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概述了国内外在地热场和地震活动研究方面的动态,主要包括地震活动带与地热异常区相吻合的一些现象、地热场和地震活动的共同成生关系,以及作者对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热力学的观点出发,探讨云南地区的温泉和地震分布特征,进而讨论了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地震区划问题。澜沧江以西的云南地区属于缅甸—安达曼板块消减带岛弧型地热异常区,这里分布着汽泉、沸泉和大量的普通温泉,地震活动频繁,是全省的高烈度区之一。环绕着红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的两大平移断层带是两大地热异常区,而且地震活动频繁,是省内另外两大高烈度区。与上述三大地热异常区相间排列的地区为地壳相对稳定区,地震较少。  相似文献   

3.
分析研究6年的地热试验观测资料的结果表明,白家疃井地热异常信息丰富,地热异常与200km范围内,ML≥4.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989年10月18日大同地震前地热动态有明显的中期,短期,临震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4.
地热与地震     
地热学是经典地球物理学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热学进展不大。近年来,随着板块学说的崛起,寻找新能源的紧迫要求和地震预报的需要,地热问题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地震带、火山带与地热异常带 世界上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但地震主要发生在两条地震带上,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全世界80%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地震带上。另一条是欧亚地震带,全世界15%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 这两条地震又是世界火山带,还是地热异常带。 以上是对全球范围来说的,具体到一个国家一条地震带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区存在着温度高达93℃以上,热流值高达364mW/m2的地热奇观.本文利用国际以及中国地震台网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有高于高原内部平均活动水平的震级为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活动,其震中分布呈现出与地热活动相似的、沿近南北向断陷带的带状特征;并且在高热流区域内有高原内部罕见的中深地震活动,地震震源从100km左右深处到地表呈现柱状地震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等特征.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高原中南部应力场主压、主张应力方向与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相符,但是地震发生类型与青藏高原周缘的挤压逆断层型地震完全不同,均属于东西向扩张力作用下的正断层型地震活动,特别是在羊八井高热流区域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在岩石圈应力场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推测其控制深度可达岩石圈底部100多公里处.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在强烈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东西向扩张并发生一系列的大规模正断层活动,致使深部软流圈高温热流可以沿着活动正断层及其形成的深裂隙上涌,穿过岩石圈到达地表面,形成了高地热异常区.  相似文献   

6.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周蒂 《华南地震》1990,10(4):22-29
华南沿海温泉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温泉和地震是活动断裂体系中既相辅相成又互为消长的两个侧面。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中高温温泉密集区(带)地震(包括强震)活跃,温泉稀少区(带)地震微弱;另一方面,温泉的过度集中反而降低了该地段的强震发生可能性。笼统认为强震发生于非地热异常场的说法不确切,易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7.
董治平  雷芳等 《内陆地震》1999,13(4):325-331
运用热流、地温梯度及温泉等资料,划分了黄河上游地区的地热异常区,讨论了地热与构造及地震的关系。认为断裂构造及深部热源是地热异常的主要成因;在空间上,强震分布与热异常区的分布呈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区数字地热正常动态及震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桂明  冯志生  唐振芳 《地震》2002,22(4):130-135
地震地热前兆的观测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特色的短临预报新方法,并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江苏省地震局在“九五”期间建立了一批数字化地热综合观测台, 积累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并记录到数个地热异常震例。一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数字化地热观测资料具有信息量大、观测精度高、正常动态稳定、异常易于识别、映震灵敏等优点。并对数字地热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和多种方法分析, 在研究正常动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异常识别和异常分析方法, 并通过对典型震例的研究探索地热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次ML 3.9地震前的地热短临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热测项是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之一 ,国内已观测到多次地热异常的震例 ,如 1 988年 1 1月云南澜沧 -耿马 7.6级地震 ,1 989年 1 0月山西大同 6.1级地震等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1 995)。聊城台地热观测始于 1 998年 9月 ,自观测以来 ,于 1 999年 5月 2 0日发生了一个距聊城台 1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白家疃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况。利用二阶差分法处理了白家疃地震台地热观测井7年的地热观测资料,在时间域中提取出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信息。探讨了地热异常变化对地震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区地热基本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实测26口井的地热数据中取得14个大地热流值,认为云南地区地热场具有西高东低,并自西往东呈波浪式逐渐变低的趋势,该区具有高地热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由于该区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岛弧型的高地热特征,也具有岛弧地带地震活跃的特点,强震多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该区不同构造单元中的地热场存在的明显不均一性,影响着地震的孕育和地震的发生,地热场、温泉和地震的分布呈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板内强地震与地热涡合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6 级以上强地震及其发生前后在地气图上的表现,主要是地热涡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与强地震有关的地热涡的演变有较明显的地域特点,即在不同的地区地热涡的活动有其相对较固定的活动模式,其对强地震的影响方式也较类似.讨论了其中与强地震有关的主要演变模式之一:地热涡合并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地震学参量年度异常的背景^(3),阐述了1995 ̄1996年云南地区发生的孟连、武定、丽江三次强震前的地震活动短期异常,包括地震平静、小震群、窗口地震、调制地震、地震波参数以及4级左右地震向震中迁移等。结果表明,这些异常特征表现突出,其演化进程显示了强震孕育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4.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震前兆:电离层F2层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述了目前提出的地震引起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物理机理,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对震前F2层异常扰动的研究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引起的电离层扰动不仅确实存在,而且在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发生前的几天到几个小时会发生电离层扰动.由于地震引起的电离层F2层变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强震前的F2层异常变化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云南岩石圈地温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真恒  向才英 《地震地质》1997,19(3):36-234
根据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结构资料,探讨了云南岩石圈的地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存在3种地热类型:高地温型莫霍面温度>960℃,地壳地温梯度>2℃/100m;低地温型莫霍面温度<700℃,地壳地温梯度<1.5℃/100m;中等地温型莫霍面温度介于前二者之间,地壳地温梯度为1.5~2.0℃/100m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陆(重点是南北地震带北段)水氧异常变化,深入研究了有震与无震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异常总频次、起始异常时间差等,发现有震异常往往呈现“同步性”或“群体性”特征,而大部分“零散性”异常则属于非地震异常。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水氡异常预报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初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腾冲地区潜热通量与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年以来6.4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腾冲地区潜热通量(SLHF)在这些震例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SLHF动态,不但在其附近发生强地震前常出现异常,而且对周边较远的强地震前也会发生异常反应;异常出现时间大都在震前1个半月以内,汶川地震前异常出现较早,发生在震前2个月之前,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有关;异常幅值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异常表现越强。 比如芦山7.0级地震、缅甸7.0级地震和汶川MS 8.0地震前,腾冲地区SLHF异常幅度很大,远远超过最大参考值,而姚安6.5级地震和宁洱6.4级地震前异常幅度就相对小一些。腾冲地区SLHF异常与周围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与腾冲地区的活动断裂发育、现今构造变形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腾冲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泛发育,水热交换迅速,对周边构造活动感应灵敏所致。  相似文献   

19.
The seismic situation in the SE Baltic region that existed during the period 1990–2006, including the unexpectedly strong Kaliningrad earthquakes of 2004, is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eismic events in the region is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a newly compiled catalog of tectonic earthquakes. The analysis revealed outburst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1995 and 2004, structuriz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hocks, and their southward migr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hot springs that arose in 2002–2004 is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seismological data. The seismic process and thermal anomalies are shown to be geodynamically controlled, which provided constraints on the nucleation process and focal mechanism of the Kaliningrad earthquakes. The region, located in the western East European platform, should be regarded as seismically rather a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