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东南沿岸海面对埃厄尼诺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60—1982年我国东南沿岸有关测站月平均水位资料,研究了EI Nino年度东山水位波动异常,计算了我国东南沿岸各年度水位波动的年标准差,比较了1965和1972年EN期间Truk Island的海面波动及我国东南沿岸的水位异常。  相似文献   

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东南印度样海温变化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通过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和105°E附近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产生影响。热带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显著,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地区的降水,与东南印度洋海温分别呈现出正相关及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冬季鄂霍次克海及其邻近海区海冰异常与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西南部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共同作用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在西北一东南方向的伸缩及强度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温异常的共同作用下,鄂霍次克海东北部及舍列霍夫海海区海冰面积异常则主要影响风暴轴的南北位移和强弱。  相似文献   

4.
ENSO冷暖事件期间海气潜热通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1-2002年OAFlux逐月海气潜热通量资料,探讨了与ENSO冷暖事件相对应的全球海气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与ENSO冷暖事件相对应的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Ni(n)o3区的海气潜热通量差异最为显著,且这种差异全年都存在,而其他海区潜热通量差异的季节变化比较显著;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还发现与ENSO冷暖事件相对应的海气潜热通量"东南太平洋异常型"的存在,该异常型出现于东南太平洋地区,在夏季最为明显,其正负异常中心呈南北向,由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向南伸展到东南太平洋中高纬一带.此外,结合逐月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对海气潜热通量"东南太平洋异常型"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海气潜热通量"东南太平洋异常型"在ENSO冷暖事件中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其逐月演变过程明显,并且其强度和范围在不同的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中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研究琼东南盆地北部边缘三亚组碳酸盐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含量低于1μg/g,呈明显的Ce负异常特征;沉积物沉积于氧化环境;垂向上Ce异常的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升降的变化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南亚-东亚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我国东部地区不仅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还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这两支来自海洋上的季风气流,将海上异常潮湿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向大陆输送。因此这两支季风活动与我国东部的降水关系甚为密切。近年来,人们对西南季风的研究较多,亦较深入,但对东南季风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探讨东南季风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首先普查十年历史天气图(1970年—1980年,缺1978年),初步弄清影响我国东部的东南季风始末以及各类东南季风的形势特点和天气,并对1977年7月25日—27日东南季风区物理量作诊断分析,来论证东南季风的结构和对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160站观测降水资料和美国NOAA ERSST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东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东南春季降水异常具有全区一致性,在1950年代末之前有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之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在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初下降趋势显著,1980、1990年代趋势较为平稳,1999年之后下降趋势增加。在过去64年中,中国东南春季降水与ENSO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在El Ni珘no事件发生的次年春季,东南地区一般降水偏多,其主要机制为ENSO通过影响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进而影响中国东南地区春季降水,并且利用前冬季Ni珘no3区海温指数可提前4个月较好地预测东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南春季降水与ENSO的相关关系具有年代际差异:在1969—1990年间两者相关性较好;而在1951—1968年和1991—2014年间,两者相关性较弱。在不同时间段内,与东南春季降水相应的春季环流系统有较大差异,ENSO作为影响因子的重要性也发生变化。在1951—1968年,影响降水的环流系统主要位于中高纬度,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位置较为偏东,难以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在1969—1990年,副高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是影响东南春季降水的主要环流系统,反气旋西侧气流是提供水汽的主要来源;在1991—2014年,东南春季降水受到高低纬环流系统共同影响,来自印度洋西风气流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西侧气流共同为降水提供水汽,ENSO的作用减弱。因此,在中国东南春季降水预测中必须根据不同年代际背景考虑ENSO作为预报因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一句话新闻     
根据华南滨海砂矿的分布特征和近岸浅海表层重矿物高含量点和异常区,可将华南近岸海域划分四个浅海找矿远景区:广西近岸海域锆石-钛铁矿远景区,雷州半岛东西海域锆石-金红石独居石远景区,海南省东南海域钛铁矿-锆石远景区,阳江-吴川近岸海域独居石-磷钇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海洋再分析资料中IOD-ENSO遥相关的海洋通道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腾飞  周慧 《海洋学报》2016,38(12):23-35
本文利用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海洋再分析资料(SODA、ORAS4和GODAS)中的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套再分析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次年秋季海表温度/海表高度异常之间显著相关,与观测结果一致。在次表层,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均显示,热带东南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异常与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在冬季至次年秋季沿赤道太平洋垂向剖面向东移动,并于次年夏季和秋季在冷舌区上升至海表。热带东南印度洋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滞后1年的相关关系是由海洋通道机制引起的,即IOD事件引起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导致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异常,激发赤道Kelvin波向东传播,从而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冷舌海表温度异常。观测及SODA与ORAS4资料中,热带东南印度洋和赤道太平洋冷舌滞后1年的相关关系在去除ENSO信号后仍然显著,表明海洋通道机制是独立于ENSO事件的;而在GODAS资料中,这些显著相关关系在去除ENSO信号后消失。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和Niño3.4及DMI(Dipole Mode Index)指数之间超前-滞后12个月的相关关系显示,在SODA和ORAS4资料中,印尼贯穿流流量同时受到ENSO和IOD的影响,与观测结果一致;而在GODAS中,印尼贯穿流流量异常仅与Niño3.4指数显著相关,极少受到IOD事件的影响,这部分解释了GODAS资料中去除ENSO信号后,IOD-ENSO滞后遥相关关系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前人研究发现琼东南盆地裂后期存在大规模快速沉降事件,并提出了多种成因机制。为了考察该事件与整个沉降历史的关系,选取跨越琼东南盆地主要凹陷的5条地震剖面上的39个代表点位,利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计算了这些点位的回剥构造沉降及理论构造沉降。计算结果不仅确认了前人的认识即琼东南盆地在裂后期存在快速的构造沉降现象,而且还发现,如果假定地壳减薄发生在张裂期(45~21 Ma),那么,依据地壳减薄计算的理论构造沉降在张裂期明显大于回剥构造沉降量。结合琼东南盆地裂后期断裂活动特点和深部结构探测结果,认为地壳减薄发生在古近纪张裂期,表明琼东南盆地张裂期存在明显的沉降亏损现象,在张裂期结束时(21 Ma)各代表点处的回剥构造沉降量,比由地壳减薄计算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小约900~2 000m。进一步分析认为,裂陷期的沉降亏损与裂后期的快速沉降很可能存在内在成因联系,后期快速沉降是早期沉降亏损的补偿,其成因可能和该区深部热异常的演变有关。深部热异常可导致张裂期的沉降不足,随着热异常热源的消退,导致晚期快速沉降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Tong’an Bay (TAB) is a semienclosed embayment in the north of Xiamen Island. The sea area of TAB was mainly used for aquaculture in enclosed areas before 2003. Since 2003, the districts surrounding TAB have been undergoing a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scale of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in these district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Under the backdrop of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oastline of TAB has largely been transformed into an artificial coastline. Due to the large scale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dredging activiti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Gaoqi-Jimei (GJ) Seawall, there have been relativel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astal and submarine geomorphology in central northern, western, and southern TAB and Wuyuan Bay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rea where artificial submarine geomorphologies are distributed; the number of surface sediment types in the TAB has increased, and sediments in the sea area surrounding engineering projects have been coarsening; the sediment transport pattern ha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at the mouth of TAB and in central northern TAB, but the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direction near the GJ Seawall has changed to a certain extent.  相似文献   

12.
深基坑支护设计的弹性抗力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弹性抗力有限元方法讨论多支撑锚桩的深坑支护设计问题。该方法与传统的静力平衡法相比有其优越性,能够计算出不同开挖阶段的桩顶位移,桩身弯距随深度的变化,模拟开挖过程,最大限度地协调支护结构与土体的变形关系,并能确定出最小的桩身弯距设计值及各层锚杆的锚固力。并以实例运用该方法对青岛某基坑工程的支护进行了设计,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下埋藏古三角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南岛东部外陆架水深100~150m处,存在一个大面积的水下埋藏古三角洲,从浅地层记录中发现,这片水下古三角洲保存有完好的三角洲沉积结构,特别是前积层的倾斜层理十分清晰,该水下古三角洲的存在是古海岸线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4.
Sediment source and transport trends are influenced by various hydrodynamic factors, and thu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coastal stability. To examine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s around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promontory and its erosion mechanism, we employ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o stud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port trends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ain sediment source in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is the submarine coastal slope and both sides of the abandoned Yellow River Delta; (2) the main hydrodynamics controlling sediment transport is the current that runs along the shore, coupled with waves, especially southward currents; (3) the sediment of the study area was redistributed under hydrodynamics; coarse sediments were eroded and broadly transported to the south.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diment sources and transport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astal evolution: the sediment source area shows mass loss of deposits and erosion; deposits in the submarine coastal slope provide the source and were continuously eroded to provide materials to other places as a sediment source.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陆架沉积物颜色反射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nolta CM-2002光谱光度计,对南黄海陆架136个短柱样20~25 cm段的沉积物进行了颜色反射率数据测量。描述了8个应用较广的光性参数在研究区的分布并进行聚类分区,给出了部分各区沉积物的颜色反射率数据。结合同一样品的粒度、化学元素、磁化率等资料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a*,a*/b*,反射率re555nm和re675nm的一阶导数对沉积物氧化还原的相对强度和物质来源相对敏感,地质意义较为明确,并可判明研究区的3种物质来源及方向,即长江口方向、现代黄河物质来源以及研究区东南方向的生物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6.
东山岛以东近岸海域水下沙丘及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我所对东山岛海域进行海底地形、底质调查、水文泥沙测验时发现:1)沿东山岛一古雷半岛的NNE、NE向断裂在海域呈现为落差可达20m左右“V”字型深糟;2)在东山岛东部10m等深线以东海域发育众多的水沙丘群,水深15m左右有一地形坡折线,水深20~25m海底为水下一级阶地。据底质粒度、石英电镜扫描、重矿物、地球化学指标等分析表明,水下沙丘群分布区的沉积为准残留沉积,水下一级阶地及水下沙丘为早期滨岸的准残留地貌作,又受到后期现代水动力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朱正涛  蔡锋  曹超  陈沈良 《海洋通报》2019,38(4):462-471
脆弱性评估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模糊性和随机性,为有效解决评估过程中定性概念与评估指标按隶属函数定量描述这一不确定转换问题,本文基于云理论本文选取海岸地貌、海岸高程、海岸坡度、海岸缓冲能力、有效波高、道路价值和建筑价值为指标,构建了厦门岛海岸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云模型评估手段定量测度了厦门岛海岸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评估结果与客观情况比较吻合,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提出了海岸脆弱性综合评估模型,实用有效,可以推广到与厦门岛类似的区域,为海岸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8.
9914号台风对厦门岛东南部岸滩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杨顺良  欧寿铭 《台湾海峡》2001,20(1):115-122
1999年14号台风于10月9日正面袭击厦门,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47.1m/s),台风中心在厦门滞留5-6h,全市经济损失十几亿元.本文依据台风前后对厦门岛东南部海岸、沙滩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以5条固定沙滩剖面多次测量比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护岸毁坏1/10以上、岸线后退,沙滩冲淤剧烈、沙源流失严重,海岸与沙滩环境恶化。文中还进一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今后该区域开发利用时应注意事项及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悬浮体及沉积物来源与输运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台湾海峡作为连接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其悬浮体和沉积物的来源和输运格局非常复杂。2005年4~5月利用带有浊度传感器和荧光传感器的SD204型CTD对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627个站位的悬浮体特性进行了综合调查,并采集了底层沉积物。在室内分别利用英国Marlvern公司生产的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和德国ELEMENTOR公司生产的ELEMENTOR varioELIII型元素分析仪对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沉积物碳、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台湾海峡西南部海域春季受粤东沿岸流、韩江冲淡水、九龙江冲淡水及台湾海峡混合水影响,其中粤东沿岸流在向北输运过程中影响强度逐渐减弱,韩江冲淡水影响范围较大,并且在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向东北方向输运;长时间尺度的沉积物输运格局表明,近岸沉积物由岸向海输运,远海地区沉积物由海向岸输运,并且在汕尾南部海域、南澳岛东南部海域形成了沉积物的汇聚区,沉积物以陆源为主;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受控于区域内水团、悬浮体分布及运动格局;在春季上升流形成早期尽管叶绿素荧光值相对较低,但其对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黏土矿物研究在示踪物源、源区风化历史乃至洋流变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对南海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宏观分布特征已获得了较系统的认识,但在受珠江和海南岛物源共同影响的南海西北部其高分辨率的黏土矿物学工作还未开展。本文对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结晶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黏土矿物的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平均45%),蒙脱石(平均27%)与高岭石(平均21%)次之,绿泥石含量最少(平均6%)。在区域空间分布上,蒙脱石含量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伊利石含量则与之相反;高岭石含量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而绿泥石含量呈现离岸高近岸低的特征。总体上,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与现代珠江沉积物组成差异较大,而与珠江口2.5 ka前的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比较接近,并且结合研究区岩心揭露的全新世以来极低的沉积速率(4 cm/ka)以及上部很薄(小于0.6 m)的泥质沉积,推测该区表层沉积物可能并非是现代沉积的结果,更可能主要来自全新世末期古珠江输送的沉积物。除古珠江作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蒙脱石的一个主要来源外,海南岛北部河流也贡献了少量蒙脱石到其邻近的东南海域。运用高岭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化学指数等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珠江是研究区沉积物中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的主要物源,其次台湾和海南岛也可能分别提供了少量富含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的沉积物。本工作对于南海西北部沉积物源-汇过程和相应的古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