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地台燕山地区新发现一批金、银矿床,它们主要赋存在变质核杂岩体主拆离断裂带上盘的中一新元古界中。文中初步总结了这些矿床的特征,阐述了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在盖层地层中的表现型式以及类似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在分析伸展构造与金、银矿成生和定位联系的基础上,指出豫陕小秦岭南部的金芦台四、燕山东段、燕山中西段及太行山北段的中一新元古界是寻找金、银矿床的新的战略重点区。同时进一步指出华北地台包括中一新元古界在内的沉积盖层是寻找与伸展构造体系控制的金、银矿床的有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概述燕山地区前寒武系中金的背景值和近年在中,上元古界中新发现许多金,银矿床等事实的基础上,从伸展构造理论出发,研究了燕山地区金,银贵金属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中,上元古界中金,银贵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伸展的构造密切相关,由此对燕山地区前寒武纪金,银贵金属矿远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概述燕山地区前寒武系中金的背景值和近年在中、上元古界中新发现许多金、银矿床等事实的基础上,从伸展构造理论出发,研究了燕山地区金、银贵金属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中、上元古界中金、银贵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一伸展构造密切相关,由此对燕山地区前寒武纪金、银贵金属矿远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围山城层控金银矿特征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围山城金银矿带包括银洞坡金矿床和破山银矿床。由于金、银矿床明显受地层、岩性控制,而旷化又具有热液成因的特点,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该矿带的层控特征和成矿作用。一、矿带地质特征围山城金银矿带位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南支。区内分布的上元古界为一套地槽型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歪头山组(Pt_3w)为含矿岩系,构成北西向河前庄背斜。上覆大栗树组(Pt_3d)为变质火山岩——  相似文献   

5.
辽南变质核杂岩构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构造、岩浆岩和构造岩的详细研究.厘定出冀东青龙一带太古宙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构造滑脱关系.构造滑脱经历了明显的2期活动.早期为挤压体制下的逆冲一褶皱作用,中元古界表现为同倒转褶皱,滑脱带内发育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晚期为伸展体制下的伸展滑脱作用,表现为断层泥劈理化发育,指示明显的伸展滑脱特征.研究区太古宙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滑脱构造的厘定,对再造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沉积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要—高明剥离拉伸体系对长坑金,银矿床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袁正新 《广东地质》1996,11(1):61-68
高要-高明剥离拉伸体系,是印支运动以后产生的拉伸(伸展)构造,它由剥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断陷盆地和脆性正断层系组成,是控制长坑金、银矿的区域构造。脆性正断层系中的一条上三叠统与下伏印支期褶皱基底之间的区域性滑覆断裂是长坑金、银矿床的容矿构造。滑覆断层沿着古U形谷滑覆时所产生的“构造洼斗”和与“构造洼斗”沟通的基底断裂是长坑大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研究及找矿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西熊耳山区是一个在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中形成的拆离-变质核杂岩构造。其核部由新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和燕山斯重熔型花岗岩体组成,盖层主要中由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组成。脱拆离系包括位于伏华群和熊耳群之间的主滑脱拆离带和盖层中一系列次级滑脱断层,区内金银矿化在空间分布上受到变质杂岩构造的控制,成矿时代与变质核杂岩主要形成期一致,成矿过程和扩离断层的发展过程一致,拆离断空矿体系可分为6种基本控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通过构造分析、岩浆岩的分布以及构造岩的详细研究,厘定出冀 东青龙一带太古代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之间接触为构造滑脱关系。并认为构造滑脱经历了明显的两期活动,早期为挤压体制下的逆冲—褶皱作用,中元古代地层表现为同倒转褶皱,滑脱带内发育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晚期为伸展体制下伸展滑脱作用,表现为断层泥劈理化发育,指示明显的伸展滑脱特征。研究区太古代基底与中元古界盖层滑脱构造的厘定,对于再造该区构造格局和沉积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闽西南—粤东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及其特征、铜、(伴生)银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指出本区地壳经历了从太古代陆核阶段→中元古代—早元古代地槽裂谷阶段→晚古生代地台断拉谷阶段→中生代地洼陆相火山岩阶段的多阶段演化,形成了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地台盖层和地洼盖层的四层结构。铜、(伴生)银矿床赋在于三个构造层七个层泣中,与一定的沉积建造有关。成矿作用与各大地构造阶段发生的主要构造热事件有关。矿床具有明显的多因复成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周边国家银矿床主要分布于原苏联、蒙古、日本、朝鲜、菲律宾、缅甸、印尼等国家。有5种类型银矿床可与中国相应地区银(含银)矿床进行类比,即(1)大陆边缘带陆相火山岩型(金-)银(-多金属)矿床;(2)火山(一次火山)热液型含银黄铁矿型铜或多金属矿床;(3)斑岩型银或含银金-铜(铅-锌-锡)矿床;(4)变质热液交代型金-银矿床或银-铅-锌矿床;(5)矽卡岩型含银磁铁矿或多金属矿床;并提出我国相应地区  相似文献   

12.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长坑金、银矿床共存于同一层间蚀变构造破碎带,上金、下银分别构成独立的金、银矿床.金矿床具有沉积岩围岩型金矿床的全部特征,银矿床则有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床的特征.在系统归纳金、银矿石及围岩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矿石矿物包裹体的温度、压力、成分,以及对三水裂谷盆地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金矿床是沉积盆地中的流体在大规模迁移过程中萃取地层中的金而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银矿床属于构造-岩浆叠加改造热液交代型矿床,金矿床形成在先,银矿床形成于后并改造了金矿床,金、银矿床均不是热水沉积型矿床或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淑梅 《世界地质》2000,19(2):155-159
长坑金、银矿床主要产于下石炭统与上三叠统不整合面之下的硅质岩中,金、银矿体分离。该矿床位于粤西金、银矿床集中区的东部边缘,从构造及矿床分带位置上看,可能位于金、银矿带的交界处,它与同处于三洲矿田中的南蓬山多金属矿在深部构造上可能有密切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对该矿床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1)金矿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而银矿形成于燕山晚期;(2)金、银矿为同一成矿系统不同演化阶段,金、银对环境变化发生不同  相似文献   

14.
控制宁芜盆地东侧边界的区域性方山-小丹阳深大断裂,中生代发生强烈活动,成为岩浆上升通道,主要控制着龙王山旋回的火山喷发,喷溢、岩浆侵入活动及与其相关的成作用。断裂活动派生的牵引褶皱及次级张性裂隙,为浅成热液金、银矿床的控矿、储矿构造,根据地貌、地质、物探异常特征,确认该构造岩浆带上,有环状和射状断裂构造,有良好成矿、控矿的塌陷式破火山口,是寻找浅成热液型金、银矿床的有望地段。  相似文献   

15.
吉南地区是我国古元古界出露较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本文在前人资料基础上提出区内古元古代时期出现两大伸展构造,即早中期的辽吉裂谷系和末期的浑江裂陷槽。从断裂特征、火山活动、沉积建造等方面论证了这两个伸展构造的存在。这两个伸展构造中沉积了集安群及老岭群等地层,对区内金、铜、铅锌、硼等矿产的成矿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北萨地区分布很多浅成熟液金-银矿床,本文在对前人工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浅成热液金-银矿床的成因新模式,即在张应力作用下,火山活动发育,在地沟被层状火山体填积的地区基底岩石出现大范围裂隙为成矿提出了重要条件。从层状火山喷发中心到区域应力场控制的断裂体系以及帽状蚀变带是重要的成矿标志。新成因模式与该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大兴安岭北段多宝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钼金成矿区,近年来,二道坎和八分场银矿床的相继发现表明该地区银同样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以往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铜钼金等矿种,而对银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床成因的认识均极为薄弱,新发现的八分场银矿床为研究该地区银成矿作用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开展八分场银矿床地质特征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与二道坎银矿床的对比分析,总结归纳二者的异同,旨在为区域找矿和深化成矿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八分场银矿床矿体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赋存在构造角砾岩中。矿床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早期石英-磁铁矿阶段、成矿前期石英-黄铁矿阶段、主成矿期石英-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石英-少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显示,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集中于190~220℃,盐度集中于1.9%~4.1%NaCleqv,密度变化于0.82~0.92 g/cm3。流体成矿压力在9.9~22.6 MPa,估算成矿深度为1.0~2.3 km。氢氧同位素显示,流体δ18O变化范围在1.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豫西南地区中元古界官道口群、上元古界栾川群与铅锌银有关的沉积建造中元素含量分布、表生富集特征及综合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研究, 认为官道口群、栾川群是铅锌银矿的矿源层, 并指出龙家园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是寻找与官道口群碳酸盐岩和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有关的层控铅锌银矿床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9.
万全寺银矿是张宣幔枝构造东缘盖层中的一个中型银矿床,现主要开采Ⅴ号、Ⅱ号矿脉。本文以幔枝构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矿床地质背景、矿田构造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脉规模垂向变化、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万全寺银矿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另外,往深部金品位明显增高,具有从浅部银矿往深部逐渐变为银金矿、甚至金银矿的趋势。深部地质找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燕山地区金,银成矿期与成矿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燕山地区金、银矿主要分布于十个金、银矿化集中区内.这些金银矿化集中区受中生代构造-岩浆带所控制,大部分金、银矿床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区内主要金、银矿化类型有:岩浆热液硫化合物石英脉型、火山-次火山岩型金、银矿化与蚀变岩型、斑岩型、古砾岩型金矿化.据矿石混合铅多阶段模式、蚀变矿物的K-Ar法与Rb-Sr等时线法等直接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结合地质推断法.确定了区内主要金、银矿形成于燕山期,少数几个金矿形成于吕梁期与海西—印支期;太古宙—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早期存在微弱金、银矿化,没有形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