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法处理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及1988年阳原4.8级地震、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地磁台地磁总强度的17000多个观测值,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原始图象识别法相比较,明显地提高了异常的识别能力。从而为地磁异常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提取了异常的判别指标,为今后的日常震情监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引言 1981年8月13日内蒙丰镇发生5.8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晋、冀、蒙三省交界的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共轭断裂的交汇部位。距震中22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阳原、呼和浩特、代县和张山营四个地电阻率台。在150公  相似文献   

3.
2001-03-09蒙城地震台地磁磁变仪CB-3(观测仪,备份仪)同时出现三个分量动线的跳动,分析表明蒙城地震台地磁总强度F,垂直强度Z发生变化,其原因可能是强电流作用下,地下介质电性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级地震震中周围的昌黎、宝坻、青光及白家疃四个地磁台的总强度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回归改正法,以消除地磁外空场干扰及长期变影响。处理结果,昌黎台总强度在唐山地震前出现一年左右的下降变化,最大变幅达-12.8nT,认为这可能属唐山地震的震磁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有191个地磁台(中国大陆地磁台未统计在内),其中给世界地磁资料中心寄送地磁资料的地磁台有141个。从1940年开始工作的地磁台只有76个,其中资料完整可靠且记录时间超过40年的地磁台大约只有40个。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把世界上的地磁台分为四个等级。各个地磁台所进行的地磁绝对观测,可以使用以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地磁绝对观测仪:1.用质子旋进矢量磁力仪测磁偏角(D)、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和总强度(F),  相似文献   

6.
吴小平 《四川地震》1999,(1):108-118
本文利用四川省3个绝对地磁观测台的地磁总强度资料,进行逐年外推计算处理和预测下年度震情及用该台周围300千米范围内MS≥5.0地震的发生进行检验,从而检测四川地观测异常尤其是中短期异常的若干特征指标与地震的关系,这对于今后的地磁预测地震工作无疑具有实际意义。另外,用四川地震磁台1974年到1996年的地磁垂直分量资料,进行加卸载响比计算,并与各台周围300千内MS≥5.0地震进行对比统计,给出子震  相似文献   

7.
左开挺 《华南地震》1991,11(4):45-54
通过对广州地磁台环境干扰源的监测,计算与分析得到:(1)不同时期产生的二个干扰源对地磁台1号墩磁场总强度测值的迭加影响为-25nT,与多台资料对比结果一致。(2)地磁台1号和5 ,1号与干扰源场区外Ⅰ号比测墩测得的磁场总强度、水平强度及垂直强度之差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故认为广州地磁台环境干扰源目前尚属稳定。  相似文献   

8.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成都、重庆、拉萨地磁台记录到的汶川MS 8.0地震、汶川地震余震地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在4级及以上中强度地震前3个月内地磁相对观测HHT频谱中能观测到一定程度的地震前兆异常,各分量的优势频率大部分在0.01 Hz,但并不是距震中300 km内的每个台站的地磁相对观测分量HHT频谱中都能明...  相似文献   

9.
朱燕 《内陆地震》2004,18(2):162-168
通过分析、比较1996--2003年喀什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新疆伽师及附近地区发生的多次6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异常特征,发现在这几组地震活动过程中喀什地震台的地磁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特征,说明与地震破裂特征有更深层次的相关性,且地磁响应比异常和总强度差值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站周围小范围的震源区介质电性结构的变化。巴楚-伽师6.8级地震前地磁异常特征并不十分突出,有别于1996—1998年伽师强震群震前地磁异常量较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浑源-阳原Ms 5.6地震流磁差值年变率短期异常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 1 1月 1日 ,在浑源—阳原发生了 MS5.6地震。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根据首都圈中西部至晋北地区流动地磁出现的异常情况 ,应用差值年变率方法预测地震的异常判据和异常指标 ,着重对浑源—阳原 MS5.6地震前后流磁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异常追踪分析。对此次地震提出了较好的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处理分析了阳原台1980—2017年长程地电阻率的观测资料,认为该台地电阻率变化存在较清晰的冬高夏低的年变特征。用滑动傅里叶方法消除年变后得到,正常背景变化与异常变化的差异较为显著,异常变化较为明显的对应1980年丰镇M5.8、1988年大同M6.2、1996年包头M6.4、1998年张北M6.2、2014年涿鹿M4.8地震,异常变化形态、持续时间、偏离幅度(偏离正常动态均值线的幅度)等可信度较高。本文认为,阳原台地电阻率观测可以为晋冀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形势的研判提供较为可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对成都、重庆、拉萨地磁台记录到的汶川MS 8.0地震、汶川地震余震地磁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在4级及以上中强度地震前3个月内地磁相对观测HHT频谱中能观测到一定程度的地震前兆异常,各分量的优势频率大部分在0.01 Hz,但并不是距震中300 km内的每个台站的地磁相对观测分量HHT频谱中都能明显地观测到异常,这可能与台站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年度辽宁省流动地磁测区40个地磁观测点所得的流动地磁总场数据,结合2017年12月19日辽宁海城M4.4地震发生前后流动地磁监测结果,分析地磁场出现的邻期差值局部异常特征,在研究地磁时序变化和地磁前兆异常后,认定该区域地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海城M4.4地震的前兆异常,得到了该地震与地磁场异常活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提取地震前的地磁异常,排除外空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就地磁“变化场”而言,它包括“内场”和“外场”二个部分,其中“内场”主要是“外场”作用于地球内部而产生的感应磁场,其量约占总变化场的三分之一。对于相距几百公里的两个地磁台而言,可以认为外空场对于它们的影响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台台址的地下构造和电导率不相同,使得同一外空场变化对它们产生的感应场增量不一。江苏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地磁总强度主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拉萨地磁台1992年以来的地磁观测资料,应用“八·五”攻关成果进行处理,初步找出拉萨周边地区中、强地震前的一些地磁异常变化特征,出现的异常较好地对应了1994年7月24日西藏申扎57级地震和1996年5月10日西藏谢通门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6.
对成都地磁台两年多(2002~2004年)的地磁总强度数字与模拟观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数字观测资料与模拟观测资料取数的个数不同,两者的曲线变化形态不同。模拟地磁总强度的形态为近直线型,而数字化地磁总强度则有显著的日动态变化。但数字观测资料经过平均处理后产生的日均值与模拟观测日值大致相同。据现有资料,数字化地磁总强度的映震能力优于模拟地磁总强度。  相似文献   

17.
地震图和磁照图是地震事件部分地球物理场的真实反映。它是地震、地磁学研究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载和仪器记录,为开展地震予报,地震研究和国际资料交换创造了条件。 1874年,我国已经安装了地震、地磁记录仪,1957年已有相当规模(具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地震台12个、地磁台4个到1980年投入工作的地震台415个,地磁台201个),  相似文献   

18.
黄壁庄台地磁异常的调查与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明  蒋邦本 《中国地震》1994,10(4):414-420
黄壁庄地磁台总强度F和垂直强度Z的观测值,从1991年4月开始出现了持续14个月以上的异常变化。同红山台相比,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10和12nT。在1992年度会商会上,这个异常被列为强震背景异常,引起了有关地震部门的关注。现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测试,证明这个异常变化是距台站100多米处建筑群的施工所造成的,绝非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CHAOS-6地磁场模型计算199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台站模型值,分析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台站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国际参考场模型IGRF12计算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地磁异常场模量△T作为地磁台站观测环境的一种标志,年变化显示:①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基准台绝大部分位于地磁正常区或弱磁异常区,只有少数几个地磁台位于强磁异常区;②判断1个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只测量总强度(F)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三分量绝对观测,利用地磁异常场模量△T评价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洱源5.5级地震前后地磁场变化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年3月3日洱源5.5级地震前后所获得的2种流动地磁资料,分析了地磁总强度与矢量观测的异常变化特征。(1)地磁总强度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测区内相邻期总强度变化的正负值区大致均衡,逐渐演变为整个测区都是正值并出现高梯度带,正值的高梯度带再演变为正负值交界的高梯度带,此时震中位于正值高梯度带的边缘;地震后,正负值交界的高梯度带远离震中,正负值区又大致均衡;(2)地磁矢量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垂直矢量在震区均有显著差异,磁偏角、磁倾角和总强度变化的零等变线均在震区周边穿过;地震后,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垂直矢量在震区的显著差异消失,磁偏角和总强度在震区正负值交界的高梯度带逐渐消失,磁偏角的零等变线在震区未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