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广义Копытов预测模型和乙型水驱曲线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到了油田开发中后期--递减时期的一种预测水驱开发油田的含水率、产油量、产水量及其相应的累积产量随开发时间变化的方法,此方法克服了在水驱油田预测开发指标中二者所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Logistic模型及水驱曲线的一种综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驱曲线法与开发模型法是油藏工程的重要预测方法,但二者孝有一定的缺陷。将广泛适用的Logistic峰型模型和甲型、丙型水驱曲线相结合,建立一种综合预测模型,这种模型不但可以预测某一特定时间水驱油田的产油量、累积产油量、含水率、水驱波及系数,而且可以预测水驱油田的可采储量、可动油储量和最终水驱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3.
原油可采储量是制定油田开发规划的基础,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编制调整方案的依据.原油可采储量预测方法主要有静态法、童宪章图版法、水驱特征曲线法、递减曲线法和增长曲线法.作提出了原油可采储量预测的新方法,改进流管法和随机模型法.它们是作多年研究的体会,其适用性正在大港油田原油可采储量预测工作中进行检验,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驱特征曲线的适用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驱特征曲线是注水开发油田用来预测动态储量及可采储量等参数的实用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推导出五十多种水驱特征曲线表达式,但每种水驱特征曲线都难以描述油田开发的全过程,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这里通过对甲型水驱曲线和乙型水驱曲线的适用条件、诊断的探讨和分析,认为水驱特征曲线在油田低含水开发阶段和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都不适用,它只适用于油田开发的中~高含水阶段。同时在利用水驱特征曲线预测可采储量时,水驱曲线直线段的选取应当慎重,应将甲型水驱曲线与乙型水驱曲线相结合使用,这对于单井来说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取水驱曲线最佳直线段,从而使预测结果更加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5.
黎琼 《矿物岩石》1998,18(2):67-69
本文运用“水驱油田的稳产期限及产量递减的经验预测方法”,对溪南庄油田的开发阶段进行了划分,并预测了油田稳产期限及产量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6.
油田在注水开发阶段,注采比是最重要的注水参数之一,若注采比控制不合理,则会产生高渗带水淹加剧、注水利用率降低、水驱波及状况变差、地层压力亏空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本文以L油田为研究对象,对注采比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深入分析油田地层压力和注采比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油田实际注采比影响因素,建立注采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为目的,将甲型水驱规律与注采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确定合理注采比,研究表明:该方法符合基本水驱规律,结果与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合理注采比的结果一致,确定研究区现价段合理注采比为1.05。对研究区今后开展安全合理注水开发、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起到指导性作用,对其他相似油田和其他类型油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陈青  阎长辉 《矿物岩石》1997,17(2):94-97
本文以A油田的开发动态数据为基础,依据冯文光教授提出的非线性水驱曲线模型,首次将混沌动力学非线性反演理论引入水驱曲线研究之中,用非线性理论求取A油田非线性水驱曲线参数,建立非线性水驱曲线方程  相似文献   

8.
王岫云  马正  王仁铎 《地球学报》1996,17(Z1):78-83
确定油田小层剩余油的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总是开发后期油田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高含水开发的特点,在油层精细描述基础上,以现场动、静资料为依据,以数学地质方法手段,提出了小层剩余油宏观测的研究方法,为高含水开发后期油田预测小层剩余油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洪东 《世界地质》2001,20(2):148-154
油田水下窄小分流砂体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由于现井网对油层的水驱控制程度低,制约了分层注水调整技术优势的发挥,影响了开发效果。提出一套适合窄小砂体油田注采系统的调整,即以单砂体研究为基础,“分砂体、分阶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全方位优化转注方案 ”,对原井网进行了加密调整、细分注水。合理的注采系统调整是控制油田产量递减、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10.
确定水驱开发油藏的合理注采比是现代油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水驱开发油藏的注采比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油藏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及生产能力.利用物质平衡方程,依据注采平衡原理,推导出在油藏稳定生产时地层压降与注采比的关系,由实际矿场资料拟合出相关系数,通过合理地层压降来确定合理注采比,为油藏开发后期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双河油田437块、438块、Ⅴ上、Ⅶ上等4个开发单元的实例证明,这是一种计算简便、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宏观油藏管理上,该方法对于指导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油田的注水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论述了在油田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三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在经过水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同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与剩余油富集带有联系的强非均质性区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部位,也是油田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水驱曲线是计算水驱开发油田可采储量的重要方法.在应用中,极限含水率选值和各类型曲线适应性一直是人们关注并争论的重要问题.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发现,根据水油比和产量的半对数直线关系确定极限含水率,并根据含水率与累积产量关系拟合曲线,选择适当的水驱曲线类型,在生产动态研究及可采储量标定过程中,取得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砂岩微观孔隙模型驱替实验技术,首次研究了张天渠油田长2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水驱油微观机理、孔隙结构与水驱油效率的关系。通过不同驱替压力、注入水倍数下的水驱油效率驱替实验证明油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水驱油效果。分析了不同渗透率砂岩模型的驱替压力、注入倍数与驱油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残余水、残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非活塞式驱油、绕流、卡断是残余油形成的主要原因。该实验研究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油田注采方案、提高水驱油效率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彭仕宓尹志军  李海燕 《地质论评》2004,50(6):662-666,i006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论文立足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建模为例,综合不同开发阶段的井网及相应的取心、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研究注水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对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应用砂岩微观孔隙模型驱替实验技术,首次研究了张天渠油田长2油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水驱油微观机理、孔隙结构与水驱油效率的关系.通过不同驱替压力、注入水倍数下的水驱油效率驱替实验证明油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水驱油效果.分析了不同渗透率砂岩模型的驱替压力、注入倍数与驱油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残余水、残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非活塞式驱油、绕流、卡断是残余油形成的主要原因.该实验研究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油田注采方案、提高水驱油效率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油藏动态分析与矿场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大量的动静态资料为基础,从单井分析入手,对温-米油田各区块以及全油田的产量递减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符合本油田实际情况的产量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预测了各区块及全油田1998年的老井产量,应用自然递减理论图版,定性地评价了温-米油田4个主力区块的开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良星  杨博  王勇  胡刚  唐栋梁 《地下水》2014,(2):116-118
利用真实砂岩模型设计单、双模型水驱油实验研究水敏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并对水敏及速敏伤害进行评价。实验表明,有水敏时比无水敏时的水驱效果要差,水驱后孔道内有大量残余油膜存在,孔隙网络中水驱方式主要为非活塞式,残余油类型主要有簇状残余油、串珠状、孤立状残余油、膜状残余油及盲孔中的残余油。在油田开发中,建议通过控制注入水的水质标准,向地层中注入粘土稳定剂、铁离子稳定剂等方法,来减轻或预防储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海上大型复杂河流相油田具有储层跨度大、薄层占比高、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层间干扰问题,尤其是海上油田进入高含水期非常有必要进行细分开发层系研究,减缓纵向吸水产液不均衡问题,达到有效控制油田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目的。从储层及流体性质差异入手,以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为方法手段,建立了不同非均质性储层条件下黏度级差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图版以及层系内不同有效组合厚度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版,并结合油田实际地质油藏特征,定量化确定了层系划分的黏度级差界限和有效厚度界限,有效指导了PL油田在高含水期实施细分开发层系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渤海油田近年来相继发现一批古近系油气藏,中深层油田储量规模逐步攀升,成为主力油藏类型,因此中深层储层预测突破对海洋石油工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渤海中深层油田存在埋藏深、地质沉积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预测难度大等特点,中深层油田构造破碎、储层展布及流体系统复杂、储量丰度低、油藏类型多样等诸多不利条件,一直是渤海油田地球物理和地质油藏研究的难点,并且对于中深层油田的储层研究和开发,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本文针对渤海油田的中深层油田的多期河道叠置特点、不同沉积特征及油藏类型,从叠后地震相入手,实现储层的精细刻画,并逐步解剖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特征,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深层油田高效开发的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到渤海其它中深层油田高效开发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模型是进行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基础,油田开发初期,钻井资料少,用单一地质模型进行预测会带来很大的风险。采用不确定性评价方法,考虑地质建模参数的风险范围,综合正交试验设计和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多种方案的地质模型。运用响应曲面拟合和蒙特卡洛模拟等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概率计算对地质模型进行优选,选取反映油藏风险潜力的高中低模型。以优选的3个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相同条件下的油藏数值模拟获得开发指标范围,从而实现油藏风险潜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资料较少、不确定性较大的油田开发初期,能够提供油田储量和开发指标的分布范围,对油田开发投资决策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