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45.61±1.02)HU。受累窦腔内肿块完全充填者21例(43.75%),未完全充满窦腔者22例(45.83%),受累窦腔呈轻度膨胀性改变21例(43.75%),窦壁及鼻甲骨质吸收或破坏42例(87.5%),受累窦腔较健侧缩小7例(14.58%),局限于鼻腔呈息肉样改变2例(4.17%)。结论:SNIP具有一定的CT特点,术前CT检查对SNIP累及的部位、范围等可准确确定,可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肾肿瘤的尿路造影,超声和CT表现,讨论了恶性肾肿瘤的一些诊断问题,作者认为单纯使用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对于显示肾脏恶性肿瘤明显低于超声和CT,综合应用影像学技术可显著提高恶性肾肿瘤的诊断率。CT对于诊断病变,确定病变性质,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口腔疾病检查中对耳鼻喉相关组织的显示情况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医院300例口腔CBCT检查患者资料,统计其牙齿以外周围组织结构的显示情况,解剖结构主要包括鼻窦、鼻腔、咽隐窝、乳突及周围软组织。用双盲法独立评判成像图像中以上组织的解剖显示率(上颌窦、蝶窦、额窦、筛窦),并对组织结构显示情况及组织结构间成像对比度进行评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CBCT检查中在低剂量X线下能够很好显示鼻窦中的上颌窦及蝶窦,而额窦及筛窦无法显示;鼻腔及咽隐窝显示优良,双侧乳突显示良好;组织间气体、骨质显示好,与软组织、脂肪及液体间评分有显著差异,软组织、脂肪及液体显示不佳,三者间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低剂量口腔CBCT检查能够很好显示上颌窦、蝶窦、鼻腔及咽隐窝这些耳鼻喉专科相关解剖,在影像结果分析中不要忽视这些组织结构的疾病检出,但是软组织结构间对比度差,这些组织结构疾病的定性诊断还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是研究额、筛窦粘液囊肿X线和CT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鼻窦粘液囊肿方面的价值。方法粘液囊肿患者12例,共15个粘液囊肿,所有患者都行X线平片检查和CT检查,结合手术对照分析额、筛窦粘液囊肿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9个粘液囊肿发生于筛窦, 6个粘液囊肿发生于额窦。 X线表现: 15 个粘液囊肿都表现为窦腔透亮度的减低,不同程度的窦腔扩大,骨质变薄及窦壁骨质的吸收、破坏。CT表现:11个粘液囊肿表现为低密度,3个表现为等密度,1个表现为高密度(同面部肌肉密度相比)。4例行CT增强扫描,3例显示囊肿周边粘膜环行强化而中央无强化。15个粘液囊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窦腔膨大、骨质变薄,囊肿轮廓光滑完整,其中9个粘液囊肿可清晰显示骨质的吸收、破坏,囊肿突入到邻近结构。结论是CT检查能准确、全面显示鼻窦粘液囊肿的骨质改变,又能显示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对于粘液囊肿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CT与癌症的防治癌症是现代医学正在攻克的一大难题,癌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之健康。有些癌症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引人警觉的症状,故在癌症前期病变的诊断尤为重要。CT和MRI的影像技术是癌症诊断上一项重要进展,在早期诊断病症之病变中显示突出的作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副鼻窦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对连续188例门急诊颜面部外伤后疑似副鼻窦骨折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灰度重建(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DCT共显示副鼻窦骨折患者共69例,可以准确评估各副鼻窦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副鼻窦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颜面部外伤患者疑似副鼻窦骨折时应作为必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鼻前庭囊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47例均为单侧发生,其中右侧27例,左侧20例。39例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为不规则形。大部分病变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15~65 Hu。增强CT囊肿无明显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环形强化。33例可见邻近骨质受压呈弧形改变。结论:鼻前庭囊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病变多为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邻近骨质弧形改变是其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51例经外科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头颈部结外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资料,评价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影像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1例全部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其中来源于B细胞32例(62.75%),T细胞19例(37.25%)。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及咽环,其中鼻腔23例(45.10%),咽环(Waldeyer环)20例(39.22%),其余部位共8例(15.69%),包括眼眶3例,喉部、甲状腺各2例,腮腺1例。18例(35.29%)伴淋巴结转移。根据肿瘤形态分为3型,其中单发肿块型31例(60.78%),弥漫肿胀型17例(33.33%),溃疡坏死型3例(5.89%)。结论: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CT、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以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结合临床特点对头颈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是加深对鼻咽癌(NPC)CT征象的认识,提高对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NPC69例,详细分析其放疗前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鼻咽侧壁增厚最多见(87.0%),咽旁间隙变窄次之(68.1%),其余依次为茎内软组织增厚致密(59.4%),其他部位受侵则相对少见。结论:NPC累及鼻咽侧壁多见,突破咽频底筋膜后,肿瘤多侵犯咽旁间隙和茎内软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病例共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发生于额颞顶骨交界部1例、顶骨1例,病理证实前者为透明细胞型、后者为上皮型。前者为成骨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颅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部分病变内侧可见弧形钙化;后者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结论:CT和MRI能对不同骨质破坏方式的板障型脑膜瘤的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病变的CT平扫诊断与临床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80例颈椎间盘病变的CT表现按节段,类型,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外伤是导致椎间盘病变的主要因素;颈椎间盘膨出和脱出均较少见,以突出为主;单节段发生较少,多节段发生常见,以C5/6,C4/T,C6/7多见;突出程度多在2-5mm之间。结论:CT检查能显示颈椎间盘病变的节段,类型以及与脊髓和神经根的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输卵管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探讨CT诊断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并与腹腔镜、常规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CT诊断为输卵管积水20例,输卵管积脓8例,输卵管卵巢脓肿1例,输卵管扭转1例,输卵管妊娠5例,输卵管系膜囊肿7例,输卵管结核5例,输卵管癌1例;其中误诊10例,与手术病理对照,CT诊断准确率为83%(48/58)。结论:输卵管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表现为附件区迂曲管状囊性密度影,根据CT增强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并重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在长骨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X线检查证实的肱骨、股骨、胫骨骨折患者600多例,其中302例临床行髓内钉固定术,并在术前进行了健侧骨的CT定位扫描,测量其两点之间骨干长度及骨髓腔最窄处的宽度。结果 依据术前CT定位测量数据而选择的髓内钉在手术中完全适用。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测量数据准确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